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英文花木兰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21 03:18 作者:阿无解说 围观:

在阅读前先提醒大家,本文主要是就李银河《女性主义》这本书,讲讲花木兰这部电影中套着女权外衣的女权究竟体现在哪里?谈女权就变脸以及不喜欢李银河老师的朋友,还请谨慎观看和留言。在中国,女性主义思潮是西方世界的舶来品,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由于中国又阴阳和合的传统文化背景,反对性别对立、主张性别和谐的观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女性主义一直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很多女生虽然认同女性主义,争取两性平权,但并不喜欢女性主义,甚至憎恨。并抱着“我可不是什么女性主义者”的态度,认为他是愤怒的,有攻击性的、拉仇恨的,不像个女人的。媒体也乐意放大一些激进女性主义的报道,这样的选择性报道才是真正煽动男女对立。

现在有人担心矫枉过正,这种担心有点为时过早,不能否认我们从出生就被潜移默化,男强女弱。在这一观念下,谈女性主义会触动潜藏的禁忌,就像要求一个属于既得利益群体的成员,能够意识到边缘群体的利益和要求。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为什么会有女权主义?

我们来看一些世界上以智慧深刻著称的思想家的男权观念,柏拉图说:

一个男人可能会因为胆怯或不正经下辈子被罚做女人。女人在各方面都是弱者。

亚里士多德说:

男人天生高贵,女人天生低贱,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男人在生殖中起主要作用,而女人只是他的种子的被动孵化器。

尼采说:

所有衰退的病态的腐败的文化都会有一种女性的味道。

卢梭攻击所有的社会不公正,但在《爱弥尔》中他写道:

没有女人,男人仍然存在,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问题,女人依靠男人的感觉而活,依靠男人对他们的奖赏而活,依靠男人对他们的吸引力,对他们的美德所设定的价值而活。女人一生的教育都应该依照和男人的相对关系而计划。女人要取悦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

康德说:

女性的天性完全由自然需要来定义,缺乏主见。由于这些弱点,女人需要男人的保护,由于恐惧和胆怯,女人不适宜做学术工作,只有女人想做男人,没有男人想做女人。

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除了那本传世之作梦的解析,他还有一个名声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他曾说:

男孩发现女孩没有阴茎,以为他曾经有阴茎被阉割了,女孩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人是残缺的,并接受了因地低于阴经的看法,在他的一生中都受到阴经嫉妒的煎熬,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他希望成为一名雄性。女性身体上的低下导致了他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低下。

21世纪的今天,男权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开说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公共话语中我们的耳朵似乎听不到赤裸的性别歧视,但当我们还在评价某一位男士是尊重女性的,女性要学会示弱,不能太要强,这种认同和教化本身就是个问题,花木兰中仙娘和木兰两个女性角色说法,一个经历了男权社会的捶打,一个是刚进入男权社会,想起了30年前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导演的电影《陌路狂花》,讲的两个普通女性也是一个被捶打了,一个还是崭新的,她们在旅行途中女性一时觉醒了,并向男权社会发出抗争,剧本结构拍摄手法非常商业,非常好莱坞,但已经说明了什么是性同意。原本我以为导演传递的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后来发现是我太天真了。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2015年伊藤诗织在日本提起性侵诉讼,因为司法壁垒的顽固以及媒体的冷漠反应,他走到公众视野,成为日本首位以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而他也在日本被网暴成了筛子,当中有很多女性参与者守卫,这个定语已经够让人震惊了。

女性主义轰轰烈烈,搞了两个世纪,却被社会集体选择性忽视的不公正无处不在,甚至在文明社会发展至今,仍有那么多女性对一位女性维权者如此憎恨。印度、中东、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地位还尚在水深火热之中。2020年关于性侵的报道层出不穷,触目惊心,伊藤诗之推出了《什么是性同意》短片,看来女性权利需要不间断的普及,希望以后打着女性旗号的文艺作品能走点心,即使要想方设法避开审查禁忌,也希望能真诚点,因为女性主义者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持续发生真的非常不容易。「

下面我们还是说回花木兰中套着的女性主义,第一点为什么仙娘说我没有国家?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巩俐扮演的角色名叫仙娘,是一个所谓的女巫,在电影的设定里,女巫是一个极其污名化的蔑称,仙娘和花木兰身上都有一股超乎想象的气,这种气属于勇士,但如果一个女子气太盛,则会被世人视为女巫。仙娘曾经凭借这股气战无不胜,却被当做女巫流放,她觉得自己卑微的像条丧家犬,谁能收容她,她就为谁卖命。

她对花木兰说:

我过着流亡的生活,没有国家,没有村庄,没有家庭。

这句话在现实中也出现在伍尔夫的《三个旧金币》这本书中,她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是整个世界。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她出身上流社会,但那时候女子不能独自出门,也不能上学,结婚的女人最好待在家这个金丝笼里一动不动。

沃尔夫是在强调男权制的统治是跨越国界的,而女性的受压抑也是跨越国界的,电影中仙娘和木兰虽分属不同阵营,但同为女性,年长的仙娘深感女性的艰难,因此对木兰遭遇的歧视感到担忧。而伍尔夫的这句话对女性不公命运的担忧也是跨越国界的。

第二点,男女有没有差异?

木兰与仙娘第一次正面交锋时,仙娘一直在引导木兰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木兰苦心把自己装扮成男人才得以进入这个“正常”社会,她没法暴露自己的女性身份。要动摇几千年来的男尊女卑这个观念,男女有没有差异,这个问题是必须要问的,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1840年至1925年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指出,男女在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男的被教成的、男的、女的被教成的,女的再灌输成男尊女卑的意识。既然男女原本没有差异,所以应当平等。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波芙娃1949年的《第二性》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

她认为女人要和男人完全一样的进入男性领域,世上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男性。女性只不过是从男性偏离出来的称呼,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活在这个男人的世界。

而1970年代末以伊利加莱为代表的法国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看来,波芙娃是认同男权制文化生殖器中心的,对女性评价过低,他们强调男女差异的不同意义,呼吁母亲的回归。伊利加莱认为,一个女人通过否定女性气质,以男性化寻求男女平等和成功是身份的丧失。

身份丧失的后果是什么?木兰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后有气放不出,输得一败涂地,仙娘杀了“他”,也打开了她的脉门,木兰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女儿身份,卸下象征着男性的盔甲,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勇士。

如今女性大胆释放女性特质,但几十年前即使先锋的像波芙娃这样的女人,依然要通过否定女性特质,寻求男性社会认同,可以想象女性主义之路走的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三点是女孩还是女人?

为什么女人不能做领导?仙娘自认是一名勇士,痛恨女巫这个称呼,但首领打压他时,纵使他可以手撕了,他也只能忍着。当另一个女巫木兰以女性身份带领军队杀到仙娘面前作为敌手,仙娘却像是自己得到了认可一样,首领看着瘦弱的木兰说是一个女孩,新娘纠正是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强调是女人而不是女孩呢?

因为女孩是需要被监护的被引领的,而女人是个人,是个独立的个体,古罗马法中有这样的不公正条文,女人由于心性轻浮,即使长大成人也要有人监护,很难相信连舒本华也说过,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他们心跳琐碎缺乏眼见他们永远不会成熟,只能是大孩子,是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一种中间体,他需要一位丈夫和主人。舒本华的男权制观念,是他充满智慧言论中的一大败笔。

早在1840年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之后,指出,女性主义者就已经在争取和男性平等的就业权,但直到100多年后,也就是1963年美国才通过同工同酬法案,更别说有多少女性能位居领导职位了,第一次浪潮中就有一位著名的男性学者穆勒,穆勒痛恨当时那个年代,那种男人从小就可以不凭借任何本事凌驾于女性之上的状况,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不正义,女性没有理由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只有在女性有了选择自由之后,才能知道他们的自然能力是什么样的。

仙娘让木兰认同女性身份,但她预测并不会有好结果,这个当木兰真正被男权社会认同,仙娘才对女人这个身份有归属感。仙娘最后的结局,她用自己的身躯为木兰挡了一剑,表面上是保护木兰,何尝不是仙娘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国呢?一个允许女性一展才能的国家。

第四点要不要维持女性气质造型?

电影中木兰相亲的那场戏绣小鞋穿上,身上能勒的地方往死里勒,连粉刷的像堵墙,木兰***给他狂凹造型,木兰他爸对他狂吹彩虹屁,但在木兰看来这张脸充满困惑和悲伤。军营中士兵们谈论理想的对象不外乎肤白貌美,樱桃小口纤纤细手前凸后翘,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曾在美国反对选美,反对按照男性的要求打扮自己。

女人们美容、瘦身、刮腿毛,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女性主义者们为一头羊加冕,用以讽刺被选中的美国小姐并设置了自由垃圾桶,将乳罩、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桶。不过在第二次浪潮尾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也不再反对选美,既然女性已经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变得更加美丽,释放女性魅力。

中国媒体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担忧,女性解放有漠视,女性特征的危险。在中国新时期女性电影研讨会上,前排的女导演个个壮如铁塔、声如洪钟,试图掩盖女性特质,后排的男性评论家倒是低声低语,生怕自己表现出不尊重女性,其实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中国从1950年代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不分成为时尚。在当时这代表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挑战,这一时尚在文革时期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不仅要求女人要和男人做一样的事情,还要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弄的那些想表现出女性特征的女性还会感到羞惭,觉得那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东西。

好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性别意识在沉寂几十年后开始苏醒,女性开始重新注重衣着化妆。

第五点家庭事业能否两全

面对皇帝的加冕,木兰人选择回家尽孝,举国推崇的三大美德,忠诚、勇敢、真实。皇帝因为木兰又立了一个笑,电影中孝在英语语境中执意过来是对家庭的奉献。

在鼓励大家像木兰一样奉献家庭的同时,皇帝进一步邀请木兰领导军队,在中文语境下有句古话叫自古忠孝两难全,从木兰转换到现在的职业女性,这道人生命题就是家庭事业能不能两全,这里要说到美国的女性主义了,毕竟花木兰制作于美国,并且两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都最早兴起于美国,第一次浪潮主要聚焦在女性三大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因此美国诞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女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当时的媒体都拼命鼓吹女人的职责是伺候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专家们教女人如何找丈夫,如何做饭,如何穿戴打扮,如何让言谈举止更有女性魅力,以便更讨男人欢心,女性不再到社会上去干事业,只想做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但得到了这一切以后,因为自我实现感的缺乏陷入了深深的失落感。

1963年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成为美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如果用一句最响亮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式向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一声“不!”,批判了女性在事业和婚姻上二者不可兼得的观点。弗里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949年生第一个孩子时获得产假,但1952年他生第二个孩子申请产假时却被炒了鱿鱼,在他有第三个孩子时基本成了家庭主妇,他发现昔日同窗的高学历女同学大多成了沮丧的家,庭主妇女性们花了半个世纪为权力而战,在下半个世纪却又对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权利产生了怀疑。

多年后1981年弗里丹提出第二阶段的问题,第一阶段女性走出家庭后,虽然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事业可做了,但是他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在选择是否要孩子和追求事业成功时,他们感觉到冲突恐惧和无奈。那么第二阶段要做的是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基础上重塑制度,处理家庭问题,让女性能够生活在新的肯定之中。弗里丹的观念也受到了很多批评,鼓励女性兼顾工作与家庭仍被认为是男性观念,因为他始终没有正视两性的生理差别和社会角色的差别,如今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中国女性正在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争论中出现了男性运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进步男性运动,一种是保守男性运动。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说《花木兰》——何为两性平等?

我们先说说声势浩大的保守男性运动。1980年代出于对女性主义的仇视,在一种将女性主义思想变成嘲笑对象的政治文化氛围中,他们攻击女性主义是过时的,有心理问题的,反家庭的、憎恨男人的,所有的女性主义者全都是女同性恋等等。一方面他们倡导传统男性价值的回归,虽已无穷可杀,但他们想方设法接近狩猎祖先,这些男性集体到森林里去击鼓放歌,聆听诗歌和神话故事,恢复他们的兄弟情谊,摆脱工业化和女性主义的压迫,当女性连起码的平等地位还远远没有争取到的时候,他们抱怨所谓颠倒的性别歧视,责怪女性歧视男性。

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女性回归传统角色,母亲出去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许多家庭问题都是女性导师会上纠就业导致的,他们反对单亲母亲家庭把社会问题都归咎为单身母亲,他们认为男人强奸、虐待、殴打女性都是女性主义的夸张,在英国出现了抗议,1991年婚内强奸可豁免条例的废止,甚至在1997年对强奸危机救助中心发起直接攻击,向合法堕胎的权利离开离婚的权利,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权利,这些如今我们视为最基本的人权都重新受到攻击,当时还出现了所谓的奇妙女性运动和完美女性运动,教导女性学习如何让自己有性吸引力,如何服从丈夫。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1996年在美国就有超过40万女性参加了这类付费学习班,这和中国2010年后仍然遍地开花的女德班异曲同工,女性主义100多年的权力声张不进则退,直到今天也需要警醒。

好在还有另一种进步,男性思潮她他们主张男性通过了解女性主义,进一步了解男人自己,鼓励男性大胆拒绝传统男性的剽悍粗犷,做个温柔可爱的男人未尝不可。同时去做传统男性不屑做的事情,比如购物、做饭分担照顾小孩的责任,不必有大块肌肉可以承认他们的害怕,甚至会哭泣,不惧被人说成是同性恋或娘娘腔,说来说去还是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以及性别刻板印象,让男人女人都活在性别焦虑里,这几年网上流行一个说法,有趣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网上还有御姐钢铁侄女这样对有男性气质的女性的历程,女生可以煞,男生可以柔,不像个男人,不像个女人之类话已经过时,这是互联网的力量。

没有年龄,没有种族,没有性别,没有健康疾病,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精神和心灵。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互联网时代性别刻板印象已经示威,最大限度的保留个性差异,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任何一点压抑,这是两性的真正平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