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保罗电影剧情解析「梳理」

2022-03-27 03:34 作者:桐半糖 围观:

《撞车》是一部预算为7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对于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的好莱坞大片来说,它仅仅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但该影片却斩获了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剪辑奖三项金像奖。

影片从2003年12月8日开始拍摄,拍摄时长不足两个月。短短的拍摄时间内,上映后票房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全美累计票房4432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过亿。在这部电影中保罗·哈尔斯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在一天半时间内由撞车引发的纠葛事故,但实际上是的在暗指多元文化内部潜伏已久的碰撞。

《撞车》由保罗·哈尔斯自编自导。在创作过程中,保罗告别俗套的好莱坞叙事模式,让电影中大部分的事件都以随机事件出现。在这部电影中,保罗想要展现人性的救赎,通过角色的演绎,让人性中内心的恐惧、愤怒、仇恨淋漓尽致的呈现。

所以,我今天会结合电影中多元文化的碰撞、电影结构的处理,进一步探索保罗·哈尔斯电影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身对电影的理解,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式。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01、保罗·哈尔斯表面是在讲述一系列由撞车引发的纠葛事故,实际上表达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是当时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好莱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一部好的独立电影,能够使明星心甘情愿地参演而仅仅拿一点象征性的报酬。而《撞车》就是一部预算相对较低的电影,却成功的吸引了唐·钱德尔、桑德拉·布洛克、马特·狄龙、布莱登·弗雷瑟等多位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参与。

除却保罗·哈尔斯作为金牌编剧的影响力之外,剧作情节及所呈现的文化缩影也使得这部电影独具魅力。

那么保罗·哈尔斯是如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及内在深意进行了精彩的展现?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从电影的故事情节中营造随机事件产生的冲突,表面上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进行放大

保罗·哈尔斯在《撞车》中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在短暂的一天半的时间轴下,将当时社会中人们潜意识的行为进行了放大,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断的产生碰撞与交集,隐藏在多元文化中的偏见被挖掘出来。

在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如第一场撞车戏,电影就告诉观众,韩国人的个子很矮,不会开车,因为他们的视线无法越过方向盘,所以很容易发生车祸。

保罗·哈尔斯用冲突与碰撞将不同种族的界线清晰的展现在观影者面前,正如影片开头所言,每时每刻的碰撞都在发生。片中最大的冲突,白人警察汤米在极端紧张的气氛下误杀了善良上进的黑人青年,而汤米刚刚还救下了因无法忍受忍受种族歧视而冲动发飙的黑人电视导演卡梅隆。

这样的种族及多元文化的冲突,在《撞车》中被加以强调。保罗·哈尔斯充分利用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及文化背景来设置人物。片名以撞车进行命名,即是电影中具体的事件,也是角色间无处不在的真实碰撞。

保罗·哈尔斯在对这一系列人物间的碰撞进行描述时,将人性中的负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恐惧、悲伤、愤怒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可尽管有些角色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但他们的良心未泯,这恰似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

在我看来,保罗·哈尔斯之所以被称为金牌编剧,电影可以取得斐然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他影中的“真”。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现状。电影中的情节是随着人性的发展而进行,而不是情节需要。

原本在人性中不被凸显的情绪,却在保罗·哈尔斯导演的电影人物中被加以放大。从人物出色的设置出发,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并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设身处地的显现各个冲突的根源。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②电影中各种族人物形象及关系的设置,实际上是暗指多元文化内部潜伏已久的碰撞

《撞车》中有众多不同种族背景的角色,有白人、黑人、拉丁人、中东人,还有亚洲角色。在这些角色里,我们可以看到保罗·哈尔斯通过这部电影,真正想讲述的是不同阶级层级的人们因思想及文化的不同,产生的摩擦与碰撞。

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洛杉矶,一方面是因为洛杉矶包含了各种族的人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洛杉矶这个城市的构成,不同种族间的界限明显。

白人可以走高速公路,但极少出现在韩国城、东部地区。在洛杉矶,地区与地区间泾渭分明,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被隔离开来。不同种族的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交集。

随着故事的发展,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碰撞,隐藏在多元文化内部的偏见集中体现,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无法再保持一种完全的隔离状态。比如检察官里克为了消除车辆被黑人劫持产生的影响,需要提拔一个有色人种的员工。至于提拔谁,里克无所谓,他只是担心黑人选区的选票会流失。

在我看来,保罗·哈尔斯拍摄的《撞车》是一部良心之作。这部电影打破了美国固有影片呈现出的美好,而是直接将美国社会中的种种不能与人言的现实,清晰的摆在了大荧幕上,直截了当的把造成种族间的现实因素拎出来。

保罗·哈尔斯对当时美国现状的思考,完全融入到了本片中。种族文化间的种种碰撞,在电影人物身上逐一体现, 这正是保罗·哈尔斯的高明之处,和观众讨论电影剧情的同时,又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观影者,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02、保罗·哈尔斯用回环链条式电影结构,将各种族文化冲突融合在一起,让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与情节环环相扣,犹如锁链般紧密联接

《撞车》的时间线只有一天半,那么导演保罗·哈尔斯是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情节时间内,将十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进行了精彩呈现?

与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不同,保罗·哈尔斯运用了更为新颖,难度更高的回环链条式的电影结构,将电影中众多人物及涉及的文化冲突完整呈现。

所谓回环链条式结构指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环环相扣,看似不经意的两个情节段落之间,甚至是一个情节段落和多个情节段落之间,往往互为因果,犹如锁链般紧密链接。缺失某个环节,情节线上的逻辑就会出现断裂。

因此,很少导演会选择回环链条式结构进行操作,一不小心,就会让观影者产生逻辑混乱之感。

在《撞车》这部电影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群戏,保罗·哈尔斯用回环链条式电影结构把众多的人物聚合到一个个事件中,而撞车则是这场冲突爆发的集中点,使得各个人物的性格和立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不管是非洲裔中忍辱负重的电视导演,拉丁裔中善良谨慎的墨西哥锁匠。还是亚裔中表面蛮不讲理的崔国庆老婆,中东裔中愤怒固执的波斯人后代。都将撞车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看似没有联系的人们,在这一事件中产生了碰撞。

而对于汤米杀人这一事件,抛开法律和正义的原则,很多观影者会对汤米产生同情,这就是回环链条式结构产生了作用。观影者会在这一结构中,了解汤米的人生经历及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事情的真相在观影者面前如剥洋葱般一层层的展现,最后让人止不住的流下眼泪。

所以说,保罗·哈尔斯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为观众带来一个关于撞车的故事,而是通过电影对多元种族文化的碰撞进行了剖析。在对电影中大大小小事件的塑造中,保罗·哈尔斯将所有事件的主题都指向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对于一名导演而言,回环链条式的电影结构不仅实用新颖,而且代入感十足。片中没有刻意设置的剧情,没有刻意设计的冲突,唯有随机事件下,人物在真实状态下真实的人性呈现。我想这就是保罗·哈尔斯在这部电影里面想要表达出的真正深意。

再来说《撞车》中回环链条式的电影结构最直观的表达,是对人物间圈子进行的划分,这些圈子在故事的叙事上互为表里、层层相扣。

比如,两个黑人青年的圈子,即与两个白人警察的圈子、卡梅隆夫妇的圈子互相交叉,又在暗地里与格拉汉姆和母亲的圈子相互连结。这样的链接无疑是保罗·哈尔斯精心的设计,因为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两个黑人青年会与其他人物产生冲突。

不得不说,《撞车》在回环链条式结构下,将各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圈子,产生了联系。将小的情节段落与故事的整体主题交织在一起,用人物的圈子融合各种族文化的冲突,但从侧面上来说,其实各个圈子叙说的是同一个故事。

回顾电影史上,用回环链条式结构展现众多人物涉及文化冲突的影片非常少见。所有独立的人物和动作,都是整体事件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保罗·哈尔斯不愧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将环链条式结构的魅力完整的展现在观影者面前。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03、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结合自身对电影的理解,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式

当《撞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观众席上传来了讶异的声音。因为这部电影不太符合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预期,通常奥斯卡获奖电影都是恢弘的场景、优美的镜头,而《撞车》是个例外。

细品《撞车》这部电影,保罗·哈尔斯用人物之间随机碰撞的事件,将各种族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和解精彩的呈现,他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将美国社会的现状集中展现。

那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我们,如何才能挖掘出导演在电影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说《撞车》表面上讲述的是一系列由撞车引发的事故,实则主题是围绕着多元文化内部潜伏已久的碰撞。

因此,我下面就会结合自身多年的观影经验,并结合《撞车》中的情节,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式。

①紧张的时间线中往往蕴藏了导演想要传递的思想主题

每部电影都为观影者讲述了至少一个故事,《撞车》 这部电影中更是讲述了多个人物的故事。

保罗·哈尔斯用紧张的时间线,将多元文化下的冲突都压缩在一部电影中。而保罗·哈尔斯想要为观众传递的思想主题,也隐藏在了紧张的时间线中。

《撞车》的故事起始于今天,但时间却追溯到了昨天,然后再回到了今天。如此短暂的一天半时间内,使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更加紧张,而许多激动人心,蕴藏保罗·哈尔斯的思想主题的事件,就被集中的体现。

所以,想要看懂一名导演在电影中想要传递的主题,可以从电影的时间线上进行入手,越是短暂的时间,剧情就越紧凑,冲突也越明显。留意电影中时间线的呈现,就会更容易找到导演想要传递的主题。

从《撞车》看懂好莱坞金牌编剧保罗的创作思路及其电影魅力

②人物性格及经历的转变,往往是为了凸显电影的主题

在《撞车》中,保罗·哈尔斯为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性格特征,这也使得在剧情的推进过程中,各个角色身上的转变凸显出来,而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得以凸显。

比如说,电影中白人警察这一角色。最开始的时候,人物性格十分正直,愿意为工作而冒险。但是在他枪杀彼得之后,他的形象及性格里的理想主义被打破了。这种来自于种族文化固有形象的转变,让观众更容易发现导演想要在电影中表达的主题。

因此,在一部电影中,我们想要发掘导演更深层次想要表达的主题,可以把目光放在人物的转变当中,无论是性格变化、语言风格变化,还是人物身上发生的巨大事件,往往都带有导演的主题思想。

③声音与音乐的呈现,渲染与烘托了电影的主题思想

试想一下,在一部电影中,我们如果想要在短时间让周围的人被这个故事所感染,我们会怎么做?

除却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导演经常会用一些声音及音乐来渲染电影的氛围,烘托电影的主题思想,让声音与音乐成为场景中的一部分。

《撞车》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实声音,如汽车的喇叭声、警报声、敲门声。在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情节中,声音使得各个场景更具有冲击力。而音乐在恰当的时机响起时,又让观影者可以看到这一场景下的其他层面的呈现。

在一部电影中, 每一个带有冲击力的声音,场景中响起的音乐,都是导演的精心设计。用声音和音乐去渲染故事的主题,才会让主题更具有张力,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一下:

想要真正看懂保罗·哈尔斯的《撞车》,不能仅仅从电影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如果单从内容分析,我们只会看到导演表面上为我们讲述的故事,而错过导演在电影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深意及这部电影真正的创作魅力。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下我对《撞车》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结合电影,分享了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