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时间简史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29 13:00 作者:电影榨汁 围观:

#开端#

严格意义上网剧《开端》并不属于“无限流”类型,而是一部典型的“时间循环”(time loop)类影视剧,这一点在《开端》官微上得到承认。

另外制作方正午阳光在开播推文中也完全没有提到“无限流”概念,而用了不下十次“时间循环”来定义这部剧。

如果在《开端》官微上搜索关键词“无限流”,只有两条结果,其中一条还是对自己算不算“无限流”的回应。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开端》官微对是否是“无限流”的回复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正午阳光推文中的用词

所以从《开端》的官方宣传来看,一开始并没有把自己往“无限流”类型上靠,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个词。

但奇怪的是,在剧集开播后的口碑发酵中,几乎所有营销号和媒体都把它和“无限流”类型绑定,硬把一部“时间循环剧”带成了中国首部“无限流网剧”的节奏。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这样带节奏可能基于如下这个原因:

从概念上来看,“无限流”的包容性比“时间循环”大。“时间循环”是个小类型,而“无限流”是个大类型。

也就是说“无限流”包含“时间循环”,或者像官微所解释“时间循环”可以算是广义上“无限流”的一种。

这部剧取得成功,并把它归属于包容度更大的“无限流”类型,有助于长视频平台未来继续推出同类型剧集。

但如果把《开端》仅仅定位在“时间循环”,观众以后再看到同类作品就会没有新鲜感,不利于炒作概念。

例如女主赵今麦接下来的电影《一周的朋友》,剧情也有“重置”的设定,同样可以往广义“无限流”上靠。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赵今麦电影《一周的朋友》

而且“无限流”概念源于国内网文圈,祈祷君的网文《开端》只是其中之一,各大网文平台还有大量“无限流”类型的IP储备。

穿越剧、宫斗剧不让搞了,职场剧、甜宠剧总是悬浮,谍战剧、历史剧、都市剧和悬疑剧都没有新鲜感,这时《开端》成功了,长视频平台可以借势激活一种新的影视类型。

百度百科对“无限流”的介绍是:

无限流意义应该是“包罗万象”,即:包含无限的元素,包括科学、宗教、神话、传说、历史、现实、电影、动漫、游戏等,并且高于它们,有这样的包含这一切的世界观才是无限流小说的精华。无限流小说一般都是现世所未知的科技或异能创造的独特空间,把现世之人召唤过去并且送往由此空间创造的一个个虚拟空间进行历练等。

从这个介绍来看,“无限流”就是个筐,凡是和穿越、循环、轮回、空间等元素沾边都可以往里装。

资本不遗余力地把一部“时间循环剧”塑造成中国第一部爆款“无限流”,背后深层的目的是让观众接受一种新类型。

因为一部剧火爆过后很快就会被遗忘,但一个类型可以持续火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曾经《甄嬛传》带火了宫斗剧,捧红一个类型比单独捧红一部剧的利益大得多。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明白了《开端》为什么与“无限流”类型强行绑定的底层逻辑,本文重点分析这部剧与其他“时间循环”类型影视作品的关系,梳理“时间循环”类型影视作品简史。

所谓“时间循环”最早出现在小说创作中,是小说的一种情节技法或情节装置,英文称作time loop。

后来影视作品也引入了这种情节装置,逐渐发展成一个影视子类型。

据维基百科统计,截止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54部“时间循环”或包含“时间循环”概念的影片(不包括剧集)。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维基百科统计的54部“时间循环”电影(按时间顺序)

其中因《开端》播出而被热议的同类型影片《源代码》,只是其中一部比较出名的作品。

首先,“时间循环”的鼻祖分别出现在美国、日本和苏联。

日本1983年上映的真人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是目前统计时间上最早的“时间循环”电影,比《土拨鼠之日》还早10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筒井康隆1965年的同名小说,讲了一名女高中生意外获得穿越时空的能力,不断循环同一天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少女》获得循环能力的地方在学校科学(化学)实验室,循环主人公设定为少女,这两点在《开端》中都有体现。

《开端》中被选中的“主循环人”是少女李诗情,制作炸弹的陶映红则是一位化学老师。

在1983版电影之后,日本基于这个IP还创作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和动画,以及几部话剧,其中在中国最有影响力和传播度的是细田守执导的动画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2006)。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日本最早的“时间循环”电影和动画版《穿越时空的少女》

除了《穿越时空的少女》这个IP,日本漫画家押井守改编的动画电影《福星小子2:绮丽梦中人》也是日本较早的“时间循环”影片,在1984年上映,比《穿越时空的少女》晚一年。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福星小子2:绮丽梦中人》中的飘浮城镇

《福星小子2:绮丽梦中人》讲了友引高中几位主人公被困在城里,不断循环同一天的故事。

美国是“时间循环”类型的另一个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大部分“时间循环”影视作品都出自美国。

美国较早的“时间循环”文学是1941年发表在奇幻杂志《未知》上的短篇小说Doubled and Redoubled

小说讲了一个被诅咒的人不断重复“完美的一天”,反复经历幸运的赌注、升职、挫败银行抢劫和求婚成功几件事。

1973年科幻小说家理查德·卢波夫的短篇小说12:01 P.M.发表,成为美国“时间循环”类影视作品改编的源头。

12:01 P.M.故事的主角是纽约某机构职员麦伦·卡斯尔曼,他的循环方式和《开端》类似,没有交代进入循环的原因和结果就直接开始循环。

循环总是从下午12:01开始到01:00结束,不断重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只有主人公自己意识到进入循环并想逃出循环,每次循环都带有上次的记忆,而周围的人就像NPC,完全没有意识到。

1990年根据12:01 P.M.故事改编的短片和观众见面,1993年同样以《12:01》命名的电视电影播出,同年还有一部受到这个故事启发的院线电影《土拨鼠之日》上映。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根据循环故事12:01 P.M.改编的短片《12:01》

理查德·卢波夫1973年发表的循环故事12:01 P.M.被直接改编成一部短片和一部电视电影,并激发了《土拨鼠之日》的创作灵感。

由于《12:01》是电视电影,片中又没有特别知名的明星,播出时间也比《土拨鼠之日》晚了几个月,所以《土拨鼠之日》领先半个身位获得“时间循环电影鼻祖”的称号。

还有一部早期“时间循环”电影来自苏联,翻译成中文叫《为一个英雄而设的镜子》,上映于1987年,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苏联早期“时间循环”电影《为一个英雄而设的镜子》

苏联这部“时间循环”电影讲了一位住在大城市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家谢尔盖在演唱会遇到采矿工程师安德烈,二人偶遇后穿过公园闲逛,遇到一个拍摄二战后的苏联电影的剧组。

为了凑近围观电影拍摄,谢尔盖和安德烈翻过公园围墙,却发现自己进入了电影设定的1949年,并一直在1949年5月8日这天循环。

这部电影明显隐喻对苏联曾经“英雄”辈出年代的追忆,并对当下苏联人淡忘那个时代提出拷问。

虽然苏联较早出现“时间循环”电影,但后来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类型,《为一个英雄而设的镜子》成了昙花一现。

从起源时间来看,日本和苏联的“时间循环”电影出现得比美国早,但因为好莱坞具有更大的世界影响力,所以影史一般把《土拨鼠之日》算作“世界第一部时间循环电影”。

但准确来说《土拨鼠之日》应该是“好莱坞的第一部时间循环电影”。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土拨鼠之日》和电视电影《12:01》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土拨鼠之日》剧照

在《土拨鼠之日》和《12:01》后,“时间循环”在好莱坞得到更多运用和扩展,从作品列表中可以看出两个规律。

1. 绝大多数“时间循环”电影都是不入流的小成本影片。

2. 早期“时间循环”电影有很多关于圣诞节的电视电影。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这些关于圣诞节的电视电影就像每年春节我们在大卖场听到的《恭喜发财》,起到烘托节日气氛的作用。

因为圣诞节代表假期、团圆、施舍、美食和礼物等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很多人尤其是小孩都想重复这一天,所以圣诞节电视电影(以儿童片为主)很喜欢用“时间循环”作为创作方法。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关于圣诞节的“时间循环”电视电影

除了与节日相关的电视电影,其他“时间循环”电影大都是不入流的小成本作品,例如2005年的Camp Daze是一部影碟电影,只通过VCD渠道发行。

即便是两部“时间循环”巅峰之作《恐怖游轮》和《源代码》,其投资预算也很低。只有阿汤哥的《明日边缘》、蒂姆·波顿的奇幻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和漫威的《奇异博士1》属于主流大投资商业片。

用“时间循环”方法创作的影片总体给人廉价、low、不入流的感觉,包括《恐怖游轮》对女主身材的刻意展现,也是B级片的思路。

这也是由“时间循环”特殊的创作方法造成的——总是重复同一套场景,只是事件略有不同,所以直到现在“时间循环”还是“小成本和猎奇”的代名词。

“时间循环”类型中除了《土拨鼠之日》、《穿越时空的少女》、《恐怖游轮》、《源代码》、《明日边缘》和《忌日快乐》系列这几部作品比较有知名度,其他同类作品大都登不上台面。

对比来看,中国网剧《开端》虽然场景简单,但制作水准算是“时间循环”类型中很精良的。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开端》的设定确实和《源代码》类似:封闭的公共交通工具、规定时间内破案、反社会人格炸弹客、下次循环比上次进步一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第三方势力的介入和监督(警察和实验室)……

但《开端》把美国人能产生共鸣的恐袭背景换成中国人能共鸣的社会事件。

美国人经历“911事件”后,普遍带有对公共安全的焦虑,《源代码》中通过“时间循环”遏制案件的想法,正是美国人不断寻找安全感的心理在影视作品中的投射。

而《开端》则找到当下中国比较敏感的话题,表现社会冷漠和网络世界的无序逐渐演变成极端事件的过程。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另外《开端》没有像《源代码》等其他大部分“时间循环”电影一样,一定要给“循环”加一个解释。

在大部分“时间循环”电影中,作者都解释了主角如何进入循环,其中被电击以及用特别的科学仪器、时间理论最常见。

但《开端》没有告诉观众李诗情如何进入的循环,她就是进入了,这点存在争议,让人感觉逻辑不完整。

如果硬要给《开端》的“循环”做一个解释,只能从科幻和奇幻两个角度找理由,要么是某种科学原理,要么是某种魔法。

大部分美国电影是从科幻角度切入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是从奇幻角度切入的,如果《开端》要解释循环的原因,也需要增加科幻或是奇幻元素。

而《开端》没有解释“循环”的理由,无疑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而且非常符合戏剧创作的规律。

首先,如果这部剧增加了科幻或奇幻元素,会在类型上变得不伦不类,而且这个理由不能令人信服的话还会起到反作用,招来更多骂声。

其次,真正好的剧本“务必使你的故事从中间开始,无论如何不要让它从开始时开始。”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之所以爱看虚构故事,是因为我们爱看主人公经历事件后的变化,不是真的要完整记录一件事。

回到“时间循环”的定义,它其实就是一种超现实的情节创作装置,是一种形式和手段,而不是主题和本质。

李诗情和肖鹤云不断经受的“时间循环”只是创作手段,剧本的目的是想探讨当两个普通人被选中去完成一次救赎,他们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责任感去管一件“闲事”,这是第一重考验,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死危险,这是第二重考验,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甚至是死亡;他们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美阻止爆炸,这是第三重考验,因为阻止爆炸、抓获犯罪分子和0伤亡缺一不可。

作者在安排这些考验时,用的不是线性叙事而是“时间循环”,每一次重来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

李诗情是怎么进入循环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循环已经完满表达了对人性的考验,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已经很完整了。

《开端》中的“时间循环”更多意义体现在戏剧创作手法上,而不是真的要探究进入循环的原因。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维基百科统计的54部“时间循环”影片,其中有35部在中国网站上有评分记录。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35部有评分的“时间循环”电影

对这35部可看到影片进行总结,可以得出“时间循环”类型影片的三大要素:

1. 亚当-夏娃式主人公组合

从35部影片包括《开端》来看,绝大多数“时间循环”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一男一女,即便主人公只是单个男性或单个女性,或者是多人组合,也一定会给主人公安排一个浪漫对象。

从最早的《穿越时间的少女》、《土拨鼠之日》到《明日边缘》里的阿汤哥和艾米莉,再到时间最近的“时间循环”影片《小确幸地图》,主角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条感情线,即使是苏联的《为一个英雄而设的镜子》也是两个男性伙伴。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目前最新的“时间循环”电影《小确幸地图》

绝大多数“时间循环”类作品都给主人公设置一个伙伴,其原因是一般主人公进入循环后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他需要一个可供商量的伙伴,不然主人公的这些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只能用独白和旁白表达。

这个“伙伴”有的是配角,有的是主角;有的和主角一起循环,有的在循环之外;有的发展成爱情关系,有的则没有。

2. 解释-不解释循环的理由

这几十部“时间循环”电影绝大多数都解释了主人公进入循环的原因,也有几部例如《土拨鼠之日》没有解释原因就直接进入/走出循环,循环节点一般是睡觉和死亡。

当然《开端》属于没有解释循环原因的一类。在各种循环的理由中,又以各种高科技仪器和科学理论最多。

另外主人公都会意识到自己在循环,而其他工具人则意识不到。因为如果主人公对循环没有叠加的记忆,那么故事就无法发展。

3. 重复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时间循环”类电影被设置循环的那一天或那个时刻,一定有某个特殊意义,或者本身就是某个特别的日子。

特别的日子例如圣诞节、暑假的最后一天、土拨鼠之日……而特殊时刻则每部电影都有自己不同的设定,《开端》是陶映红引爆炸弹的那天,《忌日快乐》是女主被杀死的那天,《裸婚大喜》是结婚的那一天……

《开端》爆火,世界“时间循环”电影简史

最后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循环”这种创作形式和情节装置到底想表达什么意义?

主人公像读取游戏存档一样不断重复某个场景,直到最终完美解决问题是“时间循环”电影的普遍模式。

在循环中,每下一次循环都比上一次做的好一点,获得比上一次更多的信息,或者对生命的意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其根本在于真正的人生不可能重来,一次次虚构的“时间循环”就是为了证明人生每一刻都有宝贵意义,每一个微小举动和决定都影响着接下来人生的发展方向。

例如《开端》中的25次循环,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次次地向前推进,也可以把这25次循环视为李诗情和肖鹤云面对这个案件的25种不同结果,这25次循环是平行的,只不过最后一次是我们所谓的最好的大团圆结局。

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过着类似的生活,两点一线,早上总被同一个时间的闹钟吵醒,就像电影中表现的“循环”一样没什么区别。

但当你看过这些“时间循环”电影后,也许会重新看待每天重复的生活,像主人公那样从每次“循环”中找出一些“不同”,早日跳出自己的“循环”。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