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黄埔军校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27 14:15 作者:乐享趣闻轶事 围观:

有人说,解放战争基本上就是黄埔同学之间的世纪搏杀。

比如,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政治教官聂荣臻打败了黄埔二期生罗历戎;

黄埔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陈毅与粟裕联手,拖垮了黄埔一期生李默庵,逼得黄埔潮州分校二期生戴之奇自杀,俘虏了黄埔一期生马励武、李仙洲,击毙了黄埔四期生张灵甫;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朱德总司令

陈赓则一直是黄埔一期同学胡宗南的“克星”,他们从军校打架开始,一直打到1950年初,陈赓在西昌最后一次痛打胡宗南,胡宗南败逃台湾。

在东北战场上,黄埔四期生林彪更是打得酣畅淋漓,一大摞黄埔同学败在他的手下:

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侯镜如,这几位都是黄埔一期的大师兄;

阙汉骞、潘裕昆、刘玉章、向凤武、沈向奎等都是黄埔四期林彪的同窗;

还有黄埔五期的郑庭笈、黄埔六期的廖耀湘、黄埔七期的刘云翰等“学弟”。

更有黄埔炮兵队区队长陈诚。

以至于蒋介石气得捶胸怒吼:“林彪是四期的……一期的打不过期的,教官不如学生!”

事实上,黄埔同学、师生对阵绝非偶然,在若干年之前,我军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就已经有例在先。

比起解放战争之摧枯拉朽,发生在井冈山时期的同学对垒更具戏剧性,情节更曲折,人物关系更错综复杂。

1909年,四川仪陇人朱德费了一番周折考入云南讲武堂,并与朱培德、范石生、金汉鼎、杨池生、杨如轩等同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走出云南讲武堂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昔日的同窗、同僚,甚至是拜把兄弟十几年后会在井冈山刀兵相见。

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进剿”井冈山,进犯井冈山根据地的国民党军主要将领中就有金汉鼎、朱培德、杨池生、杨如轩等人。

作为同窗好友,朱德的心情是沉重的,感情是复杂的。

但是,作为共产党人,朱德的意志是坚定的,态度是明朗的。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云南讲武堂

当毛泽东与朱德谈及当面之敌的情况时,朱德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情况未必是坏事……”

朱德上井冈山之前,就曾经得到过老同学范石生极大的帮助。

朱德化名王锴,南昌起义余部“瞒天过海”,戏剧般地藏匿于范石生军中。

1927年底,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辗转至江西安远县时,前方有国民党军堵截,后面有追兵穷追不舍。

一路征战下来,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给养不足,弹药奇缺,军心不稳,逃兵无数。

可以这么说,朱德和这支部队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就在这个时候,朱德想到了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好友,国民党第16军军长范石生。

1927年11月2日,朱德派人给范石生送去一封长信,希望他给予一点帮助。

几天后,朱德收到了范石生的回信。

回信的大意是:“春城一别,匆匆数载。来信所提诸点,愚意可行,弟当勉力为助。”

结果,在范石生的安排下,南昌起义余部“瞒天过海”,奇迹般地在范石生的第16军找到了休养生息之地。

接下来的情形非常具有戏剧性,甚至比一些戏剧作品表现得还要精彩。

南昌起义余部的官兵们领了军饷,换上了全新的军装,配足了枪支弹药。

朱德则化名为王锴,名义上是第16军47师140团团长。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剧照

然而,不久之后,第16军一位军官向蒋介石告了密,他是蒋介石安插在范石生身边的“耳目”。

蒋介石马上给范石生发来电令,命令他立即将朱德及其所部就地解决。

关键时刻,范石生给朱德送去一大批银圆和弹药,悄悄通知朱德马上撤离。

朱德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在范石生那里藏了那么长时间,起义部队恐怕就保不住了……

离开范石生第16军前,朱德曾经与范石生共同立下誓言:倘若以后在战场相遇,则各自后退30里,绝对不向兄弟开枪。

可是,1928年7月间,朱德却无可选择地“违背”了这个誓言。

当时,在激进的湖南省委特派员的鼓动下,朱德麾下第29团(该部官兵大都是湖南人)擅自进军湘南。

为了阻止他们的冒进举动,朱德率领第28团一路追赶。

特别说明一下,第28团官兵基本都参加过南昌起义,也就是曾经在范石生部“藏匿”过的那些官兵。

可是,当朱德好不容易追上第29团时,却发现他们正在向范石生所部猛烈进攻。

朱德想要阻拦,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此事已经惹恼了范石生,他调集重兵拼死抵抗,双方打得血肉横飞,你死我活。

眼看第29团即将招架不住,为了保住第29团这支红军队伍,处于两难境地的朱德不得不艰难地作出了决定,命令第28团加入了这场战斗。

这场战斗令朱德内疚了许多年。

因为范石生厚待朱德,藏匿南昌起义部队,怀恨在心的蒋介石大发脾气,一纸命令,把范石生降为了师长。

1934年,蒋介石干脆逼范石生辞去实职,给了个参议的虚衔。

抗战爆发后,范石生携家眷返回云南昆明,以行医谋生。

1939年3月17日,范石生在昆明街头不幸遇刺,不治身亡。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金汉鼎

与朱德关系最“铁”的金汉鼎

在“会剿”井冈山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里,金汉鼎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期间,朱德结交了十几个“后来创造历史的朋友”,其中关系最“铁”的当属金汉鼎。

金汉鼎是个“瘌痢头”,只有朱德从来不嫌弃他;

金汉鼎家境困苦,朱德经常会倾囊相助;

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朱德、金汉鼎并肩作战,互相照应,屡立战功。

在四川叙府一带,“黄拒盖,廖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的民谣流传甚广,“朱金”即朱德与金汉鼎;

滇军“四大金刚”中,朱德和金汉鼎的名字排在前列。

后来,朱德决意赴欧洲寻找救国之路,这对结盟兄弟这才分了手。

不过,朱德与金汉鼎真正的分手应该是在1927年。

当时,金汉鼎在老同学朱培德手下担任第九军军长,还兼任赣北警备司令。

而朱德当时刚刚被杨森礼送出境,也来到南昌,担任了军官教育团团长。

朱德、金汉鼎两位同学、盟兄弟分别多年以后再次相聚,却很快就分道扬镳。

南昌起义前,朱德赶到九江,想动员手握重兵的金汉鼎一起参加起义。

然而,金汉鼎犹豫了半天,最后拒绝了朱德的建议。

从此,一对昔日的盟友分道扬镳,各分东西。

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时,深谋远虑的周恩来安排朱德充当了开路先锋。

起义部队经过金汉鼎的防区前,朱德给金汉鼎送去了一封信。

金汉鼎收到了老友的信,却迟迟没有回信,不过,他以“按兵不动”的实际行动回应了朱德这位老朋友。

1928年,蒋介石委派金汉鼎为湘、赣两省“剿匪”副总指挥,从此,金汉鼎不得不与朱德指挥的红军刀兵相见。

对朱德领导的红军,金汉鼎采取了“明打暗助”的策略,因此,屡屡发兵,却几无战果。

金汉鼎这么做,一方面敷衍了蒋介石,一方面也保存了实力,同时也避免了与老朋友彻底撕破脸。

但是,金汉鼎“阳奉阴违”的行径最终遭到了蒋介石的不满,老蒋一气之下,把金汉鼎降为了旅长。

不久之后,余怒未消的蒋介石又解除了金汉鼎的旅长职务,把他调到了中央军事参议院,给了他一个高级参议员的虚衔。

金汉鼎后来说:自从与朱德义结金兰之日起,我没有做过一件伤害朋友的事。

抗日战争期间,金汉鼎任军委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负责第三、第四战区军纪工作。

朱德也一直挂念着金汉鼎这位老朋友,云南解放后,朱德特意委派陈赓、宋任穷专程看望金汉鼎,并邀请他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4年,金汉鼎被全国人大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成员。

1967年,金汉鼎在北京因病逝世。

“模范二朱”在南昌“别样的合作”。

1927年,国民政府江西省省长、湘赣“剿匪”总指挥是朱德的另一位同学朱培德。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剧照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

南昌起义前,如果不是朱培德执掌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被安排去南昌。

事实上,确实是朱培德一手安排朱德出任了军官教导团团长一职。

1927年7月下旬,朱培德察觉到朱德、贺龙、叶挺等人联系密切,想必有重要举动。

就在这个时候,朱培德向蒋介石请了个假,只身前往庐山休养。

临走前,朱培德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把“南昌要务”的处置权一并交给了朱德。

朱培德虽然在主观上无意支持南昌起义,但是,朱培德在这个时候借故离开南昌,同时还对朱德委以重任,绝对不是心血来潮之举。

有人分析,朱培德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引火烧身”、受牵连。

不管怎么说,朱培德这样做,客观上为南昌起义开了“绿灯”。

还有人这样假设,如果不是朱德,南昌起义最后的“火种”就可能熄灭。

照此继续假设,如果那样,就不会有后来的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重写。

当然,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容不得这么假设。

在云南讲武堂,朱培德与朱德是一对好朋友,也都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因为成绩优异,他俩同时被选进特别班,被称为云南讲武堂的“模范二朱”。

在国民党内部斗争中,朱培德的立场一直是“中间偏左”。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朱培德治下第三军军校教育长熊式辉蠢蠢欲动,他想步蒋介石后尘,建议朱培德采取行动,清除第三军中的中共人员。

结果,朱培德不仅一口否决了熊式辉的建议,还解除了他教育长的职务。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顶着压力,冒着风险,不仅把共产党人朱德、郭沫若迎到南昌,还任命朱德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蒋介石全面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时,朱培德却以“礼送”的方式将中共人员送出其辖区,还给每个中共人员发了三个月的伙食费和一笔旅差费。

因此,对于朱培德,朱德当年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在旧军人中还算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的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

1937年2月,朱培德因病逝世,年仅48岁。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朱培德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朱德痛打杨如轩、杨池生。

杨如轩、杨池生不仅是朱德的同班同学,而且还是拜把兄弟,他们也都曾经是爱国、正义的热血青年。

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之中,杨如轩、杨池生的“知名度”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不过,他们这个高的“知名度”并不那么光彩。

因为“进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二杨数次被他们的老同学朱德痛打。

井冈山有一首歌谣是这么唱的: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二杨就是这样出的名。

杨如轩时任国民党第27师师长,永新一战,杨如轩率先向当年的盟兄朱德举起了枪。

然而,杨如轩出师不利,首战即以失败告终,杨如轩不仅损兵折将,丢了一个团,自己还挨了一枪,从城墙上摔了下去,差点丢掉了性命。

这场战斗还爆出一则奇闻。

战斗结束后,负责看管俘虏的区队长陈士榘忽然听到俘虏群里有人在唱《国际歌》。

陈士榘让一个战士把唱歌的那个俘虏带过来。

陈士榘问:“你叫什么名字?歌是从哪儿学来的?”

“我叫谭甫仁,《国际歌》是在北江农民军校跟我们的朱云卿校长学的。”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朱德解放后会见金汉鼎

紧接着,谭甫仁把自己如何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如何被打散,后来又是如何误入国民党兵营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陈士榘对谭甫仁说:“你想不想见你的朱校长?”

谭甫仁激动地回答道:“当然想见了!”

于是,陈士榘找来已经担任红军第一师一团团长的朱云卿,让他与谭甫仁见了面,证明了他的身份。

谭甫仁就这样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抗战时期,谭甫仁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来担任了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谭甫仁担任了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副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广东等战斗。

1955年,谭甫仁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开国上将陈士榘后来曾经开玩笑说:这还要多谢江西二杨,是他们给我们送来了一位开国中将。

永新之战结束一个月后,国民党军再次进攻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

这一次,负责指挥作战的是第3军第9师师长杨池生,杨如轩所部改为协助作战。

在杨池生的指挥下,由李文彬做先锋,和杨如轩一起再次进犯红军根据地。

这个李文彬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学生。

在七溪岭战斗中,朱德一点没给他的师弟和学生留面子,打得李文彬、杨如轩一败涂地,杨如轩的右胳膊上又挨了一枪。

在与朱德的交锋中,“两只羊”屡战屡败,没有捞到半点儿好处。

不久之后,二杨先后被调去南京,当上了有职无权的参事。

新中国成立后,二杨都被人民政府判了刑。

1951年,杨池生在监狱里得了重病,保外就医后不久就病死了。

杨如轩则一直在监狱里关着。

1964年,得知朱德来昆明视察的消息,杨如轩给朱德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婉转地提出了“要求宽大处理”的意思。

一段时间后,杨如轩接到了监狱管理部门的通知:刑期不变,因为身体原因,允许监外执行。

杨如轩心里明白,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起了作用,对朱德这位老同学心怀感激,又感到内疚。

可是,杨如轩不久之后又主动要求重回监狱。

原来,因为解放前犯下的种种罪行,杨如轩从监狱出来不久,就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人民群众的批斗。

杨如轩自知罪孽深重,不可饶恕,为了保命,杨如轩就主动提出了回监狱改造的请求。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杨如轩如愿以偿“躲”回了监狱。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同学之间的搏杀何其精彩,堪比电影剧情

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剧照

1978年,杨如轩刑满释放,根据有关规定,人民政府安排他去了云南省文史馆,专门负责撰写护国战争史料。

人民政府不计前嫌的政策让杨如轩既感动又内疚。

感慨之余,杨如轩写下了一首忏悔诗:

三十余年一梦空,永新附逆乱交锋。

那堪旗鼓未成列,已报弹花满市中。

飞将白天突兀扑,两杨无计把身容。

一团劲旅平中国,豪语铭心服总戎。

1979年,杨如轩因病于昆明逝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