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万字电影剧情讲解「简介」

2022-03-21 11:27 作者:电影榨汁 围观:

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长津湖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 全文约1.3万余字,建议配合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收藏观看

早在《长津湖》上映之前,关于影片会分成上、下两部的猜测就有很多议论。

2021年10月底官宣,猜测证实,《长津湖》的确有下部,但没有沿用《长津湖》(下)的名字。

而是叫《长津湖之水门桥》,聚焦长津湖战役后期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很多观众觉得《长津湖》的结尾有些仓促,没有交代主角团穿插7连攻打长津湖后去了哪儿、干了什么。

并强行插入了一段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坚守阵地,最终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

本文从《长津湖》上部最后的杨根思阻敌开始,到美军被赶下大海为止,以美军撤退的节点为线索,还原“水门桥”前后的来龙去脉。

探讨为什么“三炸水门桥”会成为长津湖战役第二大阶段的重点事件,以至于要单独拍成电影来表现和强调。

美军撤退第1阶段:下碣隅里→古土里(18km)

※ 备注:由于从柳潭里向下碣隅里撤退的美军仅为陆战1师部分,这段内容省略

杨根思在1950年前往朝鲜战场前,就已经被评选为“全国战斗英雄”,与他同在第9兵团第20军的周文江、陈宝富和毛杏表三位同志也当选。

四人在第9兵团赴朝鲜前,从上海郊区驻地前往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还在天安门参加了建国一周年活动,无上光荣。

杨根思等四人从北京归建时,到了南京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部队已经开拔,但目标不是台湾而是北上东北,赴朝鲜作战,已经到山东曲阜集结。

于是四人又从南京往回走,在曲阜追上了大部队。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特级英雄杨根思(1922-1950)

杨根思部队的番号是第9兵团第20军58师172团3连,他是连长。

根据长津湖战役前确定的任务,第20军负责穿插包围,27军负责攻坚,26军为总预备队。

杨根思所在的20军58师负责主攻美陆战1师师部所在地下碣隅里。

这里是整个长津湖战役的中心地带,也是陆战1师指挥、交通和后勤补给中枢。

从下图可以看出,长津湖战役区域大致呈一个“Y”形:

志愿军总体计划将“Y”形三点的柳潭里、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美军分割包围,然后围歼。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在“Y”右侧新兴里,驻扎着美军步兵7师31团级战斗队,最终绝大部被27军80师和81师歼灭,也就是后来被简单化传播的“歼灭北极熊团”。

在“Y”左侧柳潭里和中间下碣隅里,由于天气寒冷,冻饿交加,极大削弱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再加上和美军的武器装备相差悬殊,并没有达到歼敌的目标,只是围住并僵持。

面对志愿军突如其来的进攻,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的头脑很清醒。他的应对之策总结来说就是全力保障主基地下碣隅里的安全,不惜一切代价让柳潭里的部队撤回下碣隅里,然后整个陆战1师再从下碣隅里出发向南撤退。

由于新兴里的31团级战斗队不属于陆战1师,而隶属于步兵7师。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既不想听命于上级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阿尔蒙德也没有把步兵7师31团级战斗队的指挥权交给史密斯。

就这样,因为美军内部指挥关系的矛盾,耽搁了对第31团级战斗队的支援,使31团级战斗队成为一支“孤军”,出现对志愿军打歼灭战有利的局面。

志愿军负责攻打新兴里的部队从11月27日打到11月29日,两天下来吃掉了这支“孤军”的绝大多数,美军想救已经来不及了,基本达成对“北极熊团”团部和31团级战斗队成建制地歼灭。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想的只是全力把自己的师撤走,如果这支美国国家的面子部队在长津湖被中国军队歼灭,那么他会成为美国历史永远的罪人。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海军陆战队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左)

不过陆战1师撤退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地形,从长津湖到海边基地兴南港,只有一条勉强的土石路,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山地。

由于美军有很多坦克、车辆、火炮,无法像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那样灵活机动,所以只能在所谓的公路上走成一字长蛇阵,志愿军则利用地形节节阻击。

所以,整个长津湖战役美军撤退阶段,陆战1师和志愿军一直重复着阻击与反阻击的较量,其中“三炸水门桥”就是这一较量最集中的体现。

美军从主基地下碣隅里向南撤退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通下碣隅里到第一个节点古土里的道路,杨根思率部阻击的战斗就发生在美军刚开始撤出时。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长津湖美军于1950年11月29日决定撤退

为了打通下碣隅里-古土里仅18公里的路线,史密斯命令两头的美军对进。

一方面,配属给陆战1师的英国皇家陆战队第41突击队主力,加上陆战1师和步兵7师各1个步兵连、2个坦克排及火力支援兵力1000余人,由英军指挥官德赖斯代尔指挥,组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Task Force Drysdale),由古土里北上下碣隅里增援。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英国皇家陆战队第41突击队队长德赖斯代尔中校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向下碣隅里前进(注意看地形)

另一方面,下碣隅里的美军也向南突围,试图突破志愿军的阻击。

下碣隅里东南方向有一片群山,是狼林山脉在长津湖地区的延伸,总体被称为东山或东丘,海拔1071米,所以也被称为1071高地。

高地俯瞰整个下碣隅里地区,扼守公路,美军从下碣隅里向南撤退时必然要经过这里,所以20军主力和美军围绕东山展开争夺。

与志愿军相比,美军在人数上捉襟见肘,所以20军所部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不久就轻松肃清了东山上的守军,占领了东山各高地。

但美军炮火占优势,而且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对东山各阵地倾泻了大量炮弹,以至于使占领东山的志愿军无力再向下碣隅里进攻,并频繁换防,对下碣隅里只能采取围而不打的态势。

在1071高地东南延伸出的小高岭,又是高地的第一道屏障,像一根刺扎在下碣隅里与古土里之间。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一开始防守小高岭的是58师172团2营的一个排,这个排坚守了二十几个小时,被打残后杨根思率部接替。

1950年11月29日拂晓至上午,杨根思带领20军58师172团3连3排,在1071高地小高岭阻击美军。

由于小高岭阵地面积很小,杨根思带部队上去的时候,已经有小部分美军在阵地上了。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长津湖》中欧豪还原了这场战斗

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阻碍,美军对小小的小高岭狂轰滥炸,在坦克、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进攻只有一个排坚守的小高岭阵地。

杨根思连长和3排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8次进攻,最终仅剩自己、通讯员、负伤战士吴富,3班副班长和一位机枪班长。

杨根思让机枪班班长把没有子弹的重机枪送回营部,不能留给敌人,并让通讯员和3班副班长把伤员背下去,自己一人独守阵地。但3班副班长不愿离开,最终也牺牲在阵地。

美军发动第9次进攻,杨根思怀抱炸药包同美军同归于尽,以生命保卫住小高岭,牺牲时年仅28岁。

就在杨根思所在的20军58师苦战下碣隅里同时,前往救援下碣隅里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被20军另外一支部队60师歼灭了约一半。

20军60师本来的任务是在古土里外围牵制古土里的敌人,策应20军其他部队攻打下碣隅里。当60师发现美军出动部队向北救援时,果断而有效地进行了拦截。

60师和“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作战,是长津湖战役后期典型的围追堵截式形态。

因为敌人是个一字长蛇阵,又分成好几段,一会进攻突围,一会掉头逃跑,一会聚集固守,一会前卫变后卫,一会后卫变前卫,所以60师各团、各营、各连都是各自为战,攻守转换频繁。

虽然从古土里向下碣隅里进发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被60师打败,但在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不遗余力地夺回东山,为撤退创造了条件。

师长史密斯利用之前在下碣隅里修建的简易机场送走大量伤员后,于12月6日拂晓开始突围南撤。

面对美军准备全线撤退的变化,第9兵团也重新调整旗下3个军的部署:

第20军主力向南前出到黄草岭地区,准备阻击南逃美军。

第27军从右翼向咸兴以西方向进攻,同样为了断敌退路。

之前作为预备队的第26军尽快赶往下碣隅里,追击美军。

由于当时作为预备队的第26军距离长津湖战场较远,再加上山高林密、风雪极寒、道路不熟等因素,26军赶到下碣隅里时美军已经开始突围。

26军本来计划12月2日抵达下碣隅里,接替疲劳和大量减员的20军,但直到12月5日26军的76师和77师两支先头部队才赶到下碣隅里。

而当26军的两个师想于12月6日拂晓发起进攻时,美军也同时在12月6日拂晓开始撤退,所以刚刚赶到的26军2个师只能在运动中追击敌人。

陆战1师以其陆战7团为先锋,陆战5团为后卫,由下碣隅里向古土里撤退。

撤退途中,东山依然是双方攻守的焦点。

经过12月6日一个白天的激战,陆战7团前进了7公里,陆战5团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和空中支援再次占领了东山。

美军和志愿军在这次撤退途中都打得非常拼命,加之美军飞机投下了千磅的燃烧弹,还发生了少见的白刃战。

后来美国人把东山这段公路称为“Hell Fire Valley”(地狱之火山谷),可见战斗激烈的程度。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撤退中的美军陆战1师7团和5团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到1950年12月7日,陆战1师后卫工兵部队还在下碣隅里执行最后的物资弹药破坏任务,前锋部队的一部分已经抵达了古土里,还回收了部分“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英军伤员。

直到12月7晚间22时,陆战1师5团的工兵破坏小队最后一拨抵达古土里,完成了这仅有18公里的撤退,一共走了38个小时。

据国内少有的专门介绍长津湖战役的历史书《血战长津湖》记载:

12月7日,美国军事史专家蒙特罗斯将这一天的战斗称之为“最壮观的战斗”:陆战队员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拥而至。中国人一次次顽强地进攻,夜空时而由曳光弹交织成一片火网,时而被照明弹映出可怕的光亮,跑步前进的中国部队暴露无遗。尽管陆战队的炮兵、坦克和机枪全力射击,但是中国人仍然源源不断地拥上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从下碣隅里向古土里撤退过程全图

美军撤退第2阶段:古土里→真兴里(16km)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主要内容“三炸水门桥”,就发生在陆战1师等美军由古土里向真兴里撤退过程中。

在官方修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中,对这阶段撤退仅有几段概括介绍:

12月8日,美陆战1师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继续向南突围,在古土里以南隘路处,为志愿军58师第172团2个连阻截。志愿军炸毁公路桥梁,坚守阵地。美军孤注一掷,一面在大量航空兵配合下,猛攻守路。一面紧急空运桥梁构件架桥,同时急调黄草岭、真兴里地区之美军部队北援接应。

志愿军第172团2个连在零下30多度严寒下,顽强作战,与敌激战竟日,在人员冻伤、阵亡严重,只有20余人可以战斗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歼灭美军800余人,使南逃的美军寸步难行。与此同时,第60师第180团也将由真兴里北援的美军阻于堡后庄以南地区。

8日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官兵,衣着单薄,冻饿数日,体力严重下降。当9日美陆战第1师再次攻击志愿军古土里以南隘路阵地时,坚守在阵地上的志愿军官兵已全部冻僵。

美军侥幸通过了古土里以南隘路,遂修复桥梁,继续向南逃窜,与真兴里北援部队南北夹击堡后庄之志愿军第180团阵地。志愿军180团在第179团1个营的支援下,坚决阻敌,与敌激战两日,最后全团大部冻、战伤亡,阵地方为美军突破。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撤退路线总示意图

美军12月7日全部抵达古土里后未作长时间停留,于第二天继续全力向南突围,主要阻(追)击部队是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2个连、60师180团和179团1个营,三支部队配合。

在这段阻(追)击作战中,为什么第9兵团只有1个团、1个营和2个这么少的兵力连参战?

因为第9兵团长时间连续作战,冻饿交加,各部减员严重,而且撤退路线的地形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坡,美军又是机械化行军,志愿军只能依托几个有利地形阻击。

58师172团本来接到的任务就是歼灭下碣隅里的美军,当美军撤退时,建制已经严重不足的172团一直在顽强追击,涌现出长津湖战役其中一个冰雕连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美军能从下碣隅里比较快速地赶到古土里,又从古土里快速地赶到“水门桥”,期间志愿军并不是没有布防,172团几乎一个整连就冻僵在美军通过“水门桥”之前,在电影《长津湖》结尾对这一幕有所表现。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这个阶段阻击美军撤退的还有60师,因为在整个长津湖战役开始前的部署,60师分配到的任务就是“占领长津湖以南交通要道古土里,阻击美军北上增援或南下撤退”,这时美军撤到古土里,并想继续南撤,守在这里的60师自然是阻击的主力。

但因为第9兵团其他各部都在追击途中,距离美军较远,这阶段实际与美军接触的志愿军部队规模并不大,发生战斗的规模也不大。

在兵力不济的情况下,为了迟滞美军车辆和坦克,炸毁敌人撤退路上的各处桥梁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下图是一幅美军绘制的从古土里到真兴里撤退的地形图,在美军记载中这段撤退路线被称作“富盛里(黄草岭)走廊”(Funchilin Pass)。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古土里→真兴里撤退“富盛里(黄草岭)走廊”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富盛里走廊”撤退路线上地形最要命的地方就是那个大拐弯以及旁边的1081高地,这座高地是这段路上最险要的防守点。

另外地图上标注的“Treadway Bridge”并不是个地名,而是“浮桥”的意思,这个位置就是后来流传起来“水门桥”。

了解了此处的地形,没有军事常识的人也能看出来,如果想阻止美军通过这段路,就一定要断了“水门桥”并占领1081高地。

志愿军当然也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多次炸桥,另一方面围绕1081高地进行激战,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水门桥”。

水门桥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桥,它位于古土里以南约3.5英里处,是长津湖水库电站底部水管形成的洞桥结构,被炸后跨度为8.8米。

结合下面美国空军航拍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门桥”的全貌,同时也能从照片中看到双方撤退与阻击的地形,一条路,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拍摄的“水门桥”(箭头处即是被志愿军炸毁处)

从上图注释中可以看到,美军对这里只是叫“电站”(power station),单词“penstocks”可以翻译成“水门”的意思,在地图上则标注的是“浮桥”(treadway bridge),并没有给这座桥起名字,志愿军方面也没有命名。

“水门桥”这个名字是后来翻译这段历史时流传起来的,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美军战史对多次修复“水门桥”做了详细记载。

美军之所以有详细记载,是因为志愿军对这座桥的破坏比较大,而且反复破坏多次,以至于陆战1师不得不协调美军空军紧急空投了8块桥梁组件,把这段空隙架上桥。

这座桥虽然不大,而一旦断开,对仅有一条撤退路线的陆战1师来说非常棘手。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被志愿军截断的“水门桥”

早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前,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就经过过这座桥,而且很狐疑。

因为长津湖战役前美军还不知道中国已经向朝鲜派出了大规模、成建制的兵团,如果只有少量的中国军队入朝阻止美军继续前进,他们应该早早就破坏这座桥,阻隔美军继续向长津湖地区前进。

但当史密斯率领部队向长津湖前进时,他发现这座桥并没有被毁,据此他猜测大量中国军队已经在长津湖地区布下了一个包围圈。

史密斯的猜测是正确的,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的2个军已经埋伏在长津湖周围的高山密林里。

志愿军对“水门桥”的破坏与美军的修复过程如下:

在长津湖战役打响后不久的12月1日和12月4日,志愿军第9兵团的部队就对“水门桥”进行过两次破坏,“三炸水门桥”中的前两次指的就是这两次。

12月6日陆战1师主力从下碣隅里撤退当天,志愿军又对这个位置进行了更大力度的破坏,才导致后来陆战1师的工兵指挥官要求空投组件架桥。

这个时间线需要理清,志愿军对“水门桥”的破坏并不是在得知美军要撤退后才展开的,而是从长津湖战役一打响就进行了两次破坏,希望切断美军撤退后路,把他们全部阻隔在长津湖地区消灭。

只不过前两次破坏力度比较小,第一天破坏,第二天就被美军工兵迅速修好。

那么到底是志愿军第9兵团哪支部队实施了对“水门桥”的三次破坏呢?

据关于“水门桥”战斗最原始资料之一的《20军长津湖阵中日记》记载:“60部攻古土水,南边破路”,“侦营应坚决破坏公路”,“180、178打古土水如敌退则全力出击,1328高地已控制,黄草岭方向派一个连及侦查队破路、侦查、阻击……”,“180团进至在院里、黄草岭以南执行破路及阻敌北援及南逃……”,“180R(团)公路破得如何?”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根据志愿军方面的史料,另结合美军战史部门绘制的作战地图可以明显看出,三次破坏“水门桥”的部队主要是负责古土里地区作战的第9兵团第20军第60师,其中又以60师中的180团为主,20军直属侦察营也有参与。

上文提到的20军58师172团2个连和60师178团、179团等其他志愿军部队也参与了追击堵截美军的作战,但从“阵中日记”和各部任务来看,12月1日、4日、6日这三个时间点“水门桥”附近只有180团,“破路”任务还是以60师180团为主。

搞清楚破坏“水门桥”真正的部队后,再来看美军对前两次破坏修复的记载: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这段记载前两句和“水门桥”有关的内容翻译过来是:

从12月2日到5日,第73工兵营修复或重建了主路线沿途被渗透的敌人(指志愿军)破坏的四座桥。其中一座桥位于4号发电站大门处,我营在那里架设了M-2钢制浮桥。

志愿军分别在12月1日和12月4日两次破坏了美军撤退路线上的四座桥,但都被73工兵营在一天时间内修好,并在“水门桥”那里架设了浮桥。

12月6日之前在撤退路线上修桥的部队,还不是陆战1师的工兵,而是隶属于步兵7师的73工兵营。

因为当时在长津湖地区作战的美军主力有两支,一个是陆战1师,另一个是步兵7师,还有一个步兵3师是预备队,它们合编为第10军。

截止到12月7日陆战1师还没撤退到“水门桥”,而步兵7师第73工兵营在长津湖战役开始时分配到的任务,就是维护、修整、拓宽从兴南港到长津湖之间唯一的那条路。

所以前两次修桥正是步兵7师73工兵营职责所在,第一次用了木头,第二次用了M-2浮桥。

当12月6日史密斯师长带领陆战1师启程从下碣隅里撤退时,守在古土里至真兴里的60师或20军直属侦察营又对“水门桥”进行了彻底破坏,连桥梁基座都炸了。

对第三次破坏“水门桥”美军自己的战史在“空投桥梁组件”小节开始这样记载: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译文(*自译,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陆战1师的指挥员们在下碣隅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需要工程解决方案。早在12月4日,指挥官就接到报告,在古土里以南约3.5英里位置的一座关键桥梁被敌人(指志愿军)第三次炸毁。在这里长津水库的水从隧道排放到四个压力管道或大型钢管中,这些管道从山腰急剧下降到下面山谷中发电厂的涡轮机。在管道穿过道路的地方,一个没有地板的混凝土门楼覆盖靠近山坡的一侧。靠近下坡的一侧跨在水管上的单行桥被敌人(指志愿军)摧毁了三次。在悬崖和陡峭的山腰之间无法绕过。因此陆战1师的车辆、坦克和武器装备必须跨过这16英尺(算上桥基24英尺)的空隙。

美军海军陆战队另一份史料记载: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译文(*自译,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早在12月4日,史密斯就被警告中国军队炸断了撤退路线上一座关键的桥梁。在这里,长津湖水库的水通过隧道流入四根被称为“压力管(水门)”巨大的管道。这座桥紧贴着几乎垂直的悬崖,并越过压力管道。如果该师想把它的坦克、大炮和车辆撤出,那么必须在那个24 英尺的空隙上架桥。

这两段记载不用再过多解释,而且相互佐证,很清楚地描述出“水门桥”的样子,以及三次被毁给美军带来的麻烦。

其中单词“penstock”可以翻译成“水门”,“gatehouse”是门房的意思,这两个词概括了这个地方的结构,也是“水门桥”之所以被翻译成这个名字的来源。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12月6日“水门桥”第三次被破坏,切断了陆战1师撤退的路线,这不仅让史密斯师长感到紧张,也震动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

美国工兵部队朝鲜战争官方史料《铭记那场“被遗忘的战争”——朝鲜美军工兵军官记》(Remembering the “Forgotten War” U.S. Army Engineer Officers in Korea)记述了美军工兵第三次修复“水门桥”的来龙去脉。

时任麦克阿瑟工程兵参谋的爱德华·罗尼中校(Lt. Col. Edward Rowny)当时就在兴南港,他自述得知古土里以南3.5英里处的“水门桥”第三次被毁后,他和自己的工兵军官团队商讨对策,其中一位叫艾尔·怀尔德(Maj. Al Wilder)的下属提出了一个最优方案。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上面是记载的原文,不赘述翻译,总结这段记载的大意就是他建议让C-119运输机向前线空投桥梁组件。

工程兵和空军实验后觉得可行,但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飞行员敢执行这次任务,而且沉重的钢制组件空投下去会损坏。

后来又经过实验,解决了空投的问题,此方案得到批准,并由陆战1师的工兵和第10军第58工兵舟桥连一起拼装完成。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当时执行浮桥空投的美军运输机C-119机型(图片摄于1952年)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停在长津湖战役兴南港附近连浦机场的C-119运输机

因为这是美军工兵官方的史料,内容也是为自己表功为主,忽略了其他部门。

实际上解决空投问题是另外一位军官提议,他建议可以使用两个大型降落伞挂在组件上,这样就能减缓空投时的冲击力,随后美军又在兴南港附近的连浦机场进行了一次实验并成功。

连浦机场有预制桥梁组件存货,却没有大型降落伞,美军又从日本的基地运来降落伞,和桥梁组件一起从连浦机场起飞,空投给在古土里的陆战1师。

工程兵军官爱德华·罗尼中校因帮助陆战1师修建下碣隅里临时机场,撤出大量伤员,并协助架设“水门桥”让陆战1师全身而退有功,在兴南港前线被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授奖。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这位军官后来参加了越南战争,在北约任职,又长期担任“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美方代表,在美国军政机构服务长达50年,2017年才去世,享年100岁。

相应地,美军海军陆战队也有自己的记载,但和工兵的史料有出入,他们同样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说是自己想到的空投组件的办法。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上图资料中说,陆战1师的工程兵军官帕特里奇中校(Lt. Col. Partridge)在12月6日要求在连浦机场的空军给他们空投桥梁组件,保险起见还在机场进行了测试。

他需要4个组件,但为了以防空投时有损耗要了8个。

还有一段史料记载了当时帕特里奇和史密斯之间的一段关于空投“水门桥”组件的对话。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在这段对话中帕特里奇向史密斯保证“我保证你能过汉江,我保证给你修一个机场,我也能保证给你架一座桥。”

最终,8架C-119运输机各装载1个组件进行空投,其中1个掉在志愿军阵地,1个损坏严重无法使用,剩余6个都成功落在古土里陆战1师手里。

然后帕特里奇中校用卡车装载着组件,随陆战1师7团前往“水门桥”架桥。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空投浮桥组件的照片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国纪录片中空投“水门桥”组件的影像资料

在架桥过程中,帕特里奇发现被炸的跨度超过了组件的长度,美军又在附近找到一些废弃铁轨的枕木做辅助材料,于12月9日白天成功架好。

随后美军陆战1师的人员,以及大量坦克、车辆在12月9日这天全部安全通过“水门桥”,还跟随着几千朝鲜难民,竟未出现任何损坏或事故,陆战1师解决了撤退路上最大的一个困难。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通过“水门桥”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给架桥有功的帕特里奇中校授奖

美军撤退第3阶段:真兴里→兴南港(69km)

美军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后,再来回顾一下第二段撤退路线“富盛里走廊”(Funchilin Pass)的地图。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从上图可以看出,美军通过“水门桥”后下一个阻碍就是一个大拐弯和1081高地。

1081高地再往南,等高线的颜色浅了很多,出了黄草岭山口的真兴里直到兴南港地势越来越平坦,无险可守,没有什么有战略价值的目标。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所以1081高地争夺战成为美军撤出山区的最后一战,也是整个长津湖战役倒数第二场战斗。

虽然这场战斗发生在从古土里到真兴里这段撤退,但它与真兴里的美军有更大关系,所以把它放在第三部分介绍。

首先从时间线上理清,志愿军对1081高地的占领也不是从美军撤退开始,而是早在长津湖战役开始时就做了部署,早就被负责防守这里的20军60师占领。

坚守1081高地的部队是长津湖战役中四个“冰雕连”之一的60师180团2连,他们从12月2日就开始陆续进入1081高地,在冰天雪地极度低温的野外一直待到12月8日。

这里是整个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最南端的阵地,也是补给最困难的阵地,当12月8日美军进攻这里时,60师180团2连已经冻伤减员严重。

美军陆战1师主力12月7日-8日陆续从古土里向真兴里撤退时,一方面他们要解决被炸断的“水门桥”(上文详解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是要拿下扼守撤退路线的最后一道屏障1081高地。

夺取高地的任务交给了一直驻扎在真兴里的陆战1师1团1营,营指挥官是唐纳德·施穆克(Donald Schmuck)中校,他率领1营从真兴里北上6英里进攻志愿军防守的1081高地。

在美军海军陆战队战史中这样记载对1081高地的进攻计划: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施穆克计划让罗伯特·P·雷上尉(Captain Robert P. Wray)率领C连占领1081高地西南侧的891高地并守住,作为其他两个连队进攻的跳板;巴罗上尉(Captain Barrow)率领A连从东面向山顶进攻,诺伦上尉(Captain Noren)率领B连在公路与A连之间沿山坡迂回。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对1081高地的进攻部署

因为长津湖战役期间这个营一直留在真兴里,没有参与前面的作战,所以他们未受损失,而且是在休息补给充分的条件下投入作战的,战斗力非常强。

下面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这个营进攻1081高地的过程,经过12月8日白天激战,志愿军损失六十多人,巴罗的A连10死11伤。

夜间志愿军一个排又发起了反击,但没有成功,牺牲了18人。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经过一夜到12月9日清晨,下了一夜的大雪停了,但气温依然寒冷。

巴罗的A连在诺伦的B连配合下,还有飞机和炮火支援,又发起一次进攻,彻底拿下了1081高地,并记述发现530位牺牲的志愿军,A连自己也伤亡了一半。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国海军陆战队对1081高地的这些记载和国内很多文章有出入,里面并没有提到攻上阵地时发现“冰雕英雄”的场景。

当然美军的资料也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有他们的立场和取舍,但美军资料中也没有记载有任何投降行为。

也就是说志愿军在极端艰苦酷寒的环境中坚守了6天,又以1个被冻残的连抵挡了美军1个精锐营2天的进攻,还有飞机和大炮的轰炸,其中8日白天志愿军和美军进行了激战。

但60师180团2连剩余的官兵也许就是在8日到9日那寒冷的一夜被全部冻僵,以至于9日白天几乎没有反击就被美军占领阵地。

1081高地这场极寒天气下的孤军奋战,直至全连牺牲,不能武断地误传为全连冻僵。

这些伟大的英雄不应该被遗忘,应该借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被更多人知道并记住。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1081高地被占领后,美军一直守到12月11日陆战1师全部通过真兴里才撤。

那位担任1081高地主攻的陆战1师1团1营A连连长罗伯特·巴罗(Robert H. Barrow),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在中国服役并协助过国民党军练兵。

朝鲜战争期间,他被美军誉为最佳连级指挥官,并因1081高地战斗获得海军十字勋章(Navy Cross)。

后来巴罗又参加了越战,一直在美军海军陆战队服役,最终于1979年担任美军海军陆战队总司令,以四星上将军衔退役。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1081高地战美军主攻连长罗伯特·巴罗后任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之所以说1081高地之战是整个长津湖战役倒数第二场战斗,因为在美军陆战1师撤出黄草岭山区最后阶段,还发生过一次志愿军与美军的接触。

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中记载:

10日,古土里美军部队越过黄草岭,继续南逃。志愿军第89师部队在真兴里以南之水洞、龙水洞地区主动出击,截击南逃之敌,毙敌3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随后又于尾追逃敌中,缴获汽车60余辆,歼美军200余人。

12日,美第3师由五老里北援,美陆战第1师在美第3师的接应下,最终逃出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的包围圈,窜至五老里。随后,会同美第3师仓皇逃往咸兴、兴南地区。

这段内容记载的是志愿军在长津湖和美军打的最后一场仗,双方参战部队是志愿军20军89师和接应陆战1师的美军步兵3师。

在长津湖战役打响后,20军89师得到的任务是守在长津湖地区以南的社仓里,防止美军其他部队从这里增援,同时美军撤退时也可以在这一区域进行阻击。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从上图可以看出,地图最左侧的那支红箭头就是8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行动路线,他们留下其中一个团围住柳潭里之敌,另外两个团直插到南边的社仓里,去歼灭这个地方的南朝鲜守军。

等89师的两个团抵达社仓里时,这里的守军已经由南朝鲜军换成了美军第3步兵师7团大部,但89师的战前侦查没做到位,并不知道敌人已经换防。

当89师对社仓里之敌发起进攻并产生很大伤亡后才意识到这里的守军是美军。

双方在社仓里激战过后,美军也并不向北继续前进,89师也吃不下这股敌人,就一直对峙着。

对峙期间,89师留在长津湖柳潭里那个团归建,带来缴获美军的3000条军用毛毯。

师长余光茂和政委王直下令把这些毯子剪碎,分摊到每个战士手上保暖,这一明智决定使89师成为整个第9兵团冻伤减员最少的师。

89师包含冻伤在内的非战斗减员仅有400人,和兄弟部队动辄上千人的数量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早在部队到达沈阳时,89师师长和政委就请示上级让他们师在沈阳多待一天筹集防寒物资。

这两位指挥员的先见之明和防寒意识挽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也使89师成为长津湖战役最后一支能以基本完整建制作战的部队。

89师面对的敌人是美第3步兵师,第3步兵师作为美第10军的预备队,主要任务是在兴南港外围防御,保障这个港口基地的安全,并接应前出长津湖的陆战1师。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长津湖战役期间美第3步兵师师长罗伯特·索尔少将(左)

待这股敌人从社仓里撤退时,89师主动出击进行追击,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消息还传回国内受到嘉奖和新闻广播报道。

除了在社仓里有美第3步兵师的一个团级建制,陆战1师即将撤出长津湖地区时,美第3步兵师派出了一支以1个步兵营为主体、多单位协同的“狗特遣队”(Task Force Dog),在副师长阿米斯特德·米德(Armistead Mead)准将指挥下,前出真兴里接应撤退的陆战1师。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步兵3师前往接应陆战1师的“狗特遣队”(摄于1950年12月9日)

第3步兵师的“狗特遣队”与89师两个团在黄草岭山口区域进行了最一战,待陆战1师撤出山口地区后,志愿军各部就只能尾随追击。

此时上文提到的长津湖和“水门桥”战斗主力部队58师和60师,两个师加在一起还能作战的人员只剩200多人,但仍然在60师参谋长蔡群帆的率领下进行追击。

1950年12月11日下午,陆战1师主力通过真兴里,标志着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有接触的作战结束。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通过地图再回顾一下美军在长津湖撤退的路线

总结来说,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以1950年12月6日陆战1师从下碣隅里撤退开始,到12月13日结束(真正有接触的时间到12月11日),历时8天。

这条从兴南港到长津湖唯一的道路被美军叫做MSR,即“Main Supply Route(主补给线)”的缩写,但最终却成了美军的撤退之路。

整个长津湖战役前两个阶段作战(即湖区作战和围追堵截陆战1师撤退)于1950年11月27日开始,到1950年12月13日正式结束,接下来就是美军在兴南港历时10天的大撤退。

本文用最后的篇幅简述兴南港撤退(Hungnam Evacuation):

陆战1师通过真兴里抵达兴南港同时,美第10军的另一支部队步兵7师也从另一个方向陆续抵达。

此时美第10军的陆战1师、步兵7师、步兵3师三个师,再加上南朝鲜军的第3步兵师和首都师,以及一部分美军空军,共计约10.5万兵力、1.84万辆各类车辆和35万吨物资都挤在兴南港等待撤退,另外还有约10万朝鲜难民。

把这样一支庞大的部队及时、有序撤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军事任务,需要陆海空三军,岸上和海上多方配合,美军进行了历史上在两军交战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一次撤军。

这次撤退正好在1950年12月24日完成,所以也被美国人称为“圣诞节奇迹”(Miracle of Christmas),麦克阿瑟兑现了他之前说过的让美军在圣诞节前回家的言论,只不过是撤退走的。

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任命自己的副参谋长爱德华·福尼(Edward Forney)上校为撤退工作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岸上的全部单位进行撤退。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兴南撤退实际总指挥爱德华·福尼(后任准将时拍摄的照片)

同时在海上,美国海军第7舰队部署了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舰的强大火力支援,24小时不间断地向包围兴南港的志愿军阵地发射各类炮弹,使已经筋疲力尽的志愿军第9兵团各部无法靠近兴南港。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舰向兴南港外围发射炮弹

撤退过程从1950年12月15日开始至12月24日止,期间美军的防线逐步收缩,撤退顺序按伤亡最大的陆战1师先撤,随后是步兵7师,南朝鲜部队,最后是步兵3师。

撤退过程中美军梯次放弃兴南港外围的元山、咸兴和连浦机场等战略目标,志愿军第9兵团还能作战的27军一部、26军和20军极少量部队,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分别占领这些目标,但始终受到炮火压制,无力阻止美军撤退。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第10军兴南撤退防线收缩图

撤退最后阶段,美军第3步兵师的工兵营和海军的水下爆破组负责炸毁全部物资、弹药和港口设施,由于港口堆积了成千上万吨弹药、炸药、航空炸弹和油料等,工兵引爆这些弹药时造成了巨大的爆炸,烟雾在兴南港上久久不能散去。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军堆积在兴南港的油桶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美空军拍摄的引爆兴南港全部剩余弹药的照片

在美军从兴南港撤退时,还发生了一件日后被炒作成美军人道主义救援典型事件的“梅雷迪思胜利号”救援,这艘货轮本来计划只能搭载59个人,但最终在兴南港运走了1.4万名朝鲜难民。

现在韩国约有100万人与兴南港撤退有关,或者是这次撤退难民的后代,其中就有后来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这件事和兴南港撤退在2014年的韩国电影《国际市场》中有直接表现。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1950年12月24日下午14:36最后一支“联合国军”部队离开兴南,12月25日早晨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部队进入兴南港。

整个长津湖战役的过程被当时第9兵团的随军记者张崇岫用影像记录了下来,他拍的一幅名为《中朝两国军队会师在东海岸边》(也称《中朝部队会师咸兴港》)的照片,就表现了这一胜利时刻。

万字长文,解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真实的水门桥战斗

张崇岫拍摄的胜利时刻

张崇岫还在长津湖战役前线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很绝妙地概括了这场战役志愿军遇到的困难和最终的结果。

最后,用《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引用的一段电报作为结束,向伟大的志愿军致敬:

12月15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向第9兵团全体指战员发出祝贺电,祝贺第9兵团歼击长津湖地区美军部队的胜利,对负伤的同志表示慰问,向牺牲的烈士致哀,电报指出:

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半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收复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正由于东西两线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地转入对敌反攻。

本文涉及史实较多,各史料记载出入较大,难免错误疏漏,另如有冒犯,还望不吝指正~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