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美国喜剧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29 00:20 作者:待晓儿 围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如小品、相声等品类的喜剧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在结尾处煽情,似乎是企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升华作品的主题。

偶尔为之或可让人眼前一亮,但次次如此就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包括很多当红的喜剧演员都对此感到不满。于是“让喜剧纯粹一点”的呼声也就愈发高涨。

然而,真正的“高级喜剧”在用悲情成分来升华主题的时候,往往并不会采用如此刻意且幼稚的“煽情”做法。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真正的“高级喜剧”,展现出了一套高超的喜剧创作技巧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似乎在艺术领域一提到“高级”两个字就有些受抵制,但“高级喜剧”是一个文学史上的概念,它并不纯粹地指艺术的地位,其更要展现的是一种几经沉淀之后、被总结出来的喜剧创作规律。

按照这种规律创作出来的喜剧,往往在以剧情吸引观众的同时,还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所以,这种“高级喜剧”每一次上演都会引起轰动,甚至出现不断翻演的现象,每一次演出都能让观众为之喝彩。

即,它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并非“曲高和寡”的“优质品”,也非依靠低俗趣味吸引观众的劣质品。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而如今经常煽情的小品、相声等喜剧作品之所以有时候让观众反感,是因为它借鉴的并不是“高级喜剧”,而是另一种融入“悲情”的方式,那就是“影视”故事里的煽情手法。

有人曾评价说,周星驰的喜剧故事让人捧腹的同时,也有一种让人想哭的冲动,尤其是他扮演的那些小角色,真正打动了万千观众的心。

这就类似于“高级喜剧”,它展现悲情要素的时候并不会单纯地依靠“肉麻”的煽情,博得观众一时间的眼泪,而是将悲情的成分很好地融入在故事当中,让读者和观众在欢笑时不经意间便引起触动,继而读懂了作者、演员真正所要表达的内涵。

而问题就在于,舞台艺术与银屏艺术在故事讲述的方式上有太大的差异,两者很难相通。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在一场电影中,故事是相对完整的。即使时间跨度很小,只是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饭的时间,但主体故事的构成必然也是有着诸多插叙、倒叙等成分。换句话说,银屏上所讲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在“煽情”之前已经做足了铺垫。

但小品、相声这种短小的舞台表演,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煽情”之前的铺垫,有时候往往就用几句台词来代替,甚至简陋到用一段背景音乐来转换。

总之是一定要刻意地去营造这种氛围,这就很容易使结尾的煽情部分与喜剧的主体故事相脱节,所“煽”之情往往也变得肤浅和尴尬。

而这些希望提高作品内涵、升华作品主题的喜剧,真正应该借鉴的是“高级喜剧”的技巧,两者同为舞台表演艺术,可借鉴的成分自然要多得多。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而之所以“煽情喜剧”将影视艺术选为了第一目标,也有一个原因是我国用于舞台表演的成熟喜剧比较少。

“戏剧”、“话剧”与我国传统的“古典戏剧”并不在一个体系,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真正融入到我们民族文学里的时间也比较短,再加上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其成功的作品也以正剧、悲剧居多,成熟的喜剧比较少。

所以我们可以挑选那些外国文学作品里成功的“高级喜剧”,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种舞台作品究竟“成功”在哪。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高级喜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莫里哀与《伪君子》

说起莫里哀,可能很多人一时间想不起来他是谁,但说到“达尔杜弗”这个名字,对西方文学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是西方“伪君子”的代名词,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君子剑岳不群”一样。

莫里哀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是这一阶段欧洲最重要的戏剧家,《伪君子》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是根据人物特性而来的“汉译”,这部剧其实就叫做《达尔杜弗》。

《伪君子》一共有五幕,结构非常明晰。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第一、二两幕达尔杜弗并没有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行为和言语不断地介绍这个人物,这也被歌德称为“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第三、第四两幕正面揭露达尔杜弗伪善的面孔,通过一系列“巧合”和“设计”,逐渐将其丑陋的一面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五幕写冲突迅速升级,达尔杜弗暴露之后展开了激烈的报复,但所幸最后正义得到伸张。

正是这样清晰的结构,才使得读者对于剧情的发展有非常好的把握,观众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故事的主体情节,所以对于整部剧所要展现的内涵自然就容易领会。

而在内容上,达尔杜弗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群体代表,这是一个打着宗教名义四处招摇撞骗的人渣,具有强烈的现实影射,让读者和观众第一时间就能认清这种人的身份,进而不自觉地便产生了代入感。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如今很多“小品”、“相声”其实也应该学一学这种技巧,而不是过分地将人设夸大,让人们感觉到有些荒唐,似乎现实生活里并不能找到类似的人,由此而产生的欢快效果就会打了折扣。

《伪君子》故事的讲述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抓住了一家之主奥尔贡无条件信任骗子达尔杜弗这个心理,在几次即将揭开其真面目的关键环节里进行了有效阻断,充分调动了观众“焦急”的心态。

这就是著名喜剧人陈佩斯曾经说过的“势差”问题,观众和剧中其他角色都知道的信息,但奥尔贡却独独被蒙在鼓里,即使是见到了达尔杜弗几次狼狈不堪的表现,同样也没能扭转他根深蒂固的误解。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等奥尔贡真正看清了达尔杜弗真面目的时候,达尔杜牧狰狞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他恶人先告状,钻了法律的漏洞,把收留他的恩人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甚至亲自带人来拘捕他们。

《伪君子》的结尾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莫里哀为其安排了一个英明国王明察秋毫的情节,将奥尔贡一家的祸患消除掉。

这个情节的出现就类似于那些“煽情”的成分了,但显然要高明得多,完满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现实基础,所以并没有出现一到结尾就“煽情”的尴尬。

而《伪君子》的悲情因素在哪呢?就在剧中善良的人所受到的伤害上。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奥尔贡不断受到欺骗,在达尔杜弗的谎言蛊惑下,怀疑自己的妻子,甚至将自己的儿子赶出家门,要将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这个伪君子,最后却也落得一个几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些悲剧色彩的情节并不是最后一个圆满的结局就能掩盖的,就像一块镜子碎裂之后,即使将其复原,也难以掩盖曾经的裂痕。

周星驰喜剧中的小人物之所以让人感到心疼,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就是因为这些“裂痕”的存在。

让喜剧纯粹一点,经典“高级喜剧”的悲情成分,并不在结尾的煽情

而这也是“高级喜剧”中用来真正表达深刻内涵的方式,要比纯粹的“煽情”来得更深刻、更巧妙。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