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狐狸的礼物电影剧情「解说」

2022-03-26 12:10 作者:夏日白兰 围观: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的新闻层出不穷。

河北邯郸11岁哥哥拉着9岁妹妹从4楼楼顶跳下,两人不同程度骨折。

安徽芜湖12岁男孩与母亲争吵后,爬到18楼窗户威胁母亲跳楼。

河南平顶山13岁孩子在3楼跳楼,被消防员救下后再次爬上7楼跳楼。

8岁男孩作业不合格被父母训斥,锁门自杀。

这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新闻,不断刷出新低的轻生年龄,让我们非常担心:这些孩子对自己的生命尚且没有丝毫敬畏之心,还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吗?

近日,13岁男孩强暴了14岁女孩,因未成年无罪释放,后来又将坚持追究他责任的女孩母亲刺死。

我们一方面大力呼吁社会关爱青少年,一方面整个社会却又极度缺乏正规的“死亡教育”。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恐惧或漠视死亡:根源都是缺乏最基本的死亡教育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很多孩子在轻易结束自己或他人生命时,可能根本都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在我们国家,很多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大人都对“死亡”避而不提,认为“死亡”是个不吉利的词语,每当孩子问起总是能躲则躲,甚至连哄带骗。无形中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对孩子童年进行“死亡教育”的宝贵时机。

台湾教育家张淑美曾说:“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一生。”

《獾的礼物》是我最近阅读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著作《我的阅读观》一书中偶然看到的儿童绘本。这本书豆瓣高分9.0分,通过年迈的獾死去的故事给孩子们认真地上了一堂关于“死亡”的课,教会儿童如何正确面对亲人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对于引导儿童时期的“死亡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面对亲人的死亡:我们从未被抛弃,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去慢慢品味他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獾的礼物》中,年迈而又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在寒冷的冬天里失去了獾,大家都非常难过。直到春天到来,动物们聚在一起怀念獾,说起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渐渐抚平,慢慢接受了獾的离去,并小心地珍藏獾给大家留下的宝贵“礼物”。

① 逝去的亲人没有抛弃我们,只是比我们先去了更加舒服的地方

故事里,獾的年纪很大了,每天走路都非常辛苦,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腿脚可以变得像鼹鼠和青蛙一样灵活。于是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跑进了一条长长的隧道。突然间獾的腿脚变得很轻盈,他的脚甚至离开地面飞了起来,脱离了自己的身体,获得了自由。故事很巧妙地将獾的“死亡”换成了“脱离了身体”,去到一个“理想的隧道”。

亲子综艺类节目《爸爸去哪儿》里,有一期真心话大冒险,主持人问诺一爱不爱爸爸刘烨,他答“爱”。但是问到如果爸爸老了躺在床上动不了你还爱吗?诺一答“不爱,因为他会死。”孩子的话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你离开我了,就是不爱我了,那我也不爱你了。

孩子小时候并不明白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个亲人“抛弃我了”或者“不爱我了”。带着这样的怨恨和抛弃感,孩子对死亡一直抱有恐惧又痛恨的情感。他们无法接受的,不仅是亲人死亡这个事实,更是“自己被亲人抛弃”的无助感。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② 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抚平亲人离去带给我们的伤痛

大家都很爱獾,獾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很大伤痛,整个冬天大家都非常难过。尤其是最爱他的鼹鼠,难过得要命,哭得毯子都湿透了。

春天到了,动物们出来聚在一起,又聊起了獾的种种往事。鼹鼠想起了獾教会他折纸,青蛙回想起獾教会他滑冰,狐狸回忆起獾教会他系领带,兔子太太很想念獾教会了她做兔子形状的姜饼。动物们现在用獾教给他们的技能,生活过得很好。冰雪消融的时候,大家的悲伤也慢慢融化了。大家还是会谈到獾,但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亲人离去最初,我们一定会非常难过。就像鼹鼠一样,经常一个人在深夜里默默流泪,整夜都在思念獾。这种难过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不要去强行劝说孩子,企图缩短它的时间进程。让这种悲伤的情绪慢慢地自己全部释放出来,等到“冬天”过去了,孩子自然会重新整理好心情,带着新的希望迎接走进自己生命中的新生命。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③ 珍藏亲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感激他们留给我们的美好

每个动物都对獾有一段特殊的回忆——他教过他们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他们现在做得好极了。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礼物,这份礼物是可以永久珍藏的。更美妙的是,动物们有了这些礼物,还可以互相帮助,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故事的结尾,曾经最伤心的鼹鼠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爬上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小山坡,对着风轻轻地说:“谢谢你,獾。”他相信,獾一定能听到。

米兰·昆德拉写《不朽》:人世间原本就有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大的不朽是世人对你言必称名,是陌不相识的人在你死后依然记得你,而小的不朽不过是爱你的人依然记得你。

孩子终究会明白,亲人逝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将来有一天,其他的亲人也会陆续离开自己。与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无法面对,不如带着亲人留给自己的珍贵礼物,怀着感恩的心,用这份礼物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这样的话,亲人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永远地陪在你的身边,成为了不朽。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面对自己的死亡:通过给别人提供价值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考虑他人感受,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当我们在童年时期学会面对亲人的死亡后,下一步要学会的便是面对自己的死亡。不仅是孩子,连我们大人同样害怕死亡。因为我们在儿童时期,同样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不少成年人不仅无法面对亲人的逝去,更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死亡。

① 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选择轻生的孩子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生命不仅对自己“没价值”,对别人也同样“没价值”。这一错误认知导致了孩子轻生——轻视生命。

《獾的礼物》中,獾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他好像是无所不能的:会折纸、会滑冰、会系领带,还会做兔子形状的姜饼。他用自己这些技能教会很多动物,这些动物用这个技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动物们的心中,獾有很重要的地位。

当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时,不妨引导孩子不断给别人提供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照顾小狗、给小区种一棵树等等。大一点的孩子同样是这个道理:引导孩子辅导弟弟妹妹的学习、固定家中一项任务只有他能完成等等。

这些事难度不大,但当孩子费力完成,收到对方的感谢和表扬时,内心会对自己充满价值感:我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在不断接收他人正向的反馈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会不断提升,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② 在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故事里,獾非常善良,他知道自己的离开一定会让动物们很难过,于是给大家做足了心理准备。他先是很早之前就告诉大家:他的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不久的某一天,他会去下面的长隧道,希望大家到时候不要太悲伤。

后来,当他意识到自己即将走进长隧道,他也平静地给大家写了一封信,给大家做好了最后的交代。

獾因为年纪太大,必须要面对死亡了。即使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也一直考虑动物们的感受,担心自己的离去会让大家很难过。他早早地教会大家谋生的技能,这样即使自己离开大家也不会无法生存。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提笔给大家最后的交代。

獾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老者。他没有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尽己所能地为大家准备好后事,再坦然迎接死亡。

我们同样应该在孩子童年时期就教会他们:我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要对身边人的生命负责。因为我们的生命一旦发生变故,同样会给身边人的生命带来巨大冲击。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③ 珍爱生命却也无惧死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

獾面对自己的死亡非常坦然,夜晚时分,他平静地拉上窗帘,给大家写好告别信。獾的坦然和平静,很大原因来自于他早已经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再留有遗憾。

獾虽然离开了大家,但他教会大家的技能大家却一直在使用。獾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帮助了那么多动物过上了美好生活。也许獾的生命比起更长寿的动物来说不算长,但他的善良、智慧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他的生命拓宽了宽度。即使已经死亡,獾也永远活在了大家心目中,成为了“不朽”。

当我们遇到生命的意外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车轮转向,也无法预知生命会在哪个时间点终结,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多做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疫情期间,祖国涌现了很多将生命价值发挥到最大的英雄们。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却为了救助他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一些人非常年轻,生命却已然走到尽头,但他们的面庞和名字注定终将被我们世代铭记,成为不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和孩子好好讲解这些英雄的事迹与精神,让孩子在这些实际生活中的英雄身上学会:坦然接受生命的长度,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我的阅读观》中提到:“儿童世界对价值的认识,不是通过道德说教来完成。真正进入孩子心灵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具体的形象。只有这些形象所传达的信息、所反映的理念,才能真正在孩子身上生下根来。”

《獾的礼物》中的獾正是一个能走进孩子心灵的正面人物形象。獾所传达出的对亲人和对自己死亡的认识,没有一句说教,全在故事里自然地流淌出来,进入孩子们对死亡充满无知与恐惧的心灵深处,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浙江杭州萧山区的原老师班上有个孩子失去了母亲,孩子父亲希望原老师可以不要告诉班里的同学。原老师非常心疼这个孩子,让他读了《獾的礼物》。孩子读完后写了这样的文字:

“老师给我的书我读了,不管一个动物或者人,总有死的那一天,但是要做到对别人有好的影响,要做到虽然离去了,但人们总在怀念他做过的好事,人们依然在心里感谢他。只要他的精神在,人们就会永远思念他。”

一个月后,这个孩子又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晚上,我写完作业,然后看妈妈以前的照片。看着她那面带微笑的样子,我觉得妈妈现在就在我的面前微笑。我会永远保留妈妈的这些照片,就算是到了天涯海角,我都会带着她看风景。”

就这样,孩子在阅读《獾的礼物》过程中慢慢地正确认识了“死亡”,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亲人的死亡,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后,也一定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獾的礼物》: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是孩子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总结一下: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我们每个人面对亲人的死亡都会悲痛万分,却也是在面对的过程中逐渐读懂死亡的意义,更加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獾的礼物》故事情节很简单,却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给孩子的人生上了第一堂关于“死亡教育”的课。唯有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亲人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才能真正探索出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