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冯小刚1942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6 14:26 作者:香港电影怀旧 围观:

一,“小品导演”冯小刚

今年的国产电影,最风光的莫过于《八佰》,管虎和电影成功的背后,也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相似的片子。

也许很多人都会 想到《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等,一样的历史背景,一样的民族大义,一样的震撼人心。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但我联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并不是这些,而是冯小刚的一部“票房失败”的作品。

在介绍电影前,先介绍一下那时候的冯小刚。

冯小刚1958年出生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在北京文化圈混出头的人。很多人把冯小刚列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列,但比起陈凯歌等学院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来说,冯小刚或许更像是野路子发家的怪才。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美工出身的冯小刚有着一颗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心脏,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发展的年代,正是年轻的冯小刚走上华语电影历史舞台的年代。

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年轻的崔健,年轻的王朔,年轻的莫言,海子也还没有告别人世,那个干净的年代里,文艺青年们都赤诚而火热地热爱着各种艺术。冯小刚自然也不例外。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年轻的冯小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像只猴”,没别的,就一个字,丑。

其貌不扬的冯小刚1984年开始进入电影圈,以美术助理身份参与了郑会力指导的剧情片《生死树》。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冯小刚做过美工,做过场务,做过编剧,甚至还写过歌词,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最后的目标:导演。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后来,“像只猴”的冯小刚人生转折大概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大名鼎鼎的电视剧是冯小刚第一次指导的影视作品,和他一起合作的导演,是更加大名鼎鼎的电视剧《渴望》的导演,郑晓龙。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冯小刚作为导演扶摇直上,接拍电影,后来产出了许多经典。

同时,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拍出来的“野路子”电影,莫名受到观众喜爱,票房都很好,后来有些电影人开始讽刺他是“小品导演”。

冯小刚的故事还在继续,导演的理想已经完成,但他还要追求文艺青年的宿命追求:好的艺术作品。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这就要提到冯小刚的好友王朔了,王朔帮助冯小刚得到许多机会,冯小刚也都把握住了,这一帮京城的文化人士,在那个年代,都活在希望的阳光里。

1993年,王朔介绍冯小刚看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冯小刚当即就产生了想要拍成电影的念头。

但种种原因制约,这部片子在1994年、2000年和2002年三度筹备,都没能顺利开机,直到2011年10月,为什么如此曲折,只因为揭露了人性丑陋。

2012年11月29日,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张涵予、陈道明等人主演的历史片《1942》上映,当年拿到了三亿多票房,排在当年的票房榜11位。那年的票房冠军是开启了华语电影票房爆炸时代的《泰囧》。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这部电影在冯小刚的所有作品里,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对而言,在那个票房开始进入“亿”单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说是,相当不高。

好在对于冯小刚而言,《1942》也许绝不只是为了票房,无论是他为了追求作品付出的那么多年努力,还是为了《1942》做的18年准备,都不是只为了票房能做到的。

许多年后,一个综艺节目上,冯小刚重新见到了《1942》里的小女孩演员,忍不住流泪,那些眼泪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二,1942

1942年,世界上发生了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丘吉尔感冒。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与此同时,中国河南也发生着一些事。因为旱灾和蝗虫,河南大面积遭受饥荒,几十万人逃荒去河南,路上不断地有人饿死,有人病死,有人被日军的炮弹打死,还有的人被人杀了吃,这些死去的人里,有一部分变成了野狗的粪便。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河南旱灾逃荒人群中的一个灾民,有着几乎所有经典历史片的标配,大时代,小人物。

电影几乎全方位覆盖了那个时代来叙述,也正因如此,有的地方的力度显得不够那么戳人,但并不影响历史本身的力量。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故事的第一条线,是张国立饰演的地主的逃荒故事。

这条线的主角有两个,一是老东家老范,另一个是佃户瞎鹿。老范是个为人不错的东家,对佃户不错,但无奈身处乱世,河南的旱灾让一些人饿成了动物,东家被抢,只能和佃户们一起逃荒,逃荒路上遇到了佃户瞎鹿一家,两家人就结伴而行。

逃荒开始的时候,老范的女儿还是学生,养了一只猫,妥妥的那个时代的小资青年,逃荒这种不体面的事情自然很排斥。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虽然老范许诺,只是暂时躲灾,早晚会回去,但一路逃荒,他们遇到了国民党军队,遇到了日本飞机轰炸,路上每天都在死人,不是被被打死,就是饿死冻死病死。

后来没有了吃的,躲灾也成了真正的逃荒,小资青年最后把猫煮了,给生了孩子的嫂子熬汤,她提的唯一一个要求,是给她也来一碗。这句话代表了她死去了一部分的心,也足够完整的展现了逃荒的苦难。

至于佃户,路上甚至想过卖孩子换粮食。逃荒路上母亲病死,自己最后的下场也是一头扎进煮着肉的锅里,活活被烫死。故事里很多这样的荒谬情节,但在那样的背景下,荒谬又显得正常。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老范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和离开,儿子死了,儿媳死了,老婆死了,女儿卖了,家里的伙计也死了。

最后只有孙子陪着他逃到了陕西,在慌乱中,襁褓里的婴儿,也生生被他捂死了。

绝望的老范一个人逆着数以万计的逃荒人流往回走,别人问他问什么,他说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同样亲人全死去的小女孩,两人结伴,相依为命,继续往回走去。

第二条线的主角,是美国记者。

记者的扮演者是凭借《钢琴家》拿到奥斯卡影帝的阿德里安布劳迪,在《1942》中,他的角色,代表着信仰。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记者听说河南的旱灾,奇怪为何国民党政府没有作为,于是亲自去了河南,走上了灾民们逃荒的路。

这一路上对他震撼极大,他拍摄了狗吃人的画面,在途中的教堂里,他疑惑地问神父,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没人能说出答案,神父不能,神也不能。

影片中关于信仰的线,无疾而终,算是一个槽点,但也正因为信仰的出现,让故事本身更加荒谬。

冯小刚的作品都很荒谬,只不过这次没有用在喜剧上。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神父的扮演者,正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扮演者。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第三条线,就是国民政府对河南的态度。

这一点或许也是为什么看《八百》时我会想起《1942》的原因,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比起其他电影少得多,但有一点相似之处却是实实在在的扎在人心里。

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

时任河南省长的李培基,多方奔忙为了河南旱灾筹集救灾的粮食,但政治家和官员都不饿,政治家考虑着政治问题,军队考虑宁愿饿死灾民,也必须要收军粮,官员们念着如何克扣救济粮。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冯小刚在《1942》里采用的这种宏观叙事,让整个故事更加冷静和冷酷,大时代的背景下,整部片子完全具有史诗电影的气质。

灾民、外国人、蒋介石政府这三条线,足够清晰的把这个故事讲好了。

对于剧情之外的评论其实不重要,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历史本身不会骗人。中国历史上的1942年,死去的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这一段被许多人忽略的历史,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打动人。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三,中国大片

拍摄《1942》,张国立零片酬出演,为了准备电影的拍摄,所有主要演员都必须饿着肚子保持状态,张国立拍完后瘦了二十多斤,但演员不止张国立一个,所有人都是这样。

除此之外,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众多大咖,很多都是友情出演,冯小刚为了《1942》投入了多少精力和人脉可想而知。

这些事,都发生在《1942》诞生前,没有这些事这些人,就没有这部《1942》。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平心而论,《1942》在中国电影里,算得上是大片了,无论是制作、投资,还是最后的结果。在票房井喷增长的年代,这部片子3.71亿的票房,其实并不高。

其他的大片,比如《战狼》、《八百》等等。这些片子无一例外的,在幕后钻研的心血远远大过于让电影商业化的心血。

许多人都用冯小刚《1942》来说明追求艺术的精神可贵,因为冯小刚在1942后拍了回锅肉电影《私人定制》来挽回票房损失,但没有这份心思,中国会少许多《1942》这样的诚意之作。

珍惜现在的社会,珍惜认真做事的电影人,且行且珍惜吧。(撰文:唐冲)

8年了,再看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么是人性的丑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