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国家密码电影剧情详解「解说」

2022-03-19 23:41 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围观: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航天奇迹的成功密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航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高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与时代表达。创造、奋斗、团结、梦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也奠定了航天精神的核心内涵。

由赵小津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以下简称《精神的力量》),讲述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探讨航天精神建构。该书作者认为,航天精神力量的生发和涌动有其规律,这种力量不仅为航天队伍所掌握,而且能够跨越行业、超越时空,具有对全民族、全社会的持久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创造: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突破封锁打压一路成长

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有哪些?

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还有就是中国的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作为中国航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斗系统从1994年到2020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从双星定位系统概念的提出到北斗工程立项启动;从北斗一号系统开通运行,到北斗二号系统服务亚太,再到北斗三号系统为世界导航,创新的道路崎岖坎坷。

北斗工程在早期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和遏制。北斗一号首颗卫星差点因美国人的频率阻挠而夭折,而与欧洲围绕伽利略系统开展的合作,也因核心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北斗卫星核心部件原子钟的进口也受到遏制和封锁。

《精神的力量》讲了这样的故事:针对北斗卫星平台上的重要供电设备太阳翼的来源问题,中国原本打算从德国引进。但德方提出要在本国组装,且态度非常恶劣,认为中国没有能力搞太阳翼。“外方代表提包就走,把我们撂在那里了”。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下决心搞国产化,不要他的了”。从北斗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折射出中国人的创新志气和追求。

伟大事业基于创新。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来实现强大和振兴,必须始终发扬创新创造精神。回望中国航天的研制历程,从东方红一号和通信卫星的独立研制,到稳步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站建设任务;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打压遏制中奋起,到嫦娥探月工程通过创新抢占先机,中国人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敢想敢干、担当超越,一次次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奋斗:克服一个个风险挑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奋勇攀登科技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曾回忆说:“经历过几次神舟飞船发射,最紧张的时候还是‘神舟一号’发射。”有人问他:“按照正常程序,飞船是无法发射的,为什么你们还要冒这个险?”他回答:“在那个时候,国家有特别的需要,我们就要用特别的精神来完成这个使命。”

“特别的精神”是一种奋斗向前的精神。有奋斗才能走向成功、实现梦想。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勇气所在,也是航天事业从创建之初就矢志不变的信仰。

“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是中国联合欧洲开展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主角。面对中方希望尽快交付星上测试仪器的要求,欧洲专家曾怀疑中国能否按时完成卫星研制。中方人员解释说:“当你们在中国度假时,我们的技术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按照欧洲的试验调试周期,探测一号卫星测试时间至少需要一年,但中国航天人只用6个月就完成各项大型试验。

伟大事业成于实干。中国航天人的奋斗,是以国为重、自立自强、成就梦想的行动,是夜以继日、矢志拼搏、勇攀高峰的努力,是爱岗敬业、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作风,是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负重奔跑的执着。老一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新时代航天人在奋斗中克服一个个风险挑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大力推动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应用卫星发展,彰显了奋进新时代、追逐航天梦、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

团结:全国大协作书写让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人的心声。

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创建、接续奋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靠。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北京的总装车间。

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每一项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的背后,都有着党中央和上级机关的科学决策、系统谋划与大力推进,有着成千上万人的团结拼搏、鼎力付出。书中讲述了许多感人事迹和时代英雄,“在飞船副着陆场训练了8年的搜救队员居然从未见过飞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摸返回舱”。飞船调试技术人员甚至不知道自己调试的元器件最终会用在何处,却有时要为调试一个元器件,在两地往返几十次,在他们看来,“只要飞船上有咱们的东西,就高兴”。

不能忘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航天处于“后发”位置,受到严苛的技术封锁。没有“灯光”指引,中国航天人以大力协同、万众一心、协同攻坚的智慧为引,创造了特别的成就、特别的功勋。钱学森曾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一点,对于所有行业的所有人都是启示。伟大团结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不仅反映出大力协同、团结一致的品质,也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梦想:越攀越高、越飞越远,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目标迈出坚毅步伐

1954年11月29日,载着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从美国驶往香港。在美国西部国境线最后一个口岸檀香山,美国移民局工作人员问:“你们有没有人想留下?如果想,就在夏威夷下船。”

无一人下船。他们的梦想,是回到一个崭新的国家。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海外游子回归祖国场景中的一幕。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

在这些人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钱学森。从1950年到1955年,钱学森“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以钱学森为代表,老一辈航天人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国为重,听从国家安排、不计个人得失,甚至放弃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离开已有成就的工作岗位,从世界各地、从国内各行业汇聚到一起,追逐航天事业的梦想。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如同书中所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循着这个梦想,中国航天事业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以嫦娥五号任务为例,从2011年1月工程立项,到2020年12月圆满成功,团队里很多年轻人十年如一日,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这些乐观的年轻人非常享受圆梦的感觉。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为爱国主义注入时代内涵。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从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到在火星“乌托邦”平原上留下印记,中国人以梦为马,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部分“领跑”,原因何在?本书指出,“航天精神是伟大的精神,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我们通过传承与弘扬,掌握了这种精神,把它转化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航天事业就能够永远发展下去,永远兴旺发达”。

纵观航天精神,从航天“三大精神”到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航天精神不仅规范了参与航天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也规范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认知和行动,并经过党中央的确认和倡导,成为广受推崇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价值取向。航天精神及其力量,必将为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让精神的力量愈发澎湃,引领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