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把包子养大的电影剧情「介绍」

2022-03-26 15:00 作者:爸妈精读 围观:

作者:胖小曾(爸妈精读主笔)

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尘埃落定,带有中国特色的短片《包宝宝》成为黑马,获评最佳动画短片。

《包宝宝》讲述了一位孤独的华裔妈妈因空巢而备受沮丧,直到有一天,她包的一个包子"活过来"的故事 。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有一天早上,这位孤独的妈妈在吃包子时,发现包子会说话,而且长出来了手和脚,变成了可爱的“包宝宝”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孤独的妈妈将包宝宝当做自己的亲儿子抚养,给他刷牙,与他做好吃的,带他跳老人操。

有了包宝宝的陪伴,包妈妈收获到了喜悦和爱,她的生活不再是一个人逛菜市场,一个人坐公交,也不再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个空洞的家。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可是,包宝宝终会长大,会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会结交新的朋友,甚至会结婚生子,搬出去住。

看到包宝宝拎着一个带着大钻戒的金发女郎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这个家时,包妈妈崩溃了,并将包宝宝一口吃下,失声痛哭。

在睡梦中忽然惊醒的妈妈,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场梦。

梦醒时分,自己的儿子带着好吃的回到了跟前,母子两吃着东西,重归于好。

这部八分钟的无声影片之所以能获评最佳动画短片,在于无论是谁都能找到在片中,找到角色代入,并看到自己作为“角色”的不足。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一、关于母亲:母亲是孩子的养育者,不是孩子的决定者

影片中最震撼人的一幕是,包妈妈得知包宝宝要携着女朋友出去另立门户时,选择一口将包宝宝吃下。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而这个情节产生的灵感,源自于导演石之予的母亲对她说的那句话:“我真希望能把你变回小宝宝塞回我肚子里,这样我就能知道你一直在哪里了。”

事实上,电影所设置的情节虽然相对夸张,但是也折射了许多家庭的通病——父母掌控欲过强,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

前几天,一位“31岁男友被设十点半门禁”火上了热搜。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一位姑娘从老家坐车回到杭州,滴滴显示等车需要五十多分钟,于是便让男友来接她。

这时,男友说家里设置了十点半的门禁,让她自己等,无奈之下,这位姑娘只能转而乘地铁,回到家已经是凌晨。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这位姑娘还表示男友的父母不让男友开车上高速,只能在市区开车,连男友的工资卡都由他父母保管;他父母的过渡干预行为让他们基本上没有约会时间。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虽然是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生下来的,但是当婴儿脱离母胎的那一刻,就预示着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

母亲只是孩子的养育者,却不是孩子的决定者,母亲可以给孩子很多很多爱,但是不应该用爱作为绳索禁锢孩子。

毕竟孩子经过鬼门关,来人生走一遭,不是为了活成父母的附属品的,而是为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每一位母亲,都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二、关于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告别丧偶式育儿

《包宝宝》电影里设置了两个矛盾,一个是包妈妈对儿子充满掌控欲的爱,另一个是“丧偶式育儿”。

在电影的开端,包爸爸全程只顾着看电视,甚至未曾注意到包妈妈将包子端上了桌面,离开家门时完全不跟包妈妈打招呼,剩下包妈妈凌乱于悲伤之中。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影片的结尾,包妈妈与儿子儿媳喜笑颜开地一起包包子时,包爸爸依旧对着电视,面无表情。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电影当中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引发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由于父爱缺失,容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

据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显示:

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充分享受父爱的孩子相比,他们中学的辍学率及成年犯罪率均高出2倍;

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双方共同构建的,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团队合作,而不是“我耕田我织布,我挑水我浇园”单打独斗。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邓超的女儿小花、黄烨的儿子诺一、李亚鹏之女李嫣以及霍思燕之子嗯哼无一不是在父爱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他们都活出了父母最喜欢的样子。

告别“丧偶式育儿”,父亲应该先放下手中的手机,推辞部分应酬,拿出更多的时间耐心地陪伴孩子。

唯有夫妻同心,共同抚育宝宝成长,方能更好地培养一个优质的孩子。

愿每一位父亲,都能积极加入家庭教育,给孩子暖暖的父爱。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三、关于孩子:爱别等,孝别迟,常回家看看

影片《包宝宝》的结局可以说几乎是圆满的:

儿子回到家,打开了母亲的心扉,母亲接纳了儿媳,三个人一起开心地包包子。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短片接近尾声,不少网友流出了泪花,纷纷表示母爱如此伟大,应该常回家看看。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唱进了多少人的心: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虽然每一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他们更希望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女,希望一家团团圆圆。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2003年,抚州宜黄的高考状元杨仁荣以570多分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2007年,杨仁荣曾以要考研为由向父亲要了5000元,2008年,杨爸爸接到了杨仁荣的银行贷款催收电话,并帮杨仁荣还上了信用卡,此后,杨仁荣便与家人失联了。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杨爸爸表示:杨仁荣可能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无颜面再见父母,所以消失了。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但是,9年来,杨爸爸杨妈妈从未放弃过寻找,杨妈妈甚至因为伤心欲绝得了癌症而不去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儿子一眼。

杨爸爸表示:只要他回来,就肯定原谅他。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很认同作家贾凹平的一段话:

亲情永远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它是与生俱来的安全感,不用费力讨好,也无需努力争取。 不管走多远,飞多高,贫穷还是富贵,那些爱我们的人一直都会站在我们的身后,紧张着,牵挂着。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啊,当我们渐渐长大,为了学业,为了梦想毅然远游他乡时,当我们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衣锦还乡,为父母脸上贴金时,当我们为了赚得加班费,节假日依旧奋斗在一线时。

对于独守家乡、一天天老去的父母而言,他们需要的,不过是每年能够回家两三次,一起吃个团圆饭的你,唠唠嗑,讲讲生活故事的你。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

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余生,我们还拥有多少时间可以全心全意地陪伴父母?

也许只有30天,甚至更少......

而父母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花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陪着我们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书生意气的少年。

如今,父母正在老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父母“独守空房”。

对父母的爱,别等,时光最是无情,催人老;

该尽的孝道,别迟,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来临。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常回家看看,尽孝道递温暖。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作者简介:胖小曾,富书专栏作者,捧起书,遇见灵魂,拿起笔,遇见自己。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