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十字架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28 16:42 作者:初七小酒馆 围观:

在拉丁文中,十字架是“叉子”的意思。原作为处罚犯人的残酷刑具,用来处死叛逆者和奴隶。

后来由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亡,十字架又多了爱与救赎的意义

《虚无的十字架》:一场懵懂性爱引发的死刑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算不上东野圭吾最好的小说,但就其情节设置与人物刻画而言,这部小说仍然维持着其一贯的水平。

你以为看到了结局,殊不知,这仅是管中窥豹,全貌未知。

熟悉东野圭吾的读者都知道,他笔下每个人物,无论看起来多么遥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部小说也不例外。

故事从一个失去了女儿的父亲——中原说起。

五年前,中原和小夜子如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一样,孕育着一个可爱聪慧的女儿。然而一次意外,入室偷窃的郅川杀害了这个可爱的女孩子,夫妻俩的生活从此天翻地覆。

那时日本的司法制度对于是否废除死刑仍然悬而未决,审判途中也不允许遗族(指被害人的家属)参与,加之郅川认错态度积极,口供又处处表明并非预谋作案,一审判决郅川无期徒刑。中原和小夜子四处奔走,不断申诉,最终才得以判处郅川死刑。

《虚无的十字架》:一场懵懂性爱引发的死刑思考

只是失去了女儿的两个人,仿佛耗尽了所有精力,再也无法疗愈内心的伤口,欺骗彼此,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二人选择了离婚。然而五年后,悲剧再次发生,小夜子在回家途中被意外杀害。

凶手在案发第二天主动自首,那是个68岁的老人,只有一个关系不好的女儿,不过女婿倒还时常接济。由于凶手的年纪与积极的认错态度,法官在判决时又陷入了纠结。是否执行死刑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舆论焦点,中原也在警察的调查中一步步被卷入这个巨大的漩涡中……

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推进,中原第一次开始了解小夜子离婚后的生活。她加入了被害人自助会,为社会边缘群体发声,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她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推翻废除死刑制度上,但在成书的最后关头陷入了自我怀疑,死刑是否真的必要?死刑又是否能够为在世的人带来一丝安慰?

这起案件如同一个包裹严实的蚕蛹,一层接着一层。

中原在梳理前妻手稿时,被一个患有偷窃瘾的女孩子吸引了注意,也是这个女孩子成为了破案的关键。

《虚无的十字架》:一场懵懂性爱引发的死刑思考

她叫纱织,是凶手的女婿任科史也的前女友。年少时的欢喜与爱情总是难成正果,纱织与史也也不例外。小鹿乱撞的心动,恰到好处的氛围烘托,这对年轻的情侣的赤诚相见水到渠成。

如果他们接受过哪怕一点性教育,哪怕在当下有过一丝向父母坦白的想法,最后都不会酿成惨祸。

懵懂无知的情侣纵欲之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纱织怀孕了。为了正常地生活下去,避免父母的责罚,两个少年决定自行结束这个孩子的生命。

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像横亘在彼此心里的一根刺,隐隐作痛,无法根治。纱织和史也还是分开了,两个人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纱织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患上了偷窃瘾,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入狱两次后沦落风尘。而史也,则在某一次祭拜那个孩子时,邂逅了一个想要寻死的孕妇花惠。花惠的无助让他想起了纱织,想起了自己身上背负的命案,所以他娶了花惠,成了杀害小夜子的凶手的女婿。小夜子得知了这段往事,想要劝说二人自首,老人为了保住女婿的前程,动了杀机。

《虚无的十字架》:一场懵懂性爱引发的死刑思考

故事发展到这里,整个案件都被呈现在读者面前。所有细节一览无余,所有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已清楚明白。

在此,笔者暂且不谈论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想和诸君分享一下东野圭吾在书中体现的死刑观点。

辩护律师认为死刑不能轻易执行,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证明嫌疑人无罪,也要尽力争取,以免造成冤假错案。这是他们的职业道德。

而极力争取死刑的遗族也并不能从死刑本身获得安慰,即使判处凶手死刑,他们的亲人也无法重生,他们的余生仍要承受失去的痛苦。可最起码,“杀人偿命”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可以带给他们抚慰,稍微将愧疚的十字架从背上短暂挪开一下。

而法官更是对死刑慎之又慎,既要考虑凶手的主观故意与临时起意,也要考虑他的认错态度与现实情况。

而这就给了凶手喘息的机会,杀了人,他们大可以摆出一副认错的良好态度,积极争取死缓,无期,甚至减刑。书中的两个凶手似乎都是这样,对法官的审判、遗族的指责毫无感觉。在他们的眼里,在自己手中结束的生命似乎无足轻重,反正他们还有好长一段时间与争取宽大处理。

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仅仅判处死刑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对于凶手一味地保护,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地对遗族与被害人的不公平。

《虚无的十字架》:一场懵懂性爱引发的死刑思考

我们的司法制度不该是这样的,这世上没有哪条至理名言企图保护凶手。

逝者已矣,杀人偿命,仍然天经地义。只是我们或许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防止,而非如何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