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界限电影剧情「梳理」

2022-04-03 13:04 作者:小七有书 围观:

春节越来越近了。跟朋友聊天儿,朋友很无奈地说,今天又没法儿回家过年了,这年根儿越近,乡愁越深啊!

说起乡愁,深有同感。可真说清楚什么是乡愁,还真不大容易,于是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小四幅画面,一下子跨越了千万里、绵延了几十年,本来无比抽象的乡愁,瞬间从心底某一个角落疯狂滋长,溢出眼角眉梢。

虽然依然说不清楚乡愁是什么,但却清楚地感觉到,它就深深地埋在那里,搅扰着你。逆转时空产生的立体思维,让我们跟着一根思绪,多维回转,丰富的联想带来强劲的心灵撞击,形成令人震撼的共鸣。

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常常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本不一样的《边界》。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胡刚刚,是一位特殊的女子:

她生于北京,现居美国,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硕士,一位软件测试架构师。本是一枚妥妥的工科女,可她却还是北美中文作协会员、《留学生》杂志专栏作家,曾获杜伊诺城堡国际诗歌大赛诗人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中文学奖、北美汉新文学奖、广东花地文学奖等奖项,不只如此,她还有多幅绘画作品入选国际画展。

软件遇到了诗歌,散文遇到了绘画,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西方思想。在多重碰撞下诞生的《边界》里,作者用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叙述了不一样的情感、梦想与成长经历。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01. 蒙太奇:让思维跨越时空

2018年有一部电影引起观众热议。有人说它震撼心灵,因而一刷再刷;也有人说看不懂,因而酣睡在影院里。

这部《无问西东》,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叙事手法,用闪回方式撷取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及当今四个时光片段,多视角、多维度、多时空地将四个故事剪辑在一起。

一刷再刷的观众,从四段时空的穿插交错中,看到四个时代中年轻人不同的选择和命运,感受到青春在百年跨度中盛开,如同人生永远停留在如歌的岁月年华里。

而酣睡在影院的观众,则迷失在时空的旋转中。不过,只要能够看到暗藏的那条人物线索,就不难把1923年、1941年、1960年和21世纪发生的四个故事完整拼贴,感受百年历史的生生不息。

在电影结尾处,当年轻的主人公张果果不疾不徐道出内心独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看似散乱的故事瞬间有了清晰的脉络,代代传承的自然与珍贵让人怦然心动。

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被胡刚刚成功地嫁接到了笔下的散文里。在《边界》中,不同时空的故事、不同领域的概念被链接起来,视觉形象的堆叠随处可见。

比如,她在《边界》篇中,分别用磁场、高厦、木兰、广场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讲述了与一个曾经的同事从相杀到相吸、再到追逐与逃避的过程,期间还跳转到儿时,看到了埋在灵魂深处的童年创伤。

再比如在《隐者》篇里,她用这样的语言来描绘内心的渴慕:

“胭脂色悬窗缓缓推开,露出香草冰激凌半融化的甜,松果披着蛇鳞匍匐挺进,擦除一路告诫:谨慎控制温度、湿度、风度,翻转脉搏的指数,让孵化器匿伏安全处,保持畅通电路,静待,结局破壳。”

这样的文章结构与文字风格,极大地拓展了表现空间。如果读者能够跟上作者思维的延展,就会感受到一个跨越时空、跨越领域、跨越现实与梦想的新维度。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02. 华丽:以细腻的语言碰触心灵

青春似乎只有在回忆时才是美好的,而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常常是疼痛。

在胡刚刚的《边界》里,一个个故事叙述的,是一段段光影串联的成长。而成长,就像一颗冲破屏障的钉子,它意味着青涩、破茧、离别与自省,带给人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疼痛。

在书中,配合蒙太奇似的思绪浮想,大量华丽的语言,将作者模糊抽象的成长痛感渲染得浓烈而清晰,也将作者痛定之后的顿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在《肖像》篇中,为了给偶遇而心仪的“舵手”画像,她“以喷薄欲出的热切燃烧画纸,空臆尽言,融卡通于速写,向庄重里添加活跃,只为将离别的告白巧饰成雅笑。”

在《米勒拟态》篇中,她这样描述自己少年时的憧憬:“尽管鳞鸿杳绝,我依旧会想起他,一个心理年龄远成熟于实际年龄的人,有着超群的才华和沉郁的儒雅。他轻柔的话音是我低烧的瘾,他模糊的笑意是我无解的谜。作为一个习惯隐身却渴望被留意的观察者,在每一个经过他的窒息瞬间,我都试图向他崭露锋芒,可矜持总令我笨拙地收拢彩翼。”

在《隐者》中,作者在十几年后意外和曾经喜欢的歌手重新建立联系后,歌手为重新找到她而惊喜,说“没想到你居然记得我”,作者的内心独白是:“我当然记得,我怎么会忘呢?即使世界枯朽为沙海,你仍旧是我荣光的蜃台”。

而在这样浓重的情感宣泄之后,作者总会有深思之后的顿悟,于是在文中,无数的金句散落在字里行间,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心动。

比如在《惰性》篇中,发现曾经的“朋友”虚伪待人时,她说“我们在路上受到过的大小伤害,若来自亲人,不妨原谅,若来自外人,不妨遗忘”。

她说:“失望越多,就越缺乏安全感,容忍度也就越低”“你期待对方用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如果他给你的,是他想给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误解就会产生。这不一定是他对你无视,而是你们拥有不同的爱情语言”……

她说:“幸福感是依靠尚未得到与完全得到之间的临界状态来维持的,这种状态就是希望”“与其爱我爱的人,不如爱爱我的人”“既然我是他的流星,他又何必成为我的恒星”“身处现在缅怀过去的人生是痛苦的,你必须面对现在”……

这样的沉淀,在书中俯拾即是。它们是痛,也是悟,更是每个人正在、将会、或曾经拥有的真正的青春色彩。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03. 突破:从心理边界看成长轨迹

在《边界》中,除了蒙太奇式的故事情节,还有大量的作者内心独白,展示着一段坎坷的心理成长历程。

书中涉及到的男主人公大多是用代称来命名的,比如《时差》中的“猎人”,《孩童游戏》中的“游戏设计师”,《肖像》中的“舵手”,《隐者》中的“隐身男孩”……

这些名字,让读者感应到的,是一个被动接受、消极观察的女子形象。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是观察者不是参与者,是守卫者不是进攻者”。

作者在文中说:“路旁不知名的树上结出柠檬皮糖一样的果实,像极了,我屈伸无常的自尊”。这种无处安放的“自尊”,作者又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因为自卑,个体会以超越他人的方式来寻求补偿,这种超越即高程度自尊,或者说自负”。

作者的“高自尊”又来源于哪里?阿德勒说:“在童年被忽视过或感受到过外界的敌意,则会产生回避型人格”。

在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作者用回避给自己设置的边界:在《边界》中,她选择在广场靠边站;在《孩童游戏》中,她选择在痛苦中合成遗忘,把游戏设计师越推越远;在《隐者》中,她因自惭形秽而决意逃避……

在成人视界里,作者无疑是优秀的,但“高自尊”却让她驱不散心中的孤独与畏惧。

当时空拉回到十二岁时,我们看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孩子的审美异于成人,早早被童年抛弃的孩子就成了异类。日渐成熟中的少女,一边无比羡慕着薄得像片斑斓蝴蝶的同伴,一边经历着冷暴力的孤独、语言暴力的排斥和同龄人行动上的霸凌……

“身体攻入成熟,心里死守稚嫩”,寡不敌众之下,她只好给自己“精心布置好警戒线”,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何时脱险,或者,遇难”。

在这样的警戒线之内,要么承受束缚的痛楚,要么承受成长的痛楚。好在她在束缚中挣扎着醒悟:曾经的伤害已然过去,未来的路在自己脚下,圈囿于虚幻的界限,只会错过世间的风雨。于是,她鼓起勇气去探试,边界在刺痛中慢慢被突破:

她登录了十几年前跟“隐身男孩”通信的邮箱;她明白“只要听到回音,响亮与否,悦耳与否,都深怀感激”;她意识到在“交流中的发现是双向的,发现了对方,也就发现了自我”……

于是她说:“我是自己命运的撰稿人,书写成长的过程中,也被成长所书写”。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写在最后:

合上《边界》,仿佛散去一缕跨时空的愁绪。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胡刚刚的梦想,但是我们相信她坚如磐石的信念,“这种信念,来自对幸福最单纯的向往,和对自由最无暇的渴望”。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其实这世上从来就不缺密码,缺少的,是洞若观火的有心人”,或许我们也可以透过捕捉到的灵感碎片,解密自己的《边界》密码,走向更辽远的领域空间。

《边界》:突破心灵边界,跨越时空,痛并成长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