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黑暗之下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30 07:56 作者:忆北文学摄影爱好 围观:

《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取材于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时期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位在胡图族饭店中工作的饭店经理保罗设法救助一千多名图西族与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种族歧视或是种族屠杀似乎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发生过,亚洲中国元代实行的四等人制、欧洲二战时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美洲从建国到现在还未完全消除的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但令我们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像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居然发生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20世纪末,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我们所谓的经济、政治、文化、文明发展之下人性、道德等的沦丧和泯灭。卢旺达大屠杀起源于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冲突,由星火蔓延成燎原之势,以一百万具尸体的结局而告终。片中描写了这样的几种人,聪明善良的主人公保罗,尽忠职守的维和部队,毫无抵抗之力的普通民众,贪婪自私的饭店员工与胡图族军队将军,丧心病狂的屠杀者以及置身事外所谓的欧美正义国家。

主人公保罗是卢旺达一所饭店里的经理,为人聪明善良,凭着自己对人和形势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金钱上的贿赂拯救了一千多条生命。首先,他很明白权利的重要性。在大屠杀发生之前, 保罗就在经营好与胡图族将军和一位部落民兵首领,使得在大屠杀发生之后得到了他们一部分的帮助,即使还是用金钱贿赂来的;其次,在大屠杀发生过后,各个欧美国家撤兵回国,保罗自知只能靠自救,让饭店里的顾客联系国外有钱有势的朋友或亲戚,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可的确也说明了他的聪明。最重要的是善良,他原本可以安然无事脱身,但由于对家庭的热爱、难民的同情,几次三番放弃了逃跑的机会,最终成功救出住在饭店里的图西族人与难民。这里不仅有对善良的讴歌,也有对邪恶鞭辟入里的批判。那些屠杀者在尸体旁边伸着双手,扬着大大的微笑跳跃、欢呼,好似野兽;贪婪自私的胡图族将军只想揽财,对民众的痛苦视而不见;阴险恶毒的饭店员工,出卖饭店,差点将饭店里所有人害死。

黑暗之下,永记人性光明

回想卢旺达种族屠杀的起因,不禁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久,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的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的?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地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地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吗?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黑暗之下,永记人性光明

而在这人性的黑暗面的背后,卢旺达累累白骨警示我们不能让惨剧重演,惩处那些施暴之人,上慰死去的人,下抚活着的人,还要警戒后人。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让黑暗被光明所驱散。

而对于这部影片,这段历史所揭示的——人性的扭曲和残酷这一黑暗面之下,暴力之下弱势群体的无奈,不由得想起几段金惠子书中的文字: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痛苦的呐喊?在塞拉利昂的一个救助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双臂都被剁掉的男人,只剁掉一只手的女人,还有几个被砍去一只手臂的男人。每个人被剁掉的部位各不相同,是砍掉手腕还是手臂或是从胳膊中间砍断,全看叛军当时的心情。其中一个女人,手腕没有被彻底砍掉,还连着一部分,于是她就托着血肉模糊的手腕逃跑,直到5天后,才在一块锋利的石头上蹭掉了连接的筋骨部分……

这不是历史,不是小说,而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非洲大陆的真实生活。我情不自禁地摸摸自己的手腕、胳膊,庆幸它们的完好。

我感到痛、痛、痛,碰到哪里都是痛,最心痛的是那些幼小的孩子:那些饿得像骷髅一样,经常以青草为食的,细胳膊大肚子的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吃饱肚子,维系他们微若尘芥的生命而已。

看到了曾经的苦难,才让我们警惕苦难;看到了暴力,才懂得抵抗暴力;看到了黑暗,才懂得光明来之不易。

黑暗之下,永记人性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