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萧红的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20 05:56 作者:小蘑菇的日常生活 围观:

影片《萧红》于2013年上映,萧红由宋佳饰演,关于演员演技在此文章中 暂且不表,仅发表有关情节的小部分想法以及对于影片构思的整体评价。

一、总体评价

电影以爱情线作为故事的主线,主要交代了她和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萧红的一生确实被各种情感充斥着,但萧红的生活也不只是有情感。影片把大量篇幅和艺术拍摄手法放在情感经历的描绘,少量支线交代同时期发生的事,这在情节上更连贯,更能为观众接受,我认为虽然情感能够展现出部分萧红的形象,但作为一部传记性质的影片应当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萧红除了是一个情感关系中的女性角色,女作家的身份占据了她人生价值中的更多部分,她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以及对社会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上,这些是影片尚未挖掘的。

女性视角下的人生|评电影《萧红》

影片《萧红》剧照

在当下这个时代, 女性的困境一直被反复强调,在各种类型作品的叙事中,也不难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在女性的人生中,爱情和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主战场;在影片“伪文艺”的详略布局下,观众易被误导而片面地认为萧红是在情感困境中挣扎的女性,而她的生命里更本质更纯粹的属于她自己的内核是影片没有展示、也难以通过情节展示的。萧红被记住的和展示的身份应更多是左联作家、进步青年,而不是一些八卦谈资。

综合而言,作为一部文艺片,《萧红》在情节选择和艺术手法上做到了耐人寻味,但对于内在的挖掘,影片的工作略有不足。(影片结构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在此按下不表)

女性视角下的人生|评电影《萧红》

影片剧照

二、逃离?回归?——女性的无法挣脱的困境

萧红年轻时选择从哈尔滨逃往北平,只为挣脱包办婚姻的囚笼,去大学读书,可以说她对于封建的教条是不满的;但她为何在病中唯独记念着呼兰县呢?我认为,这与生命的历程有关。年轻时她逃离的是束缚住她向往知识和自由的心,但她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是贯穿一生的(如她对鲁迅先生的依恋),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投入萧军的怀抱,而现实总是一次次令她心寒,于是文学的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性帮助她度过难关。她精神独立,却仍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依靠,依靠他人就要承受被抛弃之痛,又投身于下一次的追寻,这就是萧红的困境之一。但依靠可以是有形的,亦可以是无形的,生命尽头的萧红没有现实中的依靠,于是她找到记忆中的故乡,在回忆里她是绝对的精神自由。

女性视角下的人生|评电影《萧红》

三、为什么在生命的尽头回忆童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女孩的心态是存在于萧红骨子里的,她渴望自由、温暖,就像在怀念鲁迅先生时她所写的吃饺子的温馨一幕。哪怕再多的身份加诸于她(包括但不限于母亲、妻子、作家),在她生命的尽头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影片中偌大的医院里只有她和零星几人,她渴望也不得不回归生命本质——活着。以我之见,萧红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因此,她在自己的身上不断增加着身份,这些身份作为一种形式帮助她寻找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她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作为女作家,她以细腻的视角记录下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些是她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生命的尽头,这些身份自然地剥落了,她尽力寻找存在的痕迹,在她苦味的人生中一丝丝甘甜都能使她满足,只有在童年与祖父度过的欢乐时光里,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灵魂完整、精神自由、不受约束的完满的人。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厚重的乡土情结,血浓于水,游子总要带着一抔黄土离乡,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萧红对于生命之根的所在是有执念的,乡土/故乡对于游子有无限的包容,历经千辛万苦、伤痕累累的萧红或许只有在故乡才能安心休憩吧。就像她在《呼兰河传》中描写的童年,其中不乏残忍的封建恶习,但对于她自己而言,故乡的一切都是亲切的,美好是、糟粕亦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