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牡丹花下电影剧情知乎「分析」

2022-03-28 14:56 作者:钟江影评 围观:

钟江影评

影片简介: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南北战争期间,教会学校的女学生马莉在无意之中遇见了身负重伤的北方军队少校迈克伯尼,善良的马莉将迈克伯尼带回了寄宿学校之中。好心的女学生们说服了学校负责人玛莎小姐收留他,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迈克伯尼的存在会让这所由玛莎小姐一人苦苦支撑维系的女子寄宿学校带来怎样的威胁。

身为学校里唯一的男性,迈克伯尼的出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掀起了阵阵涟漪。随着身体好转,英俊的上校展现出无比的魅力,不仅仅是语文老师艾德维娜无法自持的受到前者的吸引,就连情窦初开的懵懂女生艾丽西亚亦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而不满足的迈克伯尼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不放过包括校长玛莎的其他女性的勾引和撩拨,整个学校的七名女性因为他而争风吃醋,学校中暗流涌动。

上校和艾丽西亚的私情被撞破之后,对他一片痴心的女教师艾德维娜受到深深的伤害,失手将上校推下了楼。上校腿伤复发,玛莎小姐在他昏迷之际只好做主为他截肢。苏醒后的上校怒不可遏,想要对女校的人展开复仇,而玛莎小姐和她的学生们并不想受制于他 ……

《牡丹花下》是由焦点电影、环球影业发行的91分钟惊悚爱情电影。该片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科林·法瑞尔、妮可·基德曼、克尔斯滕·邓斯特、艾丽·范宁、安格瑞·赖斯等主演,于2017年5月24日在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影片改编自托马斯•P•库里南创作于1965年的哥特式小说《A Painted Devil》,1971年唐·希格尔首次改编小说拍摄电影,片名《独行侠勇闯美人关》。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新老版本的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背景淡化。

老版的背景是南北战争,突出了当时南方与北方的对立;而新版有意隐去了冲突,重在塑造情感。

二是视角转移。

从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的转移,其实是电影索菲亚·科波拉一个聪明的改动。

索菲亚•科波拉在宣传《牡丹花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一点,这部电影不是对1971年唐•希格尔版本的翻拍,而是对托马斯•卡利南同名原著小说的再次改编。科波拉是读了原著,再观看希格尔版本后,发现自己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比较两个版本,便会发现,希格尔版无论是叙事节奏、角色塑造还是影像内涵,都比科波拉版要粗糙很多。希格尔版更为强调的是士兵也就是男性的角度,即便主角麦克伯尼下士也并非正面角色,但女角都被有点夸张的处理成了色情化的变态狂形象。

身为成名已久的当今好莱坞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索菲亚•科波拉当然最重要是要强调女性的视点。电影自然成为了一部带有强烈女性主义意味的时代剧,但是科波拉的女性主义色彩并非简单的凸显女性主体欲望,反抗男性凝视,以暴易暴,恰恰是口口声声要强调女性欲望的希格尔把影片拍成了糟糕的泄欲作品。在我看来,导演这次最成功的发挥,是在细腻展现时代气氛的前提下,由来自外部世界的男性闯入女性庄园这一事件作为立脚点,设身处地、因势利导的铺排两性关系自然发展的过程,从而洞见时代的局限与情感之惘然。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感反应非常复杂、立体,用一句略显刻板老套的话说,导演对历史对人物做到了“同情之了解”。

“哥特”大家是懂的,就是恐怖小说鼻祖爱伦·坡那种黑暗调调的惊悚故事,而且往往还带点重口味和性元素。

正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故事里的一堆男女,在一起做了一些成年人敢想不敢做的禁忌之事,暧昧的夜晚,春心萌动中又暗藏杀机……No、No、No,大家这次别想歪了,科波拉这次拍的故事,不惊悚也没什么性幻想,反而有着浓浓的青春味和唯美感,当然画面的唯美也得益于曾为王家卫《一代宗师》掌镜的摄影师菲利浦·勒素。

本片导演导演也是美女、才女--索菲亚·科波拉 :大导演弗郎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现代启示录》) 之女,《处女之死》《迷失东京》导演……其实看她的照片,就知道她为什么会拍《迷失东京》这样的片子了。透着一股知性又慵懒的东方审美。《牡丹花下》也不例外,依然是同类型的电影作品。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在很多人看来,科波拉是有才华,但始终太“小气”,太自我重复。但她貌似没兴趣去尝试新题材,我们可以说她有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说她停留在安全的心理舒适区。

对女性书写的执著表现在,1971年版其实更倾向于叫“受骗”,是一部视点客观的片子;到了科波拉这里,《牡丹花下》这部作品带入了她的导演趣味。

索菲亚•科波拉这一版的《牡丹花下》让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戛纳史上第二次将最佳导演奖颁给女性。经常胡乱颁奖的戛纳此番出手让我觉得意外的精准。2017版《牡丹花下》是导演对逝去年代的一次深情回望,是对那些被镶嵌在时代夹缝中的沉沦女性的一次自然主义式描摹。这才是真正女性主义式的敏感表达。

本片在国内将片名翻译成“牡丹花下”挺高明,完全契合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底线,想到‘做鬼也风流’这下半句就没那么心疼帅哥了:一名负伤的男性闯入者,起初是等待被恩赦被分配的猎物。而当他自诩风流,以为能游走花丛尽情狩猎时,却再度落入最初的被动境地。他展示力量与威慑,反倒因此而丧命。电影剧情在两性间的关系翻转、正邪间的飘忽游移中颇耐寻味,七个不同年龄女性当遭遇一名男性闯入者的时候,从人道主义接纳和救援,变为女性间的争风吃醋,再到齐心协力消灭外来者,女人心善比上帝善,女人心毒比战争毒。生活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年龄段禁欲系女性在遇到男人欺骗后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的群像,最后从人性扭曲的犯罪行为动机上升到女权主义层面上的时代控诉,完美的完成了导演的主题诉求。

最会拍少女的导演和最少女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女演员,结合成了这部典雅,含蓄,少女感十足的电影。

数年以来,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们都习惯了一种“男性视角”,即以一种男性的视觉快感为主导,而女性的身体则作为一种欲望的客体得以展现,以满足观众的欲望。

这是父权社会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结果。

但在科波拉的大多作品中,我们却能发现她所塑造出来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女性。

最经典的就是《迷失东京》中的斯佳丽.约翰逊,她在科波拉镜头下的一颦一笑说是人间尤物也不为过。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而这次的《牡丹花下》,科波拉又站在女性的视角上,为观众诠释了不同的几种女性。

首先是妮可.基德曼掩饰的权利的象征:女校长。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女权意识觉醒的代表,她负责保护几个女孩儿的性命,战争的残酷让她不得不变得果决和勇敢。每一次夜晚的敲门声,她都会从抽屉中取出手枪,丝毫不带任何犹豫和懦弱。

同时,她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决定士兵去留的女人。其实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处场景:

妮可给昏迷的士兵擦洗身体,每一根毛发,每一处肌肉,都在镜头中暧昧地展现了出来。或许这是为数不多的展现男性身体的画面。

在擦洗到隐秘区域中,她不禁燃起了心中的欲望,然后用冷水拍洗着自己的脸庞。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校长已经将这名士兵划到自己的猎物范畴内。

所以她在得知,士兵爬上了别的女人床的时候,长时间积攒的冷酷和残忍就化为了那一场暗示的阉割仪式。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相对与女校长,克斯汀.邓斯特饰演的女教师就传统和保守了许多。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在学校中,她习惯于听从校长的指挥;在课堂上,极度的不自信似乎让她也无法驾驭得住学生们。

士兵似乎看穿了这一切,于是,邓斯特便成了最好得到的猎物。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他用甜言蜜语渐渐融化她的心,利用她的不舍,去换取更长呆在学校的时间。

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女人似乎很容易动情,并且以自己的爱人为中心。女教师傻傻地以为,他真的能带她远走高飞,殊不知,她只是从一个被控制的圈子跳到了另外一个圈子。

邓斯特在夜晚换上蕾丝的内衣,等待着佳人的到来。然而却听到了另外一个房间的娇喘。于是,情感爆发,愤怒的她将爱人推下了楼,让士兵摔断了刚刚痊愈的腿。

看似女教师才是阉割的罪魁祸首。

但与其他女性不同的是,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她情愿的。她或许更愿意过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活。

哪怕她明知对方在恋爱中出轨!

为了弥补自己的爱人,也为了尽快逃离学校,她竟主动推到了士兵,与他来了一场冷酷的Sex.

可以说,她是女性意识最薄弱的一个。

剩下的几个女学生,就各有特点:

先是采蘑菇的小女孩,第一个发现并救下了士兵,在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个唯一时,也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

小胖子是第一个给士兵圣经的女孩,看似纯洁和虔诚上帝的她。却也在大家沉默的时候,默默地提出了用毒蘑菇的点子。

而那个早熟的少女,或许是对爱情最洒脱的一个。她像是个爱玩的孩子,不认真也不负责,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魅力。当她成功地将士兵勾引上床后,转眼便解释自己只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总之,都看似善良无知,但又各怀鬼胎……

科波拉这次的拍摄,将故事呈现的非常好。所有的剧情都会有个侧重点,科波拉这版的电影就着重刻画女性的不同形象和在 “男女之爱”面前的态度。

女性不再是镜头下爱情的屈服者,而是权利的掌握者。

就如同电影原名《The Beguiled》一样,英文直译过来是“受骗”, 而法语片名直译是“猎物”。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自以为可以从容游走在花间而香不沾衣的男性或许才是女权下的受害者和猎物吧。

电影专注于描绘两性间摇晃的地位和信任关系,以及特定环境下的人们自身的原始欲望的纠缠,那些优雅地对话举止,和角色性格转变后的癫狂,隐喻的告诉着众人,衣冠楚楚遮避不了我们身为动物下的欲望本能。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牡丹花下》提供了另一种情感的可能:有多少蠢蠢欲动的春心荡漾,就有多少对男性权力和地位的垂涎;有多少同性之间的信赖相依,就有多少异性之间的猜忌对抗,这其中有着丰富的张力和紧张的空间。如果你好奇一个女性视角的讲述是怎样,真的可以来看一看这部影片,或许真的能体会到一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常识”的反面。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在妮可基德曼和邓斯特的《牡丹花下》死 估计很多人都愿意

预知更多引人入胜之电影评论和最新电影推荐,请关注微信号:zhongjiangyingping。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小编:自由的射手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