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钢琴课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21 06:24 作者:影娱小达人 围观:

因为寂寞所以恋物,当物不在了寂寞才因爱而绽放自由的花朵。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电影《钢琴课》是一本女性影片,看罢才知道原来导演是名女性,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电影拍摄于1993年,上映以来收获好评不断,电影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反映了女性意识觉醒,通过钢琴作为载体,用优美的音符为男女主角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影片对女主情感的描写极为细致饱满,对其内心的刻画委婉含蓄,使影片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极致。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故事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不会说话的女主爱达带着九岁女儿弗洛拉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带着钢琴十分累赘,丈夫不顾爱达的反对,将钢琴留在了沙滩上,爱达痛苦万分。

乔治·贝因是一个十分粗俗的人,但他心思细腻,带着爱达来到了海边,看着爱达在海边疯狂的弹奏,宣泄的心中的悲痛,贝因从音乐中了解了爱达,参透了她性格中的倔强,后来贝因用一块土地想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将它运回家里,爱达为了能够天天弹奏钢琴,每天都去贝因家,就这样两人产生了禁忌的情愫。

另一边爱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囚禁了爱达和女儿弗洛拉,可这样并不能改变爱达的决心,盛怒之下斯图尔特砍下了爱达的手指,这是一个弹钢琴的手啊,随后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爆发……电影最后,贝因和爱达带着孩子离开,组成新的家庭,在海上,爱达经过复杂的心里斗争,决定把钢琴抛进海里……

女性主义范本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外学术界对简·坎皮恩以及《钢琴课》的热情持续不减,不断的出现新的著作和论文,足以证明该影片在女性电影史上的辉煌地位,国内学界把《钢琴课》看做是女性主义理想范本。

其实所谓的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而《钢琴课》中的爱达是通过沉默来反抗这个世界,钢琴是她情感的宣泄,如果有一天能够遇到一个懂她的人,她就会放弃钢琴,因为她的寄托已不再是钢琴,而是实实在在的人。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女主角身上有一种沉默静谧的力量,她的表达既是压抑安静的,又是铿锵有力的,她的独立,她对爱情的执着,还有她那极具爆发力的情感伴随着如诗般的钢琴声,撩拨情思更撼动心灵。

爱达的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家庭背景所造成的的。

她不说话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这是对男权话语的抗争,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也会有人听得见,在电影一开始,就有画外音说道:“你现在听到的并不是我说话的声音,而是我思想的声音,我从六岁起就不说话了,因为我弹钢琴……”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女性痛苦的起源,来自男性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体质,爱达的拒绝说话就是对自己权利的捍卫,爱达的沉默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坚持,体现的也是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从影片的剧情来看,不管是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爱情的爱达,还是主动去爱的贝因,在爱情魔力的面前,他们都选择了彼此,爱达为爱牺牲一根手指,在爱情的牺牲精神上,她做到完美,影片讲述的爱情很精致,在最后也很好的完成了爱的主题。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爱达在贝因的帮助下回到了一个真正自我的位置,作为一名女性,她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作为女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限扩大:“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有一种寂静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钢琴、音乐的隐喻

以残障人士作为主角的电影,因为没有了台词,单靠表演是不够的。本片借助了钢琴,实际上音乐才是主角,一首首由主旋律变奏出的钢琴曲,让感情充分流入观众的心里。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钢琴是与艾达关系最为紧密的道具,是艾达情感展现的通道。

虽然钢琴看似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但其实并不是导演想通过影片表达的重点。对于她来说,可能爱情和钢琴她一直就没有同时拥有过,选择了爱情必定会冷落钢琴,而选择钢琴必定也会冷落爱情。

导演曾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发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电影中对女主心里描述的表达都是音乐,因为她不会说话,所以钢琴成为了她情绪宣泄的出口,古典高雅的音乐旋律《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和一个女人野蛮粗鲁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强烈对比,美妙的钢琴音乐融入电影,带给人非同寻常的感受。

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注重强调的是百听不厌,它的经久不衰常常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得到提升。电影中,钢琴音乐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钢琴的旋律片段具有强烈的联想效果,连绵起伏的音律让人情绪上跟着起伏,大量的音乐描述了剧情、刻画了人物心理,烘托了环境气氛,音乐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电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看《钢琴课》的同时,赏析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不会说话的女主把钢琴音乐作为自己语言交流的工具,她利用音乐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让更多的观众为之感动。

片名的隐喻

不同的翻译不仅带来了字面上的差异,也对影片的宣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钢琴课》(The Piano,1993)在两岸三地一共有五种不同的译名。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大陆译为《钢琴课》,香港译为《钢琴别恋》和《奇情孽恋》,区别于前二者,台湾则给出了《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与《钢琴师的情人》两种译法。

从这些片名可以看出“钢琴”元素,大陆《钢琴课》的翻译,“课”增补了影片内容,女主艾达与情人贝恩斯是由钢琴课联系起来的。再加上字数较少,便于记忆,外国名为了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翻译上都是简洁有力的。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其实电影原名《钢琴课》也是导演在推行这部影片时,坚持决定的,本来电影名叫《钢琴》遭到了导演的极力反对,因为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在钢琴课的过程中相知相许的。

结语

人生就像是一本书,音乐艺术更像是书中的图画,有了彩色图画的存在,人生这本书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每一位从事钢琴事业的人们,都能够拥有一份炙热与真诚去编制自己的美丽生活。

《钢琴课》结局虽然圆满,但电影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钢琴课》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

文原创,图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