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爱沙尼亚战争电影剧情「介绍」

2022-03-17 19:06 作者:一首歌爱上一部电 围观: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影片《1944》是爱沙尼亚导演Elmo Nüganen指导的一部电影, 于2015年02月25日在中国上映,这位导演曾经在2002年拍摄了爱沙尼亚票房第一的《雪茫攻防战》。除了历史和剧情,影片《1944》从服役德军和效力苏军的爱沙尼亚战士们这两个角度出发,展示了二战后期的血色岁月,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多舛,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电影简单、干脆,又不失力度。当然也会给观众们带来欧洲电影中难得的大场面。从战斗片段来看,这部电影对于历史和真实性的处理完爆好莱坞各种抗德抗苏神剧。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爱沙尼亚,很少有国人知道他在欧洲版图的那个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爱沙尼亚不是独立的国家,二战时再次沦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二战后无法确认爱沙尼亚属于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属于正义方还是侵略方,二虎相争所持的都是爱沙尼亚人肉盾。二战后划归苏联加盟国,爱沙尼亚直到1991年才乘着苏联国内8.19政变的契机宣布了独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1940年,根据德苏之间的秘密协定,苏联入侵这三国,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则又重新占领这三国。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当德军进入这三个小国时,当地的人民是将他们当成了解放者来欢迎的。当德军在苏联失利,苏军反攻之时,又在这三国展开了激战。1944年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一次十六万人的厮杀,一片四万人的墓场,一场自斯大林格勒之后二战东线最血腥的战役,一部爱沙尼亚的悲剧,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历史名词。由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拍摄的影片《1944》,描述的真实这一段历史。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叙述那场战争,叙述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叙述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电影在开始时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在1940年苏联入侵爱沙尼亚之后,他们征召了5万多名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在德国侵入爱沙尼亚后,又有7万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苏进德退,苏德两军又在爱沙尼亚对垒,而站在对垒第一线的,则差不多都是爱沙尼亚人。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共有二十二万人战死,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最后的战局是以苏联军队取得了1944纳尔瓦战役的胜利,并且顺利地挺进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而告终。对于参加德军的那些爱沙尼亚人来说,他们当然充满了沮丧。他们的同伴大多战死,亲人们也不知所终。即使活下来,但作为战败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相当清楚。参加红军这一方的爱沙尼亚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他们也高兴不起来。代替德军占领自己祖国的,是战前祖国欲拚死抵抗的苏军。1944年战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爱沙尼亚人来说,是没有胜利的感觉的。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个民族关于战争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爱沙尼亚人用无奈与荒谬诠释战争无奈。独立是小民族永远的梦想,但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梦想都只能是梦想。二战中,在德苏两大国之间的夹缝里,爱沙尼亚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战争,而那还不是属于自己的战争。这正是小民族的悲哀,命运如何永远悬于他人之手,而操纵提线的人总是自私而残酷。

《1944》-爱沙尼亚的战争史诗

这部影片投资并不大,只有区区的150万欧元,远比中国的大多数影片少。不过,却并不妨碍影片对于宏大场面的表现,战争的场景拍得相当出色,对于历史的把握很有水准,人物的刻画也颇具特色。客观来说,绝对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