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剧情贵族参加战争丧失能力「解说」

2022-03-23 13:38 作者:黄娜老师 围观:

2014年,为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BBC曾经做了一系列节目,其中的某些数据,后来几乎成为了有关“贵族精神”的最具力度的“佐证材料”:

1.一战中英国士兵的死亡率约为12%;

2.一战中英国军官的死亡率约为17%;

3.在一战中服役的伊顿公学毕业生的死亡率约为20%。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如今的伊顿公学,还透着一股子“贵族范”

单看这些数字,确实挺让人动容的。

不过,除了英国贵族那套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优秀品格为价值的核心理念的“感召”外,咱们如果联系当年的背景再细品品,你又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背后,远非“贵族精神”的感召,这么简单。

首当其冲的,还是钱的问题。

20世纪初的英国贵族老爷们,虽然表面上还是如以往那般的神气,但私底下,很多都过得挺焦虑。

热播的电视剧《唐顿庄园》里的格兰瑟姆伯爵,就很具代表性。

作为家族庄园和爵位的继承人,最开始的时候,思想传统的格兰瑟姆伯爵是非常排斥直接参与谋生活动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的,他们鄙视“大表哥”那样坚持“上班”的城市中产阶级,认为此类生活非常“不体面”。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唐顿庄园》剧照,这样的会客,一折腾就是一天,根据不同的场合不断的换衣服,哪还有功夫去“工作”

像格兰瑟姆伯爵这类的世袭贵族,他们的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靠庄园的产出,同时再通过委托人,投资一些工商业。比如,19世纪早期,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贵族们的投资就高达40%以上。

原本,乘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老爷们的收入都很不错。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同中国的地主老财们一样,当年的大部分英国贵族在工商业投资中赚了钱之后,首选就是买地,置办固定资产。

结果,整个19世纪,英国的贵族阶层,都陷入了赚钱——买地——赚钱——买地的无限循环中,甚至有些老爷们,为了攀比,不惜贷款也要买地。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这样的产业,维护起来,非常烧钱

没成想,随着保鲜技术和跨洋运输成本的降低,大量来自英国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国家的粮食开始潮水般涌入英伦三岛。

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支持工业化,也收紧了对本土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

这导致,到了19世纪末的最后三十年,以小麦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并连带着土地的价格也随之疯狂贬值。

此情此景下,前阵子疯狂囤地的贵族们的产业,开始不断缩水。

更悲催的是,英国贵族们的政治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新出台的《秘密投票法》、《重新分配席位法》等法案,不断削弱着贵族权力。

到了1910年,英国颁布实施了《权利法案》,废除了上议院的绝对立法否决权。自此,世袭贵族老爷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对英国政府决策的直接影响力。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如今的英国上议院,更是多的是表演性和仪式性的存在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女王夫妇主持上议院活动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上议院活动现场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这个吵闹、拥挤的下议院,才是英国的权力中心

也正因如此,贵族们再也无法通过立法的手段,从国家层面维护自己的利益。

与此同时,一些贵族们还沾染上了赌博、酗酒、包养情妇、买买买的恶习,但他们为了维持“体面”,又不肯改变老辈子传下来的奢侈排场和生活习惯。

这导致,20世纪初的英国贵族圈子,负债破产的老爷们,比比皆是。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英国贵族的“猎狐”传统,就是个特别烧钱的活动

虽然贵族们都不耻于直接提钱,但没有它还是万万不行的。

为了挽救祖产,一些走到了破产边缘的贵族们,开始放下身段,迎娶美国富豪家的女儿——拿妻子的嫁妆继续着自己“体面的生活”。

美国人富起来以后要追求地位和声望,但共和制的美利坚没有贵族——这时候,英国政体的“优越性”就及时体现出来了。

于是,大量从小被按照贵族淑女教养的美国富家女出现在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来帮家族实现“美国人的贵族梦”。

以至于王尔德曾经辛辣地点评道——“对伦敦社交界来说,美国人都是女的,我们就没见过男美国人。”

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丘吉尔首相的老妈詹妮,就是美国大富豪,《纽约时报》股东之一的伦纳德·杰罗姆的掌上明珠。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丘吉尔哥俩同老妈的合影

老丘吉尔两口子生下两个儿子后,基本就是各过各的了,情感生活几乎没了交集。

老实说,像《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夫妇那样先结婚后恋爱,夫妻和谐的跨国婚姻,在那段岁月中,其实并不常见。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夫妇

更何况,美国的富家女,数目也是有限的,眼光普遍都不低,光指望靠找女人结婚来改善生活状况重振家业,机会并不是随时有的。

那么,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像中产白领一样出门上班,又被认为“不体面”,可供他们选择来维持生计的“体面的职业”,似乎只有从军打仗了。

而且,历来,英国贵族就有尚武从军的传统——无论是长子还是次子,做家长的,都喜好把儿子送入军队进行“历练”。

针对于要继承家产的长子来说,体验一下军旅生活即可,而剩下的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们,则要继续留在军中建功立业。

殖民时代,那些为大英帝国开疆拓土的著名将领们,很多都是贵族家庭的次子。比如咱们熟悉的,那个拿到了大清国黄马褂的戈登上校(当他死在非洲时,已经是少将军衔了)。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查理·乔治·戈登(1833—1885)英国贵族名字一般都比较长,像丘吉尔,全名就是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中上层阶级的男青年,尤其是贵族子弟要从军的话,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占有明显优势的他们,一般都是经过训练后,直接成为军官,几乎没有去基层当大头兵的。

那么,咱们再看开头的这组数据:

一战中,英国士兵的死亡率约为12%,但英国军官的死亡率约为17%,伊顿公学毕业生的死亡率约为20%(包括一些非战性减员,比如翻译和外交人员)。

当年伊顿公学招收的主要都是贵族子弟,而英军的军官中,一大部分又来自于其境内的大小贵族。这么看,大头兵阵亡12%,贵族阵亡20%,就好解释了。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一战电影《战马》中的英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战刚开始的时候,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均没料到战争会打成一场旷世大战,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正面的交战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轻松结束——当时的贵族们,普遍觉得,到圣诞节,就该差不多打完了。

比如,桂冠诗人丁尼生的长孙,第三代丁尼生侯爵,在日记里就曾激动地写过——

“要赶紧打点行装,心想可不能错过这场战争.....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还没到前线呢,战争就结束了。”

况且,自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英军就没怎么和势均力敌的对手打过什么大仗,最大规模的南非布尔战争虽然费了不少劲,但最终还取得了胜利。

所以,当年的英国上层,普遍对战争持续的时间、规模和范围,以及惨烈程度,想得过于轻松和乐观。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英国贵族们纷纷报名参军,希望去前线“镀点金”刷军功、谋得体面职位,以改善经济状况,来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一战军官旧照

而且,咱们再联系之前和之后的战争,又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除了一战,其余的战争中,几乎都是平民伤亡率高于贵族和军官,为什么到了“一战”,却又是这样的比率呢?

如果光用“荣誉感”来解释,貌似有点说不过去——以往贵族都没有如此强烈的荣誉感,到了“一战”,怎么就突然荣誉感“爆棚”了?

其实,如果了解一下那之前西方盛行的战争模式,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近代的西方交战大多采用“线式战术”,也就是咱们俗称的“排队枪毙”。

这主要受到了当年武器性能的限制——火器精度低、射速慢,为了加大火力密度,就得搞人海战术——在平坦的野外,士兵们穿的花枝招展,踩着鼓点排成方阵列前行,双方逼近到射程内时,随着指挥官的口令向对方射击,逼到最近的时候,还会上刺刀肉搏。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电影中的“线式战术”场面,19世纪末之前,英军都穿着亮眼的红色,又被称为“龙虾兵”

受制于当年的战场能见度,枪炮一开,黑烟滚滚,为了增强敌我识别度,军官总会穿得非常显眼夸张,跟个小公鸡一般骑着高头大马,来回穿梭在队列之中,控制速度,发号命令。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当年战场都不太注意隐蔽,穿的非常高调

早前,这种颇具“仪式感”的战争,还要讲究所谓的“体面”和“底线”。

所以,很多时候,尽管长官形象非常狂拽帅酷,穿着花红柳绿的军服坐在高头大马上,激情指挥士兵们互相攻击,但阵亡率并不太高。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因为,那时军官们还讲究——“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回我放了你,下次,大兄弟你也要手下留情啊。

尤其是上层指挥官,很多出身都不低,不少可能就是原先的老同学、国外的远方亲戚,或者共享过同一位“交际花”等等——大家原本都属于一个贵族圈子里的人,战后没准还得往来呢,怎么能上来先把对方弄死。

然而,到了20世纪初的一战,战场状况出现了明显升级——除了大规模装备的马克沁,普通步枪的射程也已经达到了一公里。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一战中的马克沁机枪与铁丝网将线式战术一脚送进了坟墓

也就是说,曾经面对面排队开枪的“线式战术”已经成了老黄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出其不意的“伏击”——当目标军队进入事先测定好的位置时,指挥官用望远镜观察到后,大家按照指令,发起攻击。

你根本没机会看清楚对方是个什么情况,呼啸而来的子弹,就收割了你的生命。

这样的战场,熟人、外国的贵族亲戚这类的,都不管用了。

开始的时候,英国军官还像之前那样,骑马领队,或者穿梭于队伍之间。

结果几轮下来,每次突如其来一波波“弹幕”,经常把目标最大的那个军官,最先打没了。

这导致,开战的头一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边,军官的伤亡率,都出奇地高。

英国这边懵了一阵子后,迅速做了“整改”,军官开始穿得越来越低调朴素,再也不骑着高头大马跑到前面领队了。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电影《战马》中,的一战英军

因此,一战的英国军官阵亡率高,在漫长的战争史中,是个例外, 这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再发生过。

当然,如此之高的英国军官阵亡率,确实也离不开他们的贵族信条和一腔忠君报国的“情怀”——毕竟,作为世袭贵族,都属于“赵家人”,国家有他们的股份,天生高人一等,家族长期享受特权,自然要承担高于普通人的义务了。

只是,单纯拿出那些数据,刻意来强调和证明贵族为国献身的精神,进而让人向往有贵族的社会,避而不谈自古以来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另一面。

这样的结论仍旧是站不住脚的。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高过平民?这背后远非“贵族精神”这么简单

欧洲贵族徽章,成了当今”学院风”服饰的关键元素,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羽绒服或者卫衣上,有没有类似的标识

实际上,这更能反映出,当年英军的指挥官职位长期被贵族子弟把持,而这种明显的阶级割裂,却总被本末倒置成了所谓的“贵族阶级的英勇和荣誉”。

总之,英国贵族无比崇尚荣誉感,打仗总是英勇地走在最前边,因此战争中伤亡率最高,以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光了——这种说法,其实还是夸张了。

据统计,整个一战中死去的世袭贵族中,有6家被打了个绝户,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和兄弟,在长子继承制的框架内,就此血源断绝。

但至今,英国尚存一千名左右的世袭贵族。

所以,要说这一百多年来“消失”的那些英国贵族,大部分并非是一战打没的,更像是被不断加码的遗产税和数次工业革命给“收割”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