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创业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7 04:50 作者:红网 围观:
彭文忠、朱俊兰: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彭文忠、朱俊兰: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

电影《中国合伙人》(2013)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彭文忠、朱俊兰: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

彭文忠 朱俊兰《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获第三届湖南文艺评论优秀文章荣誉证书。

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

文/彭文忠 朱俊兰

[摘要]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作为创业时代的产物,以现实创业故事、创业人物为摹本,艺术地重塑现实形象,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20年来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通过新与旧、守成与思变、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叙事,在对传统的超越、对不良现状的变革中传递具有时代特征的创业精神;演绎在权力、资本、技术等种种异己力量围剿下的“人”的突围与成长,呼应创业时代需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写实;创新精神;自我成长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国人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创业活动的广度、力度前所未有,给创业电影带来丰富的叙事资源。新世纪创业电影在写实风格中摹写创业时代,演绎和传播创业者故事,传递具有时代特征的创业精神,演绎在权力、资本、技术等种种异己力量围剿下的“人”的突围与成长,呼应创业时代需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第一重魅力”:写实风格中摹写创业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国人创业资源和创业自主空间大大增加,创业活动高潮迭起。尤其是2014年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国民创业热情更加被点燃。新世纪创业电影作为创业时代的产物,以现实创业故事、创业人物为摹本,艺术地重塑现实形象,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20年来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1]

1988—1998年,我国民营企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政策环境的改善大大激发了民企创业活力。如《首席执行官》(2002)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为创作原型,讲述一个欠债百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通过17年奋力拼搏,终于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的民族工商业振兴故事。另外,《秀水街》(2009)、《中国合伙人》(2013)都立足当下时代的反思,坐观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风起云涌,实录着商品经济大潮中我国民族品牌企业的原汁原味的成长历程。

除了总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和创业成果,新世纪创业电影绝大部分是在场性叙事。新世纪以来国人创业出现了很多创业新主体:互联网大咖、海归精英、返乡农民和青年大学生等。作为一种与现实高度相关的电影类型,新世纪创业电影多与时代同构,这些新型创业主体的创业故事在电影中都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示。

新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互联网创业景观,也造就了近年来互联网创业电影的繁盛:《中国合伙人2》(2016)、《燃点》(2019)、《大微商》(2019)等影片聚焦了20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从无到有、风云变幻的历程,成为一代互联网人的集体记忆。《中国合伙人2》以三名行业代表人物程序员楚振辉、秦磊和投资人徐顺之的经历为视角,展现了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潮起潮落。同《中国合伙人》是以新东方崛起为原型一样,《中国合伙人2》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片中三名合伙人的原型便是现实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创建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创办卓越网的雷军,以及京东刘强东。片中依稀可见这些互联网大咖创业逐梦的身影。而2016年以来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共享、社群和网红经济这互联网经济流行的三大模式,在《燃点》中得以原味呈现。同样,微商的崛起带来了《大微商》的应运而生。《大微商》讲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浪潮下关于微商追逐梦想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微商群体的真实写照。

海归精英作为迎接全球经济化的挑战和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生力军,亦相应成为活跃在中国各界的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创业群体。电影《从头再来》(2017)就把镜头投向这样一个极具竞争力、极具创造活力的海归群体;《中国合伙人》(2013)亦讲述了“留美回国”的孟晓俊与其他两个合伙人王阳、成东青共创教育机构,由美国梦走向中国梦的创业追梦故事。

新世纪创业大潮中,另一个新生创业主体是返乡农民。2005年,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出台政策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呼应,一些以农村创业为叙事题材的创业电影出现,如《一乡之长》(2012)中基层乡长引进优质苹果种植项目,带领群众走生态移民之路发展致富;《我们村的指导员》(2010)中下派干部杨青山带领群众组建养鸡合作社建设崮山沟;《张雅琴》(2011)、《阿文的承诺》(2017)也都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民创业过程中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并着力塑造了一个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创业带头人形象。

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双创”活动热潮带来电影叙事的丰盛。《丫丫的夏》(2017)讲的是女大学生陈丫丫放弃在上海工作的大好机会,回乡与村支书一起为村民争项目、办实事、求发展;此外,《情系梧桐》(2009)、《青春不留白》(2015)、《最佳合伙人》(2016)、《奔跑吧,合伙人》(2017)等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双创”时代青年人勇立潮头创青春的风采。

这些创业电影是时代的缩影,主人公的创业命运贴近时代的变迁;很多创业电影中的情节似乎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对应的故事和人物原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创业题材电影史诗性和传奇性风格比较突出,新世纪则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纪实风格,甚至是采用纪录片方式如《燃点》《内心引力》(2017)等,展现出这个伟大时代的真实魅力。

二、“第二重魅力”:“破旧立新”中彰显创业精神

创业的灵魂是创业精神,每一部“创业电影”都是对创业精神的视听解读和形象传播。创业活动包含一种穷则变、变则通的内在逻辑,带来了电影创业叙事相对固定的主题话语和叙事范式:新与旧、守成与思变、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叙事,在对传统的超越、对不良现状的变革中实现对新的价值理念或时代精神的认同,整个历程体现出了一种坚韧、宏大的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创业故事如《创业》《创业史》等,叙述集体“创业”的故事,强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到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的民营企业家们在资本市场白手起家大胆闯荡,记录这一时代的创业电影多为“资本创富”传奇,表现出“敢闯敢干、敢作敢为”的竞争意识,其创业精神多聚焦“冒险与竞争”的内核。

新世纪的创业电影,则在各类“知识创新创业”故事中强调创新发展的自主精神。新一代企业家在创新精神方面表现更突出。奋斗精神仍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但知识和智能在创业中的价值地位日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业主要领域,强调敏锐识别创业机遇,以颠覆性思维贡献原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赢得创业成功。这一变化在创业电影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中国合伙人》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原型,展现了民办教育行业的创业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不甘寂寞的创业者勇于探索,发现出国留学热潮商机创办英语培训机构,后来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创造了自己的“中国梦”。《中国合伙人2》《燃点》体现了互联网行业的开创景观。《燃点》展示了互联网新经济兴起时代企业家的竞争是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戴威创办的ofo共享单车激发企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充分带动传统自行车业务增长。papi酱是互联网浪潮下爆红的内容生产者,通过成立短视频MCN机构成功变现。在papi酱的爆红下,互联网内容自媒体开始成为创业者一个新的职业探索。网红经济的变现商业模式正适应了双创潮流,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我迭代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推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

新世纪农村创业题材电影也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观念刷新、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对于乡村创业的重要性。如《我们村的指导员》中转业军人杨青山被下派到崮山沟村指导新农村建设,积极转变农民养鸡专业户的陈旧观念,通过组建养鸡合作社,与上市公司配套“联姻”,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现代化示范养殖基地;《故乡面·参花情》(2017)则是讲年轻女孩翁坤回乡创业,改变参乡原来传统的无序人参种植业,推广可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的“林下参”种植。走的都是一条传统与现代博弈、科技创新的道路。[2]

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从现实时空到虚拟时空,无论是哪一种创业场域,新世纪创业电影塑造了一大群大胆变革和超越传统的创业者形象,他们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其稳中求变、锐意求新的创业行为,在其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创新创业精神的绚丽光彩。

三、“第三重魅力”:他者对抗中成就自我成长

作为一种人类全新和革命性的劳动样式,与之前的劳动形态相比,创业实践空前地要求并实现着人更高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创业电影关乎国家、时代的大叙事背后,其实还叙述了一场场“小我”的战役:主人公在希望—拼搏—失败—奋起的创业历程中,“自我”穷则思变,在和权力、资本和技术等“他者”的对立互动中实现对旧我的征服与超越,其间伴随着兴奋、艰难与阵痛,但自身价值的发掘与拓展、人生意义的确认,以及个体生命的成长,在不断的破旧立新中得以实现。这也是创业电影深层魅力之所在。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人创业由生存型创业向发展型创业倾斜,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对创业价值的判断不限于创造财富的多少,而是将之视为自我实现的发展方式;个体的自主创造力被充分激发。新世纪创业电影敏锐地把握这一时代变革的重要特征,将时代发展与个体成长统一起来,着力描绘出一道道自我发展和主体成长的亮丽景观。[3]

创业成为许多女性成就经济独立、最终实现自我独立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梦想合伙人》(2016)中,三位女性创业者卢珍溪、文清和顾巧音各施所长,齐心协力攻克创业难关,最后逆袭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CEO。“从今天开始,我要做自己的信用卡。”这是片中女创业者顾巧音离开渣男彭大海时说的一句话。在当今社会,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女人的底气。只有你就是自己的信用卡,才会拥有人格的独立。而合伙人文清因为创业有了经济基础,才能挺直腰杆大胆提出与出轨的老公离婚。三位“新女性”有梦想、有激情、有能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成就自我,颠覆了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依附男性、懦弱甚至无知的定位。电影艺术化地呈现了当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自身的觉醒与成长。

纪录影片《内心引力》是关于七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的创业与成长的故事。他们身份不同、处境各异,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直遵从内心为未知前路的事业探索,不肯庸庸碌碌地活着。影片中雕刻咖啡创始人庄崧冽说:“这个生意可能不是一门好生意。”“我这种人就是喜欢折腾一下,追求一种美感,而不是纯商业的操作。”影片结尾处借班夫电影节中国山地创始人TINA之口,创作者这样诠释“成功”:“去做自己想做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不再违背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片中这些个体创业者的叙述,呼应影片“永不违背内心”的主题,着力开掘新时期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达了以智慧和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进取情怀。

另如,《青春不留白》讲述大四毕业生王国栋求职65次失败后萌发了创业的雄心,坚持活出真我的风采的故事。当青春遇上资本,先后遇到恋人离去、朋友反目、对手进攻,90后一代在资本、利益、爱情和友情的暧昧纠缠中感受种种“青春阵痛”,当然也在这疼痛中不断成长。还有在《最佳合伙人》《奔跑吧,合伙人》《梭哈人生》等影片中,我们亦可看到青年人在创业路上爬滚跌打,在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可能。在不断成就自身过程中,也成就了创业时代的历史。这正是创业电影最有力量、最有魅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孙丽园.中美创业电影作品比较研究[J].当代电影,2016(10):132-136.

[2]成婧.农民工返乡创业历程的媒介传播研究———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7):95-97.

[3]徐美燕.新世纪中国创业文学形态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6):37-38.

彭文忠、朱俊兰:新世纪中国创业电影的“三重魅力”

彭文忠(1971—),女,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影视传播研究;朱俊兰(1996—),女,湖南新邵人,湖南工商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