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死亡湖的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4-04 05:43 作者:邑人电影院 围观:

本文作者:Joker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电影《死亡诗社》由《楚门的世界》导演彼得·威尔执导,已逝好莱坞男星罗宾·威廉姆斯主演。影片曾获得1990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老师基廷是如何激发并鼓舞一群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学生勇敢突破自我、寻找个性表达的故事。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本片剧情十分紧凑,线索脉络清晰完整,事件设计均紧紧围绕主题与核心事件展开,称得上是一部非常标准规范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电影。

现在,我们运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结构观点来看看,导演是如何一步步讲述这个关于勇气的故事的

影片一开始,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各自举着四个上面分别写着“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等词语的旗子,在一阵肃穆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中,缓缓走进一个大厅。

在这个大厅里,坐着的是一大群等待开学的莘莘学子以及骄傲不已的家长,当然还有那些严肃认真的学校老师(其中就包括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基丁老师)。而在随后的校长演讲中,我们得知,刚才那四个词语代表着这个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院的校训精神。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在这个不到五分钟的场景中,导演为我们展示了接下来故事的发展环境与氛围,同时,也干净利落地引入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基廷老师。

接着,是孩子们入住校舍和告别家长的环节。这儿,影片交代了作为学生身份的其它几个故事主角——颇具领袖气质却不得不屈服于强势霸道父亲的尼尔·佩瑞,活在哥哥阴影下、害羞内敛的托德,聪明却非常嘴欠的卡梅伦,还有其它三个同样处于青春叛逆期但又性格鲜明的诺克斯、米克斯和多尔顿。

五个主要角色聚集在尼尔和托德的宿舍中,调侃着学校的校训精神,谈论着新学期的种种活动计划。这时,尼尔的父亲进来,轻松的氛围一下子凝重起来,他是来通知尼尔这学期应该少参加活动,以学业为重,这也为后期父子俩的矛盾埋下了一个伏笔。而父亲对于尼尔当众的一句脱口回答都无法忍受,则凸显了父权的极度强势和尼尔的过度压抑。

然后,钟声响起,孩子们纷纷步入课堂。这一部分,导演先用几个不同的场景交代了学校其他老师的上课,严苛的制度、繁重的作业和僵化的教学无一不和接下来基廷老师新颖、轻松、激情的教学模式形成强烈对比。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更重要的是,基廷老师大胆自由且饱含真情的演讲式教学,将孩子们的心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开始释放出来,引导他们意识和领略到生活的真谛以及艺术和诗歌应该有的真正形式。

基廷老师的一番演说仿佛丢在平静水面上的一块石头,在孩子们的内心激起了一阵阵涟漪,它破坏了孩子们原本安分守己的生活,让这堂精彩的课程构成了本片的第一个大”钩子“——也就是所谓的“激励事件”,这场激励事件发生在影片的第二十分钟左右,位于全片的四分之一处(一般意义上激励事件应该出现的时间点)之前,这让全片显得节奏明快,容易抓人。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这里插入诺克斯遇到心上人的次情节,这个情节并非与故事主线毫无关联,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基廷老师不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诗歌乃至艺术的勇敢表达,还从爱情等生活方面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勇气,所以这个一开始看似和故事主线平行的次情节,实际上最后还是回归到主题中来,让影片的故事线显得尤为聚拢。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激励事件结束,自然就需要进一步展现故事的进展纠葛。孩子们对于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自然充满了好奇,这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开始调查基廷的过去,经调查得知基廷老师曾是学校”死亡诗社“的成员之一,因此孩子们开始效仿基廷老师,重组死亡诗社。

至此,影片自然地步入正题。

伴随着一阵类似诡异而又神秘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在夜晚整装待发,像“死亡诗社”的前人一样,奔向那个代表着自由和诗意的山洞。

在尼尔有模有样地模仿基廷老师引用梭罗散文小说《瓦尔登湖》中的名句开场后,大家刚开始还显得有些拘束和无所适从,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做这些事的出发点只是新鲜好玩,或是为了勾搭妹子,但在一次次的让诗歌如同蜜汁一样从舌尖流出时,他们愈来愈沉静在诗歌带来的意境与韵律当中。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在接下来的几天课程中,基廷老师继续用各种看似匪夷所思的大胆教学,进一步打开了学生们的心门,这其中最精彩的应该是,一向连说话都紧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发下,当众吟出优美的诗句,这无疑让孩子们更加肯定基廷的做法。但是如果所有事情进行的这么顺利,那么便失去了戏剧最重要的元素——冲突和矛盾。

在前面70多分钟的铺垫和伏笔后,主人公的危机开始呈现出来,先是查理利用自己校报编辑的身份,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将要求学校招收女生的提议塞进校报,导致校董大发雷霆,开始追查死亡诗社,并进一步怀疑到基廷老师,接下来又是尼尔父亲把尼尔的自杀归结到基廷老师的刺激下,两个危机的叠加,导致学校不得不处理基廷老师。但是孩子们是如此的喜爱基廷老师,他们怎么忍心看着打开自己心扉的老师,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受惩罚。于是,这样的两难处境推动着故事走向了高潮和结局。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在结尾,孩子们面对着校董的威逼利诱,不得不违心指证基廷,导致基廷只好被解雇,离开学校。

就在基廷回教室拿完私人物品准备离开时,最害羞胆小、也是受基廷影响最大的托德——正如基廷之前所教的那样——勇敢地站在桌子上向基廷致敬,其他人也在积压的种种愧疚、感激等情绪的影响下,陆续站到桌子上。这场戏虽然无声,但是在前面扎实的事件铺垫以及层层的情绪堆积下,整场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张力,爆发出来的情绪推动着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最后,在托德的凝望下,影片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以上,便是从影片的结构和剧情部分一步步为大家拆解整个故事,但结构只是好的故事的其中一面,一个好的故事还离不开角色的成功塑造和各种巧妙的细节设计。

对于全片核心人物基廷来说,它为处在这么一个封闭压抑环境当中的学生插上了自由和激情的翅膀,但最后却不得不受到惩罚,离开学校,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为人类盗取火种,最后却被宙斯用锁链绑在高加索山脉的一颗岩石之上的普罗米修斯。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曾根据这个希腊悲剧英雄创作过同名的诗歌作品,只是没有出现在本片当中,不过拜伦为数不多的的经典抒情诗歌《she walks in beauty》倒是出现在了片中。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另外,基廷老师让学生们称呼他为“船长,哦,我的船长”,这来自沃尔特·惠特曼献给美国总统林肯的诗歌,林肯带领着黑人走向自由,但最后却遇刺身亡,这也恰似基廷的命运,于是两者之间巧妙地形成了互文。

当然基廷的成功也离不开罗宾威廉姆斯充满激情和深度的演绎,他为这个悲剧角色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慷慨激昂的演说和对诗歌与艺术的真情流露,让我深信他就是那个充满智慧和深情的诗人和老师。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观看影片时会发现,故事基本上都在基丁老师和几个主要学生中展开。讲述的也是基丁老师突破原有教学桎梏,启发学生要敢于创新的故事,其余人和其它事的笔墨甚少,就算有也是为推动故事发展而出现。

如果对比舒尔曼编写的原剧本,我们会发现其实导演彼得威尔在节奏的疾徐和结构的紧凑上,要比原剧本更加简练有力。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在此拿基丁老师的出场来举个例子,看看原剧本和影片中是如何分别介绍的。

影片中,我们已经知道基丁老师是在开学典礼上就被诺兰校长介绍给所有师生——因为上一任的英语老师光荣退休,因此基丁老师接任新学期的英语课程——基丁老师站起来,在校长的画外音中,接受大家的掌声与欢迎,而这发生于影片开场后的第二个场景(第一个是是后台),全片第四分钟左右。

原剧本中是怎样介绍基丁老师出场的呢,以下是基丁老师第一次亮相前的所有。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剧本原文:

1.内景 韦尔顿男子中学餐厅 白天 不同的镜头

摄制人员名单。

左侧是一幅一人高的壁画,画着一群男孩学生仰慕地看着一个代表自由的女子。右侧的壁画表现一群青年男子在公司会议室聚集在一位实业家周围。两幅壁画之间,站着一个男孩。

一曲奇特的粗俗音乐般的声音在“嘭嘭”声中时断时续。一位教师匆匆跑向那个男孩,给他整整领带,把他带走。

在另一面墙上有一幅同真人一般大的肖像,那是一位19世纪的苏格兰人,身着褶裥短裙。在肖像前,是一队少年手持小旗,还有几个旧式装扮的老人组成一支队伍朝前行进。紧张的少年们(7年级学生)排好队,并接过蜡烛。他们互相点燃手中的蜡烛,直到每人手中的蜡烛都被点着。

突然,那曲音乐爆裂似地响起,音色华美,是苏格兰风笛。吹笛人穿着和肖像人物一样的褶裥短裙,领着队列开始朝前行进。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2.内景 与餐厅相邻的走廊 同上

吹笛人走进一座石板与石头砌成的门厅。他古色古香的风笛发出的悠扬之声在整幢建筑里回荡。这时队列中其他人全部尾随着他前行。他领着众人走向走廊尽头,又走过门口的阶梯,进入——

3.韦尔顿古老的石质附属教堂 继续

教堂里坐着两百个高年级男生,他们大多数身穿黑色校服,坐在中央通道两旁的座位上,看着这支队伍一直行进到前方的高台上。大多数男孩身旁都坐着他们的父母。

用不同的角度显示这支行进的队伍中4个16岁的男生和他们手里的小旗;每个男生都穿着世纪之交流行的旧式服装。每一面旗上都写着一个不同的词:一面旗上写的是“传统”,下一面是“光荣”,第三面是“纪律”,最后一面写的是“卓越”。

老人们都70开外了,做的也是老一套,显然是该校最老的校友,每一位都穿着他们那时的校服,胸前别着姓名签。他们走到台上。

7年级学生手持蜡烛,略显紧张和矜持。在向前行进时,全都注意自己手中的烛光。一个男生的蜡烛忽然被刮灭,他忍不住哭了。

吹笛人站在高台上的一角,原地踏步。他身后坐着30几个穿着黑袍的教师。队伍中年老的校友们全都在高台上的贵宾席落座。

那4个持旗的学生溜下中央通道,坐到听众席中的父母身旁。7年级学生也在他们父母身边就座。一个穿粉红色与黑色相间长袍的男子从队伍后面走到前面,并上了讲台。他是校长盖尔•诺兰。他身材高大,60岁左右。音乐声停。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诺兰:女士们,先生们,尊贵的校友们,同学们:今年是韦尔顿男子中学建校一百周年。

掌声响起。整个大厅立即充满暴风雨般的欢呼。这段欢呼声持续的时间不长不短,诺兰示意众人落座——

诺兰(继续):一百年前,1859年,就在这个地方,坐着41个男学生,被问到了如今在每个学期开始时都要向你们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先生们,四大台柱是什么呢?

全体学生起立。发现托德•安德森坐在他父母中间。托德16岁,相貌俊美,但神情沮丧,好像缺乏信心,很不高兴。他戴着姓名签,但没穿韦尔顿校服。其他人站起来后,母亲捅捅他。托德站起。看着其他学生,同时——

男生们(齐声答道):传统!光荣!纪律!卓越!

全体坐下。托德也坐下。又一次安静下来。

诺兰:韦尔顿男子中学在她的第一年,毕业了5个学生。去年毕业了51个学生,其中75%进入了常春藤名牌大学(掌声)!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在校长讲话当中,我们特别看见诺克斯•奥弗斯特里特和查利•道尔顿,两个16岁的男生,都身穿韦尔顿校服。诺克斯(坐在父母中间)拿着小旗。他一头卷发,显得外向,矮小但结实。查利也同父母坐在一起,长着一张俊美而友好的脸。他没拿小旗。在诺兰提到常春藤大学时,这两个孩子都面露喜悦之色。

诺兰(继续):这种成就是我们坚持严格纪律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父母把你们送到这里,交给我们。这就是为什么我校是全美最好的预备学校(更多的掌声)。新生们,(听众扭头去看新生——7年级学生和转校生。其中有托德•安德森,他显得十分忸怩)你们成功的秘诀就在我们这四大支柱上。这是本校的校训。这将成为你们生活的基石。韦尔顿社代表理查德•卡梅伦……

在听众席中,离托德不远,坐着一个拿小旗的男生——16岁的理查德•卡梅伦,他同父亲长得非常相像。他急切地站起来。他太急了。

卡梅伦:到,先生。

诺兰:什么是传统?

卡梅伦:诺兰先生,传统就是爱校、爱国、爱家。我们韦尔顿的传统就是做到最好。

诺兰:好,卡梅伦先生。韦尔顿社的代表乔治•霍普金斯。什么是光荣?

卡梅伦坐下。他父亲面露得意之色。

霍普金斯(画外音):光荣就是尊严和恪尽职责!

诺兰:好,霍普金斯先生。光荣社的代表诺克斯•奥弗斯特里特——

诺克斯正是刚才我们注意到的那个持旗人。他站了起来。

诺克斯:到。先生。

诺兰:什么是纪律?

诺克斯:纪律就是尊重父母、老师和校长。纪律来自内省。

诺兰:谢谢你,奥弗斯特里特先生。光荣社的代表尼尔•佩里。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诺克斯坐下。他的父母骄傲地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尼尔•佩里站起。有些男生上装翻领上缀着两三个成就徽章,而尼尔上衣兜上缀有一串。他16岁,严肃认真,是一个生来的领袖人物。然而,在他的眼睛里隐藏着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他身边坐着他的不苟言笑的父亲佩里先生。

诺兰:卓越,佩里先生。

尼尔(背诵):卓越是努力工作之果。卓越是在学校和多个地方取得成功的秘诀。尼尔坐下。他不看父亲,父亲也不看他。

诺兰:先生们,在韦尔顿,你们学生将比以往工作得更加努力。你们的回报将是我们大家期待于你们的成功。现在我想请韦尔顿健在的毕业生中最年长的一位讲话,有请1866届的小亚历山大•卡迈克尔先生。

台上的一位耄耋老翁不让两边的人搀扶,慢慢走向讲台。听众起立,再一次欢呼。

淡出

4.外景 韦尔顿男子中学中心草坪 白天

韦尔顿男子中学的校舍是一组传统风格的石质建筑。现在已经是1959年,但这与韦尔顿毫不相关。这所学校固守自己的传统,全然与外界的政治和风潮隔绝。

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待在一顶巨大的帐篷下。便于随手取用的食物、咖啡、茶以及兑水的潘趣酒等都摆在铺着白桌布的桌子上。查利的母亲站着,溺爱地整理查利的头发。然后亲亲他。诺克斯的父亲深情地用一只手搂着儿子。佩里先生站着,整理尼尔上衣上缀着的成就徽章。托德•安德森的父母站在一边同另一对家长闲谈,没有注意托德被冷落在一旁。诺兰先生走过,看看托德的姓名签。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诺兰:啊,安德森先生,你可要加把劲儿才行啊,年轻人。你哥哥是我们最好的学生之一。

托德(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谢谢您。

尼尔的父亲带着尼尔走向诺兰先生,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佩里先生(似有些不安):盖尔。我听说新来了一位初级英语老师,是怎么回事?

诺兰:戈莱登先生去马尔福当了校长,所以我们聘请了约翰•基廷。

佩里先生(有些疑虑):我听说,他是以前这所学校的学生?

诺兰:一个明星学生,佩里先生。他在爱丁堡的麦克米兰学校已教了10年书。

佩里先生(很钦佩):啊,麦克米兰。

诺兰看看四周,发现了刚才提到的那位教师,然后向家长们示意。

在草坪那一边,一位身穿黑袍的教师背对他们站着,凝视着那泓美丽的韦尔顿湖水。他好像觉察出有人在注意自己,转过身来面对他们。这就是约翰•基廷,年近40,目光炯炯。

诺兰(手搭在佩里肩上,领他走开):去会会他。你会喜欢他的。

我们看见诺兰陪同佩里先生穿过草坪,然后将他介绍给基廷先生。后者主动走过来打招呼。托德一个人站着,观察着四周。尼尔•佩里这时也成了一个人,同样在向四周观望。两个人看着别的学生同父母道别。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从以上原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丁老师出场是在剧本当中的第三个场景,也就是湖边发生,对他的出场铺垫介绍也和影片中的直接介绍并无太大区别。

而在这之前的第三个场景,也就是校长讲话的礼堂场景中,这一段和影片中最大的区别是在引入几位学生主角的同时,详细地解释了四大台柱的内容。

这的确强调了四大台柱对于学校的意义和内涵,但事实上,这四个台柱的含义从字面上基本就能够理解,如此一大段的阐释不仅稍显多余,还大大地拖慢了影片的节奏。这对于这样一部没有特效、没有大场面的文艺片来说,很容易让普通观众失去耐心。因此综合考虑,去掉这些冗余戏份对影片的节奏和结构明显利大于弊。

类似这样的简化剧情在其它多处地方都有出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剧本,悉心比较,在此不一一赘述。

从剧本的角度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