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块广告牌电影剧情文字「梳理」

2022-04-05 04:44 作者:火星电影 围观: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电影《三块广告牌》虽然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但却是众多观影人心中真正的无冕之王。影片延续了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对暴力、血腥、救赎等主题的一贯风格,影片中众生皆苦的生活底色、个体孤独而绝望的复仇、暴力血腥的场面刻画、不可遏制的愤怒情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观影感受,但同时影片在戏剧冲突反转之后又更多地透露出了人性中的温暖、善良与宽恕,对于“以暴制暴”的行为方式提出了更多的理性思考。笔者通过对影片故事内容与情节设计的赏析,探析影片中的人性主题。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一、 悲苦——众生皆苦的生活底色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悲剧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会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并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由此可以看出,悲剧创作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这也是悲剧能够戴上戏剧最高冠冕的根源。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导演对影片人物的刻画,则沿用了这种悲剧思维,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对于对于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刻画,并不热衷于塑造那种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有的生活场景中去刻画,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形成都自有其因果循环,进而去引起人们的认可、同情与怜悯。影片并没有着重去刻画血腥暴力情节,而是把这些痛点点缀在情节的周围,让艺术化的叙事如同生活本身,举重若轻。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中的小镇是美国密苏里州,这个小镇落后保守、民风彪悍,并且存在种族歧视,每个人物似乎都麻烦缠身,单亲妈妈米尔德丽德与丈夫婚姻破裂,与子女感情不睦,更因为一次争吵间接导致女儿的死亡;威洛比警官工作勤奋、家庭和睦、受人爱戴,然而却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间,并且将会因为一场悬案陷入更大的麻烦中;恋母情结严重的警察狄克森人到中年还与母亲住在一起,身为警察却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暴力倾向等。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一开始便塑造了一种众生皆苦的环境底色,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还是卑微懦弱的底层群众都沉溺在自己的人生困境中,并无形中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生活报我以风雨,那我报生活以何物?导演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真善美的童话故事,而是将生活底色赋予人的种种性格缺陷进行展现,在无数暴力冲突之后让人物自己去找寻和解的方向与道路。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二、 愤怒——以爱为名的复仇

一场惨案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生活彻底打碎,三块树立的广告牌凝视着众人的人性觉醒之路。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故事冲突源于一桩奸杀案,一般的警匪悬疑片会将视线聚焦于如何破案,进而调动观众的思绪,吸引观影的兴趣,但这明显不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叙事重点,导演仅仅是通过这样一起案件将愤怒的米尔德丽德、迷茫中的狄克森、濒死的威洛比等众多人物联系在一起,进而在人物冲突中将小镇中各色人物的愤怒与爱憎进行表现。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面对生活突然而至的暴风雨,众人的情绪选择是愤怒,行为选择则是以暴制暴,进而将生活推向了更加危险和绝望的境地。比如影片中,因为三块广告牌的事情,米尔德丽德几乎与全镇人民为敌,即使知道警长身患癌症,她也视若无睹,仇恨蒙蔽了她的良知,麻痹了她的情感知觉,甚至促使她做出了更多以暴制暴的行为;神父劝她撤下广告牌,也被她以犀利的言辞反唇相讥;牙医站在了警长的立场上说话,她则用电钻在牙医手上钻了一个洞;儿子的同学看不惯她偏激执拗的行为,她则立刻踢裆报复;看到广告牌被烧,她不问青红皂白,就武断地纵火烧警察局等等。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愤怒的情绪和以暴制暴的行为并没有让女主获得应有的救赎,她所期盼的公平审判不仅没有临近,反而可能离她更远了,她从一个受害者的母亲变成了一个纵火伤人的加害者,天堂地狱,往往一念之间。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的暴力行为体现者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妈宝男”——狄克森,他从小缺乏父爱,性格缺陷,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虐待黑人,暴打广告商,之后为了取证在酒吧与人打架,暴力成为他与这个世界深入沟通的重要方式,但并没有让他获得真正的成长,是视他如子的威洛比警官带他走出性格缺陷的泥淖。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从影片的情节设置中可以看出,一位如同孤狼一般的母亲,对众人进行言语甚至武力上的暴力,但她背后则是婚姻不睦、儿女离心的孤独窘境;一位视暴力为沟通语言的警察,他的背后则是父爱的缺失以及性格缺陷的迷茫。以暴制暴并不会让人变得更强,这反而是人用来掩饰自己脆弱的一层武装,所以导演无形中再次向观众发出疑问:当生活报我以风雨,我该用什么来回馈生活?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三、 救赎——三封遗书的力量

影片前半段基调晦暗,每个人都在苦涩的生活中挣扎,叙事节奏仿佛一根拉紧的弦,马上就要绷断了,然而三封遗书的引入,使故事内容获得反转,在无尽阴郁黑暗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是这缕绝境之中的人性之光为他获得了奥斯卡无冕之王的最大呼声。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当我们用恶去抵抗世界的恶,却无法让生活变得更好时,我们会反思自己,难道要以怨报德吗,这种看似吃亏和天真傻气的行为会不会更加助长对方的恶,加重自己的伤痛呢?当众人还在生活中碰壁煎熬时,威洛比警官去世后留下的三封遗书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宝贵的力量,它涤荡了充斥在影片中的黑色阴影,并不动声色地使对立的各方人物实现和解。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他的第一封信留给了自己的家人,他在信中尽量淡化自己死亡的负面情绪,告诉妻子这是自己希望留住美好记忆的选择,不是被迫,而是一种自愿的选择;他的第二封信,留给了带给他无尽烦恼和麻烦的单身母亲米尔德丽德,甚至在她穷困潦倒的时候,帮她预付了下个月的广告牌租金,给予她更多走出困境、面对现实的时间和力量。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威洛比警官有着冷硬的外表,却有着细腻的内心,他明白米尔德丽德强势而冷酷的外表下则是一颗强疮百孔的脆弱内心,在她与女儿争吵,致使女儿独行夜路被人杀害后,她要怎么样才能面对这个事实呢,她不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只能将过错推给警察的不作为,这样仿佛就能够减轻内心的负罪感,所以在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他并没有对这位母亲近乎疯狂的行为步步紧逼,去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是在背后默默给予她走出困境的力量,用宽容分担着她的悔恨与自责,让她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内心逐渐长出希望之花。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他的第三封信留给了狄克森,这位年轻暴躁的警察,尽管这位警察身上存在各种缺点,但威洛比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能成长为一名好警察的能力,他在信中说道:“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拥有思想,它们才能解决问题。”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在威洛比死后,狄克森与单身母亲两个人的矛盾达到最尖锐的点,但在单身母亲放火烧警察局的时候,他还是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去抢回了对方女儿的卷宗,从而在行为上真正获得了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使他获得了蜕变,同时也震撼了被复仇蒙蔽双眼的单身母亲,一封临终信让她看到了自身的狭隘与偏激,一次火场营救则让她看到宽容才能真正让自己获得解放。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还有一个设定比较有趣的人物——广告商,他是暴力的起源者之一,是他将广告牌租给了单身母亲,后面还增加租金;他也是暴力的承受者之一,被狄克森揍到医院;同时更是暴力的消解者之一,在医院与被大火烧伤的狄克森相逢时,最终一笑泯恩仇,释放了善意。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导演通过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往往倾向于以暴制暴来为自己煎熬的内心寻求出口,然而却在这条小径上越走越远,最终不得不承认,唯有爱、关怀与宽容才能让我们真正找到人生的方向。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通过三封遗书不仅可以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考量,还可以思考人性的力量。狄克森与单身母亲表面上冷酷霸道、不近人情、擅用暴力甚至人身攻击,但他们本质上却是弱小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用爱与宽容与滋养自己的内心,更无法给予自己身边的人力量,而威洛比警长或许没有那么多武力行为,甚至在最后选择自杀,但他的内心有所坚守,并不为外物所累,甚至能用自己的爱去影响别人甚至改变别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影片结尾,人们终于从满目疮痍中走了出来,曾经敌对的两人踏上了共同追缉真凶的征途,他们与曾经偏执的自己和解,获得了更加完整的人格,在面对过生活的暴力和残酷之后,仍然能够回馈给生活温暖与柔情。

复仇与救赎——《三块广告牌》中的人性解读

欢迎转载~

想让你的影评&影视相关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请将作品+姓名+联系方式(QQ&电话)发送至3095935919@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