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儿女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17 13:00 作者:YXEN 围观:

作者:忠诚

  电影《英雄儿女》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和影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1951年年初入朝部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王成、王芳”是令人难忘的虚构人物,其谁是“王成”争议较大。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有人说:“《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电影《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开始着手对小说《团圆》的改编前,便来上海拜见巴金(据有关报道,巴金曾向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介绍了他在朝鲜采访过的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他们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毛烽和武兆堤在编导电影《英雄儿女》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得“…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电影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

  有什么关系?我认为:这两个“王成”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没有巴金在朝鲜战场上的采访,就不会有《团圆》这篇小说的刊出;没有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就不会有电影《英雄儿女》中重塑的“王成”;只有小说《团圆》中,“王成…,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句话,才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只有前者“勇敢”二字,才有后者“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我是共产党员,保证坚持到底!…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总之,没有巴金这句话,编导就不会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在最后时刻,描述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这样高大。

  二、巴金在小说《团圆》中写明了故事发生在那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文清主任(王东)在1952年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记述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47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故事。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其中,西南分团(第三分团)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该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47军。

  三、“王成、王芳”作者、重塑者的表态:

  “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为赵先有烈士题词时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得“…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

   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四、志愿军首长和有关人士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有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有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时任志愿军583团团长齐金炳和电影《英雄儿女》编剧毛烽的女儿毛白鸽,在202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故事里的中国》中讲述了:“王成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王成的身上集中了志愿军英雄烈士们最优秀的品质。”主持人撒贝宁也提到:“王成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也是无数个志愿军战士的群像”。

   五、她(他)们都是“王芳、王成”的原型。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几乎都在问:《团圆》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真有“王芳”和“王成”吗?解秀梅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一名文工团员,她的经历与“王芳”十分相似,被人常常称之为“王芳”。在朝鲜战场上,她巾帼不让须眉,在前线血与火的战斗生活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佳话,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中,就有她。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张莹珊、王纾、李幼鸾、王坚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

张莹珊(女,志愿军194师文工队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该部队赵先有牺牲后曾多次演唱其事迹)。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

“王成”又是谁呢?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报刊相继刊出有关“王成”的消息,不妨我们先抄录几段: 1991年6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王英。 1993年8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仍然健在,他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山要塞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 1994年1月,某报称: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并说在该师资料室发现了王万成的照片。

  以上几位英雄应该都是“王成”原型,下面一位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也名副其实。

  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的582团。1952年582团第二次攻打“红山包”后,志愿军65军曾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画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黄谷柳、辛莽等参加了大会。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

  1952年10月5日赵先有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

  作家巴金在1953年赴朝采访,志愿军65军时任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1953年1月任军政治部主任),专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后巴金等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作家巴金后来特功6连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20多天,作家巴金在特功6连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194师住了很长时间,体验生活,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刘顺武等烈士和一等功臣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①巴金(右)和驻守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左)在一起。②1952年巴金(左)与黄谷柳在开城来凤庄门口合影。③张振川将军(中)时任582团团长兼政委在朝鲜前线。④作家巴金(右)在志愿军65军前沿阵地进行采访。

   在《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已提到“向我开炮”的情节,文中说:“……激战了20分钟以后,11时40分,阵地一度被敌人占领。6连报告:敌尸堆满了前沿,6连在多次负伤双目失明的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下,英雄们和100多个敌人扭打在一起,他们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后退一步……战后,通过调查伤员等又总结了赵先有、刘顺武的英勇事迹。”【《抗美前线》是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

   因将军介绍烈士事迹才有了电影《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抗美援朝期间,陈亚夫伯伯任65军194师政委(于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五次战役之后,陈伯伯调任65军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陈伯伯在有一次接待祖的作家巴金时,讲述了一个65军战士赵先有的事迹,后来巴金就根据陈伯伯和赵先有烈士所在团团长张振川(最后职务是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讲述和他采访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写了一个小说《团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根据这部小说为蓝本改编摄制了电影《英雄儿女》。……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鏖战疆场》回忆录中说:“记得我部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要求‘向自己阵地开炮’,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巴金与其《团圆》小说封面

赵先有烈士牺牲后,部队还将赵先有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烈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赵先有烈士墓碑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这个连队生活的近一个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六七高地任务。在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来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有。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赵先有烈士塑像

关于王成原型,我认为:如果小说或电影是虚构人物,作者又没有指明是谁,与虚构人物有类似事迹的人在时间、地点又相符,该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因此,在这里“原型和式的”这两种提法只是字面上不同,两者根本没有区别。如果是真人真事或虚构人物作者否认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人们通常认为“原型”早于“式的”,“原型”的知名度或功绩要高于“式的”,如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式的烈士、邱少云式的战士等等。

   综上,从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以及巴金、毛烽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成、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那一个具体人。各媒体相继所介绍的“王成”原型,有的可能和“王成”的事迹相似;有的可能在朝鲜战场上被巴金采访过,成为他写小说《团圆》的素材;有的则可能“脸像王成”;有的可能“嘴”像。总之,“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王成”形象之一的所有志愿军战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的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靠的就是“王成”那种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铭记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不忘那一段光辉的历史。我们通过宣扬“王成”,是为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