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山河故人2电影剧情「介绍」

2022-03-19 01:22 作者:波老师看片 围观: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并不完美,但还是好看的。

虽然贾樟柯多年来一直稳中求变,长期关注人的情感怎样跟随世情起伏,艺术手法上则寻求突破,但不是人人满意。

《山河故人》之稳处是乡愁依旧,而变点则是扩阔叙事跨度至2025年,预想将来,怀念今天。

《山河故人》也触动了一种隐痛。一种平时不太会去想,一说起来即心有戚戚然的隐痛。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怀旧意象的表达

首先,我得承认《山河故人》是近来我看得最赏心悦目的作品。

贾樟柯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人在其中的茫然深有触觉。

故事不复杂,画面美丽但不炫目;戏中人情感我觉得不算非常深刻,要很倚赖老歌来带动感染。故事架构有其过去现在未来三部曲之特点,但彼此呼应的方式不算有很大惊喜。

但整体上《山河故人》呈现出一个很普遍、不陌生的故事,但在不陌生之处又触动出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那种陌生感紧扣着一个很普遍又很陌生的地方——现代中国。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即便如此着重于个人情感,贾樟柯将《山河故人》带出了故乡汾阳县,他一如既往地观察社会,同时贾柯章应该开始对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好、情感上的冲突同时却更激烈,侨居国外的青少年血缘与文化的认同逐渐薄弱等问题,开始感到焦虑了。

所以说,《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思想跨度最大的一部作品。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这是一部关于感情与时间的电影。

电影说的是两代人的故事:九十年代长大、成家的一代人,与他们的下一代人。

从这两个主题来看,以往,贾樟柯故事长片常以当下社会权力经济冲突与剥夺作为主题。但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走向个人世界观中家长与子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

相对于以往,情绪汹涌地,刻划这些情感冲突,但在这一切冲突的最后与一切的开端,却是出现在西澳海边的海涛声与海鸥声,混着99年迪斯科舞厅经典的《Go West》。两辈人不同的生命经验,融合在一起,像是一脉传承的潜在记忆,回响于脑中,带出年光似鸟翩翩过遥想的感觉。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关于歌曲《Go West》,贾樟柯说,“West不重要,重要的是Go,往前走。”

1999年迈向新世纪20多岁年轻人的憧憬,一个激发的动力。

《Go West》是迪斯科舞厅的产物,是那时代年轻人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共同回忆。

这首从香港红到中国山西乡下的粤语歌,听者即使听不懂歌词,但它的旋律与他所代表的个人特定时代的记忆,却也相同地形塑成同辈人的集体记忆。

流行歌曲与记忆点,是贾柯章擅长使用的电影符号。但在《山河故人》中,流行歌曲对剧中人的影响,是跨时代与跨辈分的共同记忆。旋律与歌词依然不变地深藏与脑中或存于手机、磁带纪念中,人事已非。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而路上扛刀青年的意象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这少年的意象,对我如何看贾樟柯电影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就多说些。

这位穿运动服带关刀的少年,是片中难以忽略的角色,也不少关于这少年所代表意象的讨论。但对贾樟柯来说,他就是一个平凡的路人,因为在路上有看过这样的小孩,觉得他这么小年纪就要出来闯江湖,挺辛苦的。

而决定将这意象放到电影中,而这就是贾樟柯电影所重视的「平凡日常」表达法。

或许太多时候,我们会对日常生活中路上看到特别的人,在意个几秒,或嗣后分享这则轶事,而不特别重视;然而在电影画面中,街景走出了特别醒目的人,却变成一个热烈的讨论话题,而赋予他新的定位与重要性。但在贾导心中,他就是个一般人,一般的路人,同样会经历成长与生死别离,贾樟柯选择以他带出生命经验的变化。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对观众来说,这醒目的少年,是生活中一个特别的陌生人。

在路上看到他会激出如火光般一瞬而灭的惊讶,但这记忆可能仅留存个一天。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陌生人的生命经历是与我同时间持续在延续的,并不会因为他是如此的特别而非人类,或经过「我」之前根本不存在,经过「我」之后消失不见。

这是一个持续性、客观的议题。

生命是一条时间轴,社会是由个别时间轴网络所组成的,即使是特别的或普通的,终究是属于一个人的时间变化。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经典的三段式叙述方法

贾樟柯说:

“关于拍电影这件事,它不是策划出来的,它不是想像市场需要什么,也不是思考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获奖,它是你内心的一种需要,是那一刹那,你觉得需要写些东西了,需要拍部电影了,就这么简单。”

《山河故人》以时间为刻度,将该片分为三个部分。

透过画面4:3、16:9、2.35:1比例切换,将三个不同时间与环境的剧情架起,说着阶层、情感、聚散分别流淌于时间里的潮漪波光。

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1999年,画面采用4:3,确实非常怀旧的比例;

2014年,画面拉为戏院常见的1.85:1的比例,在光点华山看,也是全画面,用以表明现在的时代;

2025年,画面拉大到2.39:1,时代在进步,荧幕越来越宽。

......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在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一分钟是永恒的存在──因着那一分钟,苏丽珍与旭仔走进了不能回头的循环与沉溺,成为他们一生各自的牵绊。

如果一分钟就能如此刻骨铭心,那么三十年又是怎样的概念?

三十年,日子太长了。王家卫的一分钟是不变而永恒,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所说的三十年是流动,同时易碎。电影以三个段落,从过去的1999年,当刻的2014年,乃至未来的2025年,几乎三十年的时间,写尽了一个家庭的高低与失落。

从憧憬到惆怅,从追寻到失落,从拥有到失去,从少女、少妇到半百妇人,四分之一世纪的分合聚散...沈涛的所见所思所感,多了岁月沧桑,多了人生体会,变的,不变的,就在那个时空跨幅下,留了清楚的印痕。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但有些事情是时间无法摧毁的。

《山河故人》的英文片名是《Mountains May Depart》,直让人想起"山无陵,天地合"。这个意境搭着中文片名很有意思。

按照贾导一贯的暗喻与批判风格,这部片平实且内敛许多,是几句笔触轻柔、遣词温润的鸿毛絮语,细腻也不卖弄地写着现实里的追求与接受。

在景迁人散后的人生百态,山河该是不会变动的环境背景,我们做着彼此的故人,而剧里的山河可以是人的情感或岁月,变动的虚实感像是时常的置移,在彼此生命重量里占上不同的比例的存在。

1999至2025的故事写尽沉涛的大半辈子,却不疏不密地映上晋生、梁子、到乐各自的日月,千景百态不过几句对酒的台词。时间横过半世,一朝风雨散尽,愿彼此熠熠生辉。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其实对我来说,《山河故人》不是特别突出的贾樟柯作品。

虽然画面与整体情绪对我来说没立即性的感动,甚至有点无趣,而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反覆咀嚼贾樟柯所欲表现之亲情与「多愁善感」。

但至少,《山河故人》尚能抓住贾樟柯的电影中流行音乐所扮演的地位与影响力,而也是我被贾樟柯故事长片深深吸引的地方。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中国记忆

很多时候,我们期望永远,现实却容不了这一种愿望。

沈涛(赵涛)在电影里的一句独白:

“每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这正道出了一个事实。这里没有所谓的永恒──当她选择了张晋生(张译),梁子(梁景东)选择离开;她曾与张晋生甜蜜拍拖,结婚生子,却无法走到最后,与儿子张到乐(董子健)也因着婚姻失败而被逼分隔两地。

戏内总是重复说着离别,移居的,分手的,去世的,没有人能够幸免,而一切又是如此理所当然。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回去「母亲」的怀抱,很难。贾导在受访时曾说,这几年他看到太多人出走中国故土,有些人落地生根了,有些人思念着故乡,都不禁让他心中震荡与感伤。

为什么离开母亲、不学中文、回不去中国?电影中到乐透过教师翻译与父亲沟通的场景,隐晦而幽默似的道尽一切。

当时,代表着中国根源的父亲晋生,操着一口中国方言、拿着枪枝、高压逼迫着与到乐沟通,但得不到儿子到乐的屈服,只换得谷歌的翻译: “他想要自由。”

这样的既视感,仿佛就是中国人的日常。

除此之外,梁子与晋生的贫富差距、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更也是身为华人儿女摆脱不了的日常,逼迫着人们,无法选择回去的路。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于是,母亲就在那,怀抱着过往团聚的回忆,跳着伞歌、再也见不到孩子了。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现实是残缺的,离别是正常的。然而,面对离别,各人的处理不同。

最深刻的是沈涛与儿子的分别──她从儿子与后母的对话中,得知儿子将要移民澳洲,何时再见似乎是一个未知,而从后段能够推敲就知道再没有这样的下一次。

于是,在那一段从山西去上海的路上,她放弃了飞机、放弃高铁,而是选择了火车──在一趟火车的旅程中,她带儿子去公公离世的车站,在车厢跟儿子分享一首很喜欢的粤语歌曲。她把与儿子相处的时间拖延,把没有几多的回忆拼命的留着。

而这一点的回忆后来或被张到乐遗忘,但对于沈涛来说,这段记忆足够回味一生。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有很多事被时间冲淡,于是,忘记与被忘记在戏中是如此平常。

然而,张艾嘉却说:“不是什么都会被时间摧毁。”

2025年的一段,离开了山西,离开了中国,而在澳洲──那是张晋生与张到乐生活的地方。

张到乐说着满口流利的英语,但他却去上中文课;

他忘记带家里的钥匙,颈上却挂住沉涛的家的门匙──一个他不熟悉却珍而重之的回忆与地方。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这个家庭的遗憾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于是他宁愿说自己是试管婴儿而没有妈妈,甚至最后借着张艾嘉的角色,把这个年轻人的失落与对妈妈的想念描述得淋漓尽致。

某程度上是张艾嘉的中国记忆吸引着他,也诱发他脑内的意识渐渐变成他终于肯面对的记忆。

电影的结局有一丝的思念和微微远方的感应,那就是一种山河故人的感觉。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沈涛与张晋生的家庭,或者就如很多中国家庭的面貌。

三十年间,他们很多依随大国的步伐崛起。张晋生成为了资本家,沈涛也从老师变成油站的老板──从前看见私家车就高呼的她,现在拥有着更华丽的轿车。这些人承着经济的起飞,抓紧机会,攀上了另一个阶层。然而,没有人因着这些经济的得益而拥有着更好的生活,反是破碎的家庭,失落的人却愈来愈多。

山河会改变,故人会离开,这是定律,也是人生。

《山河故人》说的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空虚,他们无法放手,同时也难以抓紧。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三十年的跨越

正因为如此,离场的时候,脑里萦绕的是横跨了三段的歌曲,那一首叶倩文的《珍重》,还有那份在三段故事不断重复上演的锥心遗憾。

当忘了母语的儿子却听到曾经听过的粤语歌,即便不懂歌词,但这首歌却代表的意旨,是那年回家跟母亲在一块的记忆。

然而,在遗憾以外,在抓不住的时光与记忆之中,导演还是肯定了一点──曾经拥有的温热与感情却是存留的,就如《阿飞正传》的一句对白,「要记得的,永远记得。」

一分钟的如是,三十年的也是如此。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山河故人》第三段的未来时空其实就是贾樟柯的创新之处。

儿子张道乐跟父亲移民澳洲多年,隔阂日深。道乐对母亲之怀念给投射在中文教师身上,并成为恋人。有些观众对这「恋母情结」的情节感到不安,然而冲击观众既定感知是现代艺术的功能之一,故「忘年恋」似乎不是重点。

问题可能出现在演员这一块:重点是人的情感,演员就是其载体。

女主角赵涛在前两段称职地把角色的情感演绎出来。

但到第三部分,饰演儿子的董子健用心拿捏角色,斧凿痕却颇明显,偏偏跟他演对手戏的张艾嘉则是炉火纯青、自然流露的演法。三种演技之间并不协调,造成干扰,使本片瑕疵更显眼。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还好贾导最后把镜头拉回赵涛那边,拍她化着老妆在雪中独舞,结构上补回和谐感,挽救了整出戏。或许偏心她的不是道乐,而是贾樟柯本人。

最后一个镜头是贾樟柯给赵涛的情书——当你老了,我仍爱看你跳舞。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浅谈《山河故人》中新时代洪流的人情变故

正如片中那位香港粤语女歌手唱的:“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

电影最动人的,并非在黄金海岸的光滑完美生活,而是最终又回到的汾阳。

故人已去,但山河依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