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花魁日本电影剧情1983「解析」

2022-04-01 09:38 作者:浩然文史 围观: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电影《一步之遥》(2014)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余两部分别为《让子弹飞》(2010)、《邪不压正》(2018)。在第一部《让子弹飞》的结尾,张麻子坐着马拉火车大声宣告,下一站:上海,于是第二部《一步之遥》的故事便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2014年12月,《一步之遥》上映,毁誉参半,电影以姜文式的荒诞、戏谑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视觉盛宴,然而票房的滑铁卢证明观众对这部热度很高的电影并不买账——看不懂,信手捏来的向经典“致敬”、肆意填充的历史杂烩、颠覆过往的超前性语言实验等等,让观众在感性与理性上都产生了间离感。其中,电影中“马走日‘误杀’完颜英”的历史原型即出自民国奇案之一“阎瑞生案”。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电影《一步之遥》海报

一、阎瑞生案:洋行买办谋财害命杀害上海滩名妓

阎瑞生曾就读于震旦大学,为上海洋行买办,但生性嗜赌好嫖,欠下赌债,见被称“花国总理”的妓女王莲英珠光宝气,便产生谋财害命之念,伙同好友邀约王莲英驾车游玩,前往郊区,用事先准备好的麻药和绳索将其杀害,并抢走财物,之后逃窜出上海,多处藏匿,最后盘缠用尽,意欲到徐州陇海铁路公司求职谋生,不料上海警方早已广发通缉令,最终被押回上海归案伏法,于当年11月在上海龙华被执行枪决。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阎瑞生案双方

二、《阎瑞生》:一场消费狂欢盛宴

“阎瑞生案”本身是一个并非复杂的犯罪事件,然而事件中的罪犯(洋行买办)和受害者(妓女)二者特殊的身份引起了爆炸性的商业影响,“摩登风流命案”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消费对象,围绕“阎瑞生案”产生的种种炒作和大众消费则成为了另一社会事件。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阎瑞生案”出版物

从王莲英尸体被发现一直到阎瑞生被执行枪决之后,各大、小报将其作为奇闻异事进行了通篇累牍的报道,被害人的亲属、阎瑞生的同党亦赫然出现在新闻标题中,甚至案件在未审理结束,就有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传记、说唱、戏剧出版和上演,并且大众对这一消费在阎瑞生伏法后仍持续发酵,最多时候,上海一天之中就有五家戏院同时上映以“阎瑞生案”为题材的戏剧,各戏院为招徕观众,使出浑身解数,像启用王莲英的妹妹玉英上台献艺,把阎瑞生载王莲英兜风的真车搬上舞台,等等。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阎瑞生》电影剧照

1921年6月29日、30 日,上海上最大的两家报纸——《申报》、《新闻报》刊登了电影《阎瑞生》的广告,“《阎瑞生》这出戏,谁不爱看? 影戏这个玩意,谁不欢迎?”“阎瑞生案”,这一消费炒作的香饽饽与当时还是大众媒介后起之秀的电影联姻,迅速引起小市民的追捧。并且电影为抓住观众眼球和赚足噱头,王莲英的扮演者使用了“从良”的妓女,而阎瑞生的扮演者由与其有过交情的陈寿芝担任,陈寿芝不仅与阎瑞生长相酷似,还能够模仿他的言行举止。7月1日,影片在上海夏令配克影院上映,“观者挤拥”,“打破常人之意料”,“一日所售,竟达一千三百余元”,“连映一星期,共赢洋四千余元”,并且很快传播到了北京、天津,甚至香港。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一步之遥》完颜英与历史原型王莲英

由于该片获得了不菲的利润,不少电影商纷纷效仿,电影界掀起了拍摄侦探长片的热潮。1922年,影片《张欣生》上映,此片与《阎瑞生》相仿,也是根据张欣生谋财杀父案的真实故事拍摄,“影片重点放在开棺验尸,开膛破肚,把五脏六腑都挖出来,逐件剖验,事前用湿面粉仿制,涂墨水作人血,用特写镜头放大拍摄,看来真是,恐怖吓人,肮脏起恶心”,可算是“小孩子看了要叫要哭,妇女们看了要逃跑,做恶梦”,尽管如此,该片上映后,“连日售座异常拥挤,后至者俱纷纷退回”,开映一周即达到了6683元,各影院不得不加映。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一步之遥》马走日与历史原型阎瑞生

三、《一步之遥》:姜文的新历史主义建构

姜文在《一步之遥》中用其大杂烩式的镜头语言到底想说点什么?不同于之前的各类版本的《阎瑞生》,《一步之遥》并不想讲述“阎瑞生案”本身的故事,姜文只是想借助“阎瑞生案”这个故事,来讲述另外一个故事:关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社会镜像。

从舞台上的《莲英劫》《莲英被难记》到影片《阎瑞生》,阎瑞生和王莲英显然成为大众传媒和娱乐业的消费符号,观众成为暴力事件中的狂热消费者,痴迷在色情与凶杀的消费中,当社会事件不断被商业化、消费化,事件则可能愈加远离真相,愈加被曲解,姜文正是想表现围绕“阎瑞生案”在上海滩所上演的一场荒诞的消费狂欢,通过影像叙事重构历史事件,从而对当下的消费社会进行讽喻性的揭示,正如《一步之遥》中马走日所说:“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今天即是历史,今天我们创造历史,今天我们是历史的一部分)

花魁、买办、凶杀案和民众狂欢:姜文《一步之遥》的真实历史隐喻

消费热点与民众狂欢

文史君说: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

姜文的《一步之遥》在上映之后评价并不算高。不过在电影上映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其实也没必要再去纠结电影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以影片中所展现的旧上海,对照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总给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果然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先后出现了如疫苗、Me Too等一系列社会热点,喧嚣之后如今舆论似乎又风平浪静了。这一切与影片中和历史上民众对“阎瑞生案”的消费何其相似?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审视我们当今生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几乎忙着刷微博、刷朋友圈,网络热点事件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人们在社会事件背后的一种心理宣泄渠道。在社会事件发生后,网民们乐此不疲地扮演侦探、法医、法官的角色,对事件进行了“证据”收集、“鉴定”和“判决”,并且沉浸在互动的消费快感中。然后在快速的遗忘中,涌向下一个新的“热点”。而对真相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就在这样的狂欢中弥散在风里了。

参考文献

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徐耻痕:《中国影戏之溯源》,《中国影戏大观》第1集,1927年4月出版。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刘小花博士)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