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剧情反转时间规律「解说」

2022-03-18 20:10 作者:史海流年 围观:

“剧情反转”类选择题是指题目的正确选项不出自中学教材,或者是正确选项完全出乎人们通识观念之外的试题。近年来,这种类型的试题在高考中越来越多地“展现身姿”,不断地挑战老师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准确解答“剧情反转”类型的历史选择题,笔者以为必须“反转剧情”,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一、紧扣关键词语

历史高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运用材料中关键词、关键信息,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一般出现在题干图片材料的图例里,表格材料的数值或数值变化拐点处,文字材料的双引号、括号注解中,句子的时间、空间、主语或宾语、属性价值判断处。如:

【例1】(高考真题)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刚拿到答案的老师和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想到,藩镇割据居然有这样的作用!”这道题的答案的确颠覆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认知,真可谓“剧情反转”。

上题中,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出现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这一事实表明,“藩镇割据”在弱化唐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唐朝政权的覆灭进程。从本题的材料上看,“河朔型”“边疆型”(主语)“藩镇自擅”“朝廷任命”(性质判断)“不上供”“少上供”“上供”(数值变化)“自立”“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宾语)等词语,都表明“藩镇割据”并没有脱离唐朝统治,而在实际或表面上,维持唐朝统治的寿命。A项错在“控制”的表述上,故排除。B项是“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但在题目的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故排除。C项与题目中的“自擅”“不上供”“自立”等不相符合,故排除。D项符合史实,也符合题中材料的本意,由此“反转剧情”,故选D项。

综上所述,紧扣题目的关键词语,成为本题解题的关键。离开关键词语,要实现解题“反转剧情”根本无从谈起。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二、运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一切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当代,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引起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此外,唯物史观还有丰富的阶级、国家和革命理论。目前的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无唯物史观不成题”。如:

【例2】(全国文综Ⅰ第33题)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解析】本题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确立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如: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发表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着政治、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革命推进、资本主义弊端暴露、欧洲工人运动发展以及19世纪三大理论成果共同作用的结果。题中A项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选项与题目之间构成正确的关联,由此,“反转剧情”,推断出A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正式诞生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故B项不正确。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欧洲工人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就已经开始了,故排除。D项的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中材料的信息无关,属于干扰性选项,故排除D项。

总之,运用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决定意识等唯物史观,是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正答率的法宝,不可忽视省略。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三、理顺逻辑关系

历史高考选择题,题目与四个选项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理顺逻辑关系才能发现正确逻辑关系,找出正确的答案。理顺逻辑关系主要方法是,把握的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接关系、选择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目的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正向关系、否定关系,等等,将与题干内涵或外延无关的选项排除掉。如:

【例3】(全国文综Ⅱ第25题)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本题的逻辑关系是,“文景之治”虽然农民的“田租(地租)很少”,但“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转折关系、目的关系),即人头税较高;加之“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层递关系、承接关系),导致“土地兼并”“农民流亡”(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材料表明,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因此,A项错在“未能实行”的表述上,西汉的“贱商政策”有目共睹(否定关系)。由于“土地兼并”“农民流亡”,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由此“反转剧情”,得出B项正确(正向关系)。C项“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貌似合理,但从题目材料与选项的逻辑关系看,导致“农民流亡”“生产热情”被抑制的主因,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并非是“粮价低”造成的,故排除C项(从属关系)。D项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偷换成“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违背了题目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否定关系),故排除。

由上可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题目与正确选项之间,构成一种正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只有理顺了隐含在试题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才能准确选出正确答案,提高选择题解题正答率。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四、把准代词限制

高考历史选择题在命题时,大多数试题的题问方向,都受到题问的“代词”限制,这一限制,决定了与正确选项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准确把握代词限制,是找出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重要关注点。如:前面【例1】的代词限制是“这一时期”;【例2】的代词限制是“这一变化”,【例3】的代词限制是“这”,就是这样。又如:

【例4】(全国文综Ⅱ第32题)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解析】这道题的代词是“这”,指代材料中“平民”和“氏族贵族”的斗争。一般认为,罗马时期的“公民”和“贵族”是不平等的,但由于罗马公民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在公民法的规定中,公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实现了平等;当然,从本质上观之,罗马公民法还是奴隶主贵族意志的集中体现,平民与贵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故题中C项是正确的,由此“剧情反转”。A项错在“被取消”的表述上,属于绝对化表述。由于题目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这表明题目中涉及的法律仍然是公民法,故B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表述也是错误的,这是万民法形成和发展的影响;D项发生在万民法实施之后,故排除D项。

以上说明,高考历史选择题“代词限制”决定了正确答案的方向。要准确选出正确答案,必须重点关注“代词限制”,确定试题信息与“代词限制”的关联要求。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五、厘清历史概念

高考历史选择题虽然情境新颖,“游离于教材之外”,但追根溯源,其命题选点依然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因此,厘清历史概念,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厘清历史概念的方法,一是借助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去解读试题中的概念信息;二是直接理解题目材料的关键词、关键信息,揭示材料中的概念信息;三是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破解试题中的重要概念。如:

【例5】(江苏高考历史单科第16题)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解析】从材料中的“近代”“机器”“棉布”“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和“工业革命”等关键词、历史概念,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涉及工业革命及其相关的概念。当时的技术革新“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的发明产物”,这里的“需要的结果”和“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表明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领域进行,是由于“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即市场的需要,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这是有意而为,并非“无意发现”,故排除A项,而B项符合题意,由此“反转剧情”。C项“垄断组织”和D项“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等历史概念,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故排除C项和D项。

厘清历史概念,理解试题与教材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发掘命题专家在命题中的奥秘,发现试题与教材主干知识之间的隐含关联,揭示其命题的真实意图,是夺取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的又一重要解题技巧。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六、熟知命题技术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技术,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和规律,把握这些规律,是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正确率的必由之路。这些规律呈现为:绝对表述、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本末倒置、鱼目混珠、答非所问、似是而非、时空错误、违背史观,等等。掌握了这些基本命题技术和规律,学生就更容易从“剧情反转”到“反转剧情”,提高选择题正答率。如:

【例5】(全国文综Ⅲ第24题)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剧情反转”与“反转剧情”——高考历史满分解题“神技”例说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本题集中体现了当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技术特征。运用地图,这是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特征体现;A项“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中的“普遍”体现高考选择题选项“绝对化”手法,以干扰学生思维的基本命题技术,未能正确发挥史料实证的作用,故排除。由于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新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趋于紧密,故B项未能正确揭示图片的“时空”信息,属于“时空错误”,故排除。从图片可见,当时中国的冶铁技术或使用铁器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黄河中下流、长江中下海等地区,还不普及,属于“以偏概全”的方法,也属于用“冶铁技术”偷换了“使用铁器地区”这一概念,故排除C项。人类由石器时代到金石并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图片中使用铁器的地区,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由此成功“反转剧情”,找到正确答案。

“得选择题者得天下”,毕竟高考300分总分中,有160分是选择题。选择题得分高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学子们在平时多加强解题技巧的应用,就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最后,祝学子们高考金榜题名,录取心仪的高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