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牧野电影剧情解析「梳理」

2022-03-16 09:25 作者:关城月 围观:

一,牧野疑云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的一天凌晨,位于中原腹地的殷商王朝都城朝歌郊外,两支大军正在对峙。

一支军队人数较少,但阵型严整,他们以300辆战车为核心,士兵们都装备有青铜的长戈、短剑,以及配有青铜箭镞的弓箭,还有坚厚的皮甲、盾牌护身,连拉车的御马都套上了皮甲,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另一方人数众多,但阵型略显散乱,只有少量的战车,士兵们的除了极少数装备精良有青铜武器以外,更多的是各种农具,基本上没有甲胄。

随着震天的战鼓声一阵紧过一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就是决定周、商两个王朝命运,并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战役——牧野之战!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战役的结果很清楚,根据历史记载,由平民、奴隶、战俘组成的商军苦于商王暴政,都不愿与周军作战,纷纷阵前倒戈,反而引导周军攻打商王。

周军以少胜多大破商军,商朝末代大王帝辛,也就是著名的商纣王败退朝歌,走投无路之下自焚在鹿台。

于是正义战胜邪恶,周武王进入朝歌,在商王朝的废墟上建立新的大周王朝。

但真的是这样吗?商纣王真的是昏庸残暴不可救药吗?周武王真的是正义的化身吗?这其中的疑点其实很多的。

首先是历史上对牧野之战的描述自相矛盾,根据《尚书·武成》记载:

“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一方面说商军毫无战意倒戈相向,一方面又说战况激烈,战死者流出的鲜血把兵器木杆都漂起来了,如果商军真的临阵倒戈又哪来的苦战;然后是牧野之战后商民的反应,《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是商周换代之际两个公认非常有道德的人,商亡以后竟然不食周粟而饿死,死前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原来在他们眼里,周武王也是暴虐的。

而且在周灭商不久,在商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周复商大起义,史称武庚之乱!如果商纣王真的昏庸残暴,天下苦商久已,又怎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肯定有很多真相被人为的掩盖了,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疑云,来追寻其背后的真相。

二,商朝统治危机

大商作为一个传承了五百年的王朝,其底蕴深厚,如果不是内部出了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灭亡的。那商朝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呢?根据历史记载,是因为商朝出现了一个昏君加暴君,也就是商纣王,其残杀忠臣比干,重用奸臣费仲、恶来,宠信美女妲己,大修宫室、鹿台,酒池肉林荒淫无道,还用炮烙之类的酷刑镇压人民,这是商朝内部出现的最大问题。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荒淫无道的纣王

我们来看看这些罪证站不站得住脚,先看看酒池肉林。酒池肉林的记载出于司马迁的《史记》,汉代以前从未有过酒池肉林的记载,这可能是来自于民间传说,很有周人故意丑化的嫌疑。而且肉挂久了要烂,酒放久了要淡,还容易招苍蝇,这酒池肉林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

再看其他,纣王作为一个大国君王,修些宫室收集美女不过是平常之事,只要不太过分也算不得什么大恶。

至于杀忠臣用奸臣,因为立场不同,被杀的未必忠,重用的也未必奸。至于用酷刑,那时是奴隶社会,刑罚都很残酷。

所以对纣王这些指控要么记载不详,要么牵强附会,都是存疑的。

还好,对于纣王的所作所为,当时还有一个权威的记载,比那些传说和后人的臆想要可靠的多,那就是周武王伐纣所做的檄文《牧誓》。

因为牧誓是给那个时代的人看的,他们对纣王的所作所为多少知道一点,所以《牧誓》不可能说的太离谱。再说《牧誓》是要激起周军和诸侯对商纣王的仇恨,只可能将纣王往死里黑,不可能为他洗白吧!那《牧誓》到底怎么说商纣王的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这就是《牧誓》中列举的纣王罪行,主要有以下四项:一,牝鸡司晨,在军国大事上听信妇人之言;二,祭祀神明不力;三,不重用同祖兄弟;四,收容重用各地来的逃犯,纵容他们违法乱纪残害百姓。

看看,这就是周武王给纣王安排的罪行,没有酒池肉林,也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宠信妲己不理朝政。

第一条罪行牝鸡司晨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牝鸡司晨就是商朝的传统,上古时期女性地位很高的,女性参政带兵是常有的事,比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就是有名的将军,不但带兵出征,还亲自砍下俘虏的头颅献祭,所以牝鸡司晨根本不算事;

而另外三条罪行信息量非常大,其实商朝内部出现的真正问题,就在这三条上。

看中国的古代史就知道,一个王朝发展到末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统治阶级腐化,既得利益集团膨胀吸血,致百姓疾苦而不顾,商朝后期也一样。商朝利益集团是哪些人呢?

一是商朝的贵族,这些人一般都是商王的亲族,他们掌握商朝的绝大部分土地和奴隶,而且上古时期不忌讳亲贵掌权,像纣王的叔叔比干也能当丞相,所以商朝的高官职位也都由他们霸占。因为商不行大规模分封,所以这帮亲贵繁殖越来越多,都集中在都城附近,抢占土地倾吞国家财富。

二是主管祭祀和占卜的贞人集团,他们是神权的代表,祭祀用的祭品都由他们支配享用。因为贞人集团可以通过占卜左右国家大政,所以商王有时候也要讨好他们,造成祭祀费用越来越高,贞人数量和势力越来越庞大,也大量消耗了国家财富,扰乱了国家政治。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商人占卜用的乌龟壳

而且亲贵集团和贞人集团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纣王的兄长微子既是亲贵又是贞人。可以这么说,到了商朝后期这两大既得利益集团互相勾结,一起挖空大商王朝的根基,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对于商王来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权力和直接控制的财富越来越少,而且国家出现危机,自然会影响到他的统治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商朝后期稍有能力的君王都在寻求改革,力图振兴国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商王武丁。

三,武丁改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在其继位之时亲贵集团和贞人集团已经非常强大,威胁到了王权统治。于是商王武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这两个集团进行打击,以加强王权。

首先改革了用人制度,一改商朝前期重用亲贵的制度,在人才使用上不看出身,只看才能和品德,其实就是剥夺了亲贵对于高级官职的垄断,大力提拔底层人才。

武丁任用的人才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是傅说和妇好。傅说是筑墙的奴隶,是绝对的草根出身,但极有政治天赋和管理能力;

妇好则更特殊,不但是一位女性,更是武丁妻子,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武丁通过重用底层人才以及自己的后宫,打击了亲贵势力,加强了王权。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妇好像,手中是黄钺,象征着军队指挥权

然后是对贞人集团的神权开刀。武丁时期神权已经非常猖獗,不断巧立名目增加祭祀神明和祖先的规模,还用占卜手段妄称天意来胁迫君王。

武丁对祭祀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还尝试插手祭祀和占卜。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的皇后妇好就掌管军事和祭祀等政务,经常亲自主持祭祀;而商王武丁则亲自占卜,甩开贞人集团直接和上天联系。通过这些措施打击了贞人集团,削弱了他们干预朝政的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武丁削弱了两大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加强了王权,然后在傅说、妇好等一大帮特殊人才辅佐下励精图治,使得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空前发展,在军事上也颇多建树,平定了骚扰商朝边境的朔方、土方、鬼方、羌方、荆楚,不但消除了边患,还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武丁盛世”。

但所有的改革都有时效性,武丁本身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总头子和代表,也不可能彻底铲除两大利益集团,因为这会使他的统治丧失根基。所以过了几十年,一切好像又回复到了原点,利益集团又膨胀起来,重新威胁王权和商朝的统治,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这些改革在商朝第二十七位君王武乙就开始了,其首先发起对神权的挑战。他用木头做成天神的模样,然后和木头天神搏斗,宣称打败了天神;又用皮囊装满羊血挂在高处用箭射,鲜血淋漓而下,他又宣称射死了天神。

武乙想用这种方法削弱天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借以打击神权。这当然引起了靠神权吃饭的贞人集团的极大愤恨和恐慌,于是武乙在一次打猎时居然被雷劈死,估计是被神棍们暗害了。

之后王权和神权、贵族权展开了拉锯,直到王朝末期,这时商朝的国势已经非常衰微,边疆的方国和部落崛起,不断对商王朝进行骚扰。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商纣王成为大商王朝的掌舵人。

四,商纣王改革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纣王是一个非常有勇力和才能的人,《荀子·非相篇》说纣王

"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

"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总结起来就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勇猛无比,长得还非常俊美,这简直是完人啊!

但后来的历史证明,纣王并不完美,他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这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天资聪颖、文武双全的纣王

对于这样一位有能力又有勇气的君王来说,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落下去的,改革成了必然的选择。

首先对神权下手,就是限制祭祀的规格,减少牺牲的数量,以节省祭祀用度,这就是《牧誓》中所说的“昏弃厥肆祀,弗答。”

《尚书.微子》记载:

“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看看,纣王将祭祀用的牛羊分给平民食用,造成贞人神棍都没有吃的了。

对于这种事情老百姓一开始肯定是有疑虑的,但当他们吃得满嘴流油以后马上表示:“真香!”

所以商朝的平民是很拥护纣王的,在最后时刻他们才能拿着简陋的武器和武装到牙齿的周军拼命,以至于“血流漂杵”!

在用人上,纣王也“惟妇言是用……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也就是不用亲贵,而重用自己的后宫以及底层人士。

纣王用的是哪些人?后宫就不说了,因为这方面的记载太少,连妲己这个人存不存在都有疑问,只知道他让自己的后宫出来干预政务就行了;底层人才前期有费仲、胶鬲,以及后期的飞廉、恶来父子。

费仲以早年农耕为生,是有名的农业专家,纣王提拔他为主管农业的官员,他推广牛耕和灌溉等新式农业技术,鼓励农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协助纣王整顿吏治,削弱贵族势力,使朝廷政令通畅,为商纣王统治前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

胶鬲是鱼盐贩子出身,非常有才能,纣王发掘他后封为上大夫,为纣王处理财政、商业方面的事务,促进了商朝的贸易发展,从此商朝贸易者的脚步遍布商朝全境和四方方国,所以后世从事贸易的人,才被称为“商人”。后来胶鬲辞官归隐重拾旧业,还改革了煮盐技术,被后世尊为盐业三祖之一。

飞廉、恶来父子都是商纣王在平民中破格提拔的猛士,《史记·秦本纪》曰:"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这两父子能征善战,帮助纣王讨平黎、苏等叛乱属国,立下了不世战功。后来两父子都在商周战争中阵亡,而作为赢氏的祖先,他们后代终结了大周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这些都说明纣王用人不看出身,而且知人善任,在这些人才的辅助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商朝的过度祭祀得到有效遏制,贵族势力被削弱,社会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军力也有所增强。

可是那些旧贵族不干了,以前他们都是国家重臣,现在纣王弃他们不用而重用后宫女人和一群屌丝,如何能够容忍?!

于是以比干、箕子、微子为代表的旧贵族和神棍们拼命在纣王面前诋毁费仲等人,要求纣王终止改革回到以前的敬畏神明、重用亲贵的老路上来。纣王一怒之下杀了比干,囚禁箕子,放逐微子。

当然,比干被杀,箕子、微子被重罚,还有王位继承斗争方面的问题,因为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和长子继承制,后期才改为嫡子继承,所以作为纣王叔叔的比干、箕子,以及作为纣王长兄的微子理论上都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

这三个人都是皇位潜在的挑战者,又不肯夹着尾巴做人,也怪不得纣王心狠手辣。

看看纣王的这些做法,是不是很眼熟?这根本和武丁的做法如出一辙啊!同样的做法,武丁成了英明君王,纣王却成了昏暴之主,不过是成王败寇而已。

那为什么武丁改革成功了,纣王的改革最后却失败了呢?这主要是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在内部,纣王的改革虽然增强了商王朝的实力,却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仇恨,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对派。

在外部,各地方国在吸收商文明后逐渐强大起来,威胁着商朝的边疆,其中最主要的是淮夷和西岐,所以纣王面对的外部环境,比武丁时期恶劣多了!

其实这都不是致命的问题,毕竟纣王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商王朝的实力还是有绝对优势,只要对内部敌对集团采取分化瓦解,在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方略,再延命百年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纣王毕竟自幼长在宫廷,对底层情况不了解,被人前呼后拥惯了难免骄傲自大,这样的守成君王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少不了一个熟悉世情又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贤相来辅佐,就像傅说辅佐武丁,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管仲辅佐齐桓公。

但纣王手下并没有这样的人才,费仲、胶鬲、飞廉、恶来虽然都有才,但都是技术性官僚,算不上经天纬地之才,不能掌控全局。

有时候想想,要是姜子牙投到纣王旗下,西岐还玩个毛。所以说都是时也命也,商王朝的国运到头了。

少了能运筹帷幄的贤相和军师,加上前期一些成就带来的骄傲自满,造成了纣王执政后期在内政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误,其中最重要的失误在对外关系上。这里不得不说一个部族,那就是淮夷。

淮夷是商周时期在淮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联盟,也是臣服商王朝的方国之一,与商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时降时判。

在商朝后期,淮夷逐渐强大起来,不断进犯商朝边境,掠夺财富和人口。纣王派兵进行反击,打了不少胜仗,但却始终无法彻底征服淮夷。

因为以当时商朝的体制和社会生产力,根本不可能征服淮夷。商朝不行分封,实行的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商朝直接统治的土地为内服,而边境地区臣服商朝的部族被封为方国,是为外服。

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决定了商朝直接统治的内服面积不可能太大,否则无法实行有效管理。而那些方国,因为和商朝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和传承关系,所以对商向心力不强。

所以商朝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能直接统治淮夷之地,只能采用方国的办法进行羁绊,封那些降服的首领为方国之主,等商军一撤过不了多久又反了。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封一些商朝的亲贵到淮夷地区建立诸侯国,再迁移一部分商人过去驻守生活,逐步同化当地的土著。

如果纣王将比干、箕子、微子都封到淮夷地区,这些人能当一方诸侯应该心满意足了吧,加上他们新来乍到根基不稳,需要商的支持,所以一时半会也不会反叛,这样边患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了。可惜因为时代的局限,纣王想不到这样的办法。

要么化干戈为玉帛,在击败淮夷之后采取怀柔政策,用商贸的经济利益来改善关系,淮夷知道商不好惹,又得到了实惠,短期内就不会再叛乱,商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可纣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毕其功于一役,又贪图战争所带来的奴隶,所以不停地征伐,到了纣王后期,甚至有点向穷兵黩武上发展了。

战争是极耗费国力和财富的事情,于是纣王前期励精图治积攒下来的还算充裕的国库慢慢见底了,再加上大量青壮劳力长期从军出征,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破坏,商朝又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

此时的纣王本应该及时结束战争,恢复生产,但此时变好大喜功又急于求成的纣王已经没有那个耐心了,他想到了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捷径,就是加强对周边方国的压榨,让他上缴更多的贡赋,甚至用优惠政策鼓动周边方国的奴隶向内服逃亡,让他们来耕种发展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从周文王的举措也能得到印证,周文王颁布“有亡荒阅令”,大搜逃奴交还本主,于是诸侯大悦!诸侯为什么大悦,不就因为纣王鼓励逃奴惹毛了他们嘛。

都说姬昌仁慈,但那是对贵族奴隶主,底层奴隶连逃跑的希望都没有了,对于他们来说姬昌就是恶魔!

虽然这些对方国的掠夺政策贻害无穷,但当时确实缓解商朝的财政困难,保证了军队的供应,在战场上取得了大捷,几乎灭亡淮夷。而在商军强大的威慑下,普通方国也不敢反抗,商王朝复兴也不是不可能,至少也能撑到纣王寿终正寝。

但可悲的是,商王朝遇到了自己命里的克星,那就是西周。

五,西周崛起

周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早期在姬水流域游牧,后来受到西戎侵扰,所以迁徙到渭水流域的周原,建立城池亦耕亦牧,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强大起来。

其实受西戎侵扰云云不过是周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真实情况是周人本来就是西戎一个部落,不过后来阔了不想认那些穷亲戚而已。

西周和商朝关系也是时降时判,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后来到了商王文丁之时,商朝不堪西戎骚扰,就想以戎制戎,封姬昌的父亲季历为“西岐伯”、“牧师”,让其约束其他西戎部落。

季历也不客气,开始以商王的名义讨伐吞并其他西戎部落,大肆发展本部落的势力,还大咧咧的跑到朝歌献俘邀功。

商王文丁一看,才一个疏忽西周发展得这么快,小麻烦变成了大祸患,于是将季历软禁至死。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西岐伯的爵位,也就是著名的周文王。

姬昌雄才大略、面善心狠,但此时姬昌还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看到老爹被拘死哪能善罢甘休,于是在继位次年便要为父报仇,兴兵伐商。

此时商王文丁也已去世,文丁的儿子也就是纣王的老爹帝乙继位,他调兵遣将轻轻松松就将周军打得大败亏虚。

但商王也知道,他不可能直接统治周地,即使杀了姬昌还有后来人,只会兵连祸结,再加上淮夷又反了不想两线作战,于是改用怀柔政策,对姬昌进行安抚,使姬昌逃过一劫。

遇到挫折的姬昌迅速认清了形势,知道以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商抗衡,于是开始韬光养晦装孙子,而且一装就装了几十年,哪怕商纣王故技重施将他骗到朝歌软禁,他也乖乖去了,直到死也没有再直接和商朝对抗。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表面恭顺却暗藏雄心的周文王

但是姬昌忘记了仇恨吗?并没有,除了仇恨的愿望,他还升起了“剪商”,也就是取商朝而代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野心,姬昌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在政治上,姬昌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像姜尚、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才都投奔姬昌获得了重用,其中最有名的是姜尚也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出身低微,不过是渭水边上一渔夫,但有经天纬地之才,姬昌听说他的才能后亲自上门求贤,拜为军师。姜子牙帮助文王对内推行“德政”,励精图治,在许多关键性的决策上起了很大作用,对周代商做出了极大贡献。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姜子牙,政治家、军事家、无神论者

在众多人才辅佐下,姬昌开始澄清政治、简化礼仪,严明法纪,颁布“有亡荒阅令”拉拢奴隶主贵族,轻徭薄赋换取平民支持,极大的夯实了周的统治基础。

在经济上,姬昌发展农业,提高了农业在农牧经济中的比例,引入中原先进的农具和灌溉技术;发展百工,特别是冶铜业,为农业生产工具,为军队提供优质武器。

同时姬昌还提倡节俭,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比如祭器和生活用器只用陶器和石器,节省宝贵的青铜全部投入军工生产。

在军事上,姬昌在上古时期全民皆兵的基础上建立了常备军,称为“虎贲”,他们都是从周人当中挑选的勇士,有严密的组织和精良的装备,平时负责守卫都城和宫廷,战时则作为军队的主力核心;

姬昌还改革军事技术,比如在两辕马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四辕马车,还给战车关键部位换上青铜部件,车身两侧加上锋利的车軎,极大的提升了战车的冲击力和杀伤力;除了给士兵装备青铜长戈以外,还配发了铜剑,加强了近身肉搏能力。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古代四辕战车,车轮两旁是锋利的车軎

在外交上,为了麻痹商朝上下,消磨其斗志姬昌采用姜子牙的建议,每年给朝歌送上大量的财宝和美女,还重金收买商朝贵族。

同时暗中连横合众,拉拢商的方国,《周本纪》说: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什么叫阴行善?明面上的意思是暗中做好事,实际上就是暗中给好处拉拢诸侯。为什么要暗中,当然是要瞒着商王。所以诸侯纷纷暗中背商投周,西周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纣王还浑然不觉。

当然,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夸张的说法,其实暗中归顺姬昌的大部分都是西戎部落,以及少数西部方国。

而对于那些不肯投靠又具有战略意义的诸侯方国,姬昌果断发兵征讨,先后消灭了邘、密、黎等方国,一方面掠夺土地奴隶增强国力,也改善了军事态势,为灭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这些战争都有完美的借口,要么是替商王讨不臣,要么是被迫反击,因为步骤巧妙又掩饰的极好,居然没有引起商王朝的警觉。

姬昌还重视情报工作,不但向朝歌派出间谍,也在商朝内部物色内奸,这时纣王的哥哥微子入了文王法眼。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按照商朝前中期比较流行的长子继承制,本来应该他继位的,结果改嫡子继承制后与王位失之交臂。

更诡异的是,微子和纣王还是一个妈生的,只是***生微子的时候还是妃子,升为王后以后再生的纣王,你说气不气人?!

而微子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贞人,也就是祭祀神棍,很可能还是神棍头子,纣王打击神权也极大的损害了他的利益。所以微子对纣王的仇恨,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微子,最大的商奸和神棍

但从利益上考虑,这些还不足以让微子叛商投周,因为微子在商朝再怎么说也是王子,只要夹着尾巴做人荣华富贵还是有的,周能给他更高的地位吗?

所以原因很可能是姬昌骗了他,告诉他伐商只针对纣王本人,不想取代商朝,成功后可以扶植微子当商王;或给他最高神权,使他成为教皇式的人物。

后来的事情也印证了这种猜想,因为周武王灭商以后,没有重用微子,反而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地之主,一方面可能是鄙视叛徒,另一方面也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因为武王也是雄主,王位他志在必得,同样也要削弱神权。

这一切可能姬昌被软禁在朝歌时发生的,看来姬昌被软禁在朝歌的七年也没闲着,暗中拉拢了不少商奸,微子只是其中的代表。

微子是神棍头子,对商朝内情极为了解,活动能力也很强,正是其在关键时刻送出情报,周才实现了对商的致命一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周文王统治后期,西周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向商发起挑战的实力,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一个出兵的时机。

这时姬昌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这个时机迟迟不出现的话,他有可能不能亲手报杀父之仇,实现不了代商的人生理想。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心态都会崩坏,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雄才大略的君王。

比如前秦的苻坚,也是一位非常有为的君王,在贤相王猛辅佐下统一了中国北方,就因为年事已高,害怕自己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所以不顾王猛的临终遗言和群臣的劝阻,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南伐东晋,导致肥水大败,搭上了前秦的国祚和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里就看出了周文王非凡之处,时机未成熟就是不能发兵,哪怕抱憾终身也不能乱来。所以姬昌乃真英雄也!

六,武王伐纣

姬昌终究没能等来伐商的时机,在遗憾中去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在姜尚、周公旦的辅佐下继续文王的各项政策,国力更加强大,同时继续向商朝表示恭敬。

而商纣王看到姬昌去世,肯定对西岐更加放心,于是他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淮夷,准备发起一次空前的讨伐,以图永久的解决这个大患。

于是纣王派大将攸侯喜率十万大军讨伐淮夷。商军果然强大,势如破竹的攻入东夷地区,连战皆捷,抓了大量俘虏。但淮夷并不屈服,他们遁入山野之中,以游击战骚扰商军,战争陷入焦灼。

治安战是很难打的,攸侯喜有些焦头烂额,他一方面将大量俘虏送回朝歌报捷献俘,一方面请求支援。

于是一支支商朝军队被派到淮夷地区,造成商朝内地和都城的空虚。这一情况被微子掌握,他立刻派人赶往西周送信。

周武王得到微子送来的情报,意识到千载难逢的良机已经到了,所以立刻集中了周人的全部青壮男丁,组成了伐商大军,沿着渭河向东进发。同时向暗中臣服周朝诸侯方国下令,让他们带兵前来汇合。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武王伐纣路线示意图

这支军队规模有多大呢?各种史籍记载不详,从几千人到十几万不等,这里姑且采用《史记》的说法:“兵车300乘,虎贲3000,甲士45000人”。

但西周肯定没有这么多军队,应该有一半是各方国提供,所以周军规模可能最多就两万人左右。

在进军路上,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在大军翻越牛头山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战鼓和帅旗都被风刮倒,连武王的车夫都被吓死,军心大乱。

那时的人都信鬼神,武王照例亲自占卜,也就是烧枯草烤乌龟壳,得到的结果却是“大凶”!于是武王心中大为惊惧,甚至有了退兵的念头。连周公都面色大变,叹曰:“天不佑周”!

看到这帮人的做派,姜子牙气疯了!辛辛苦苦准备了几十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天赐良机,岂能就这么白白浪费?!

于是姜子牙推倒占卜用的枯草,踩碎乌龟壳,厉声大喝:“‘枯骨死草,何知而凶’?!行军打仗是人的事,岂能问之于鬼神?”后世一些文学作品居然将姜子牙描绘成一个神棍的形象,真是太荒谬了!

武王和周公也都是人杰,虽然他们一时被自然威力所惊慑,但很快就恢复了理智,心想自己有生以来也确实没亲眼见过鬼神,仅凭烧裂乌龟壳上的裂纹就退兵也太儿戏了,于是周军整顿队伍继续进发,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一个渡口,这时各方国的军队都来汇合。

于是武王在这里大会诸侯,发布《泰誓》,表明伐商决心。这个渡口便被命名为盟津,后改为孟津。

会盟后,武王率领诸侯联军继续东进。由于商朝西部的方国都投靠了西周,再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太慢,而周军又采取了有力的保密措施,路上碰到的闲散人等都被拘起来同行,所以商朝和纣王对西部发生的巨变并没有及时察觉,直到周军抵达朝歌城外七十里的牧野,纣王才知道西周反了,还打到了都城之外。

七,牧野之战

此时纣王如梦方醒,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这个时候纣王有三个应对策略可选:一,坚守待援,等待攻打淮夷的攸侯喜回师;二,弃城而逃,去与攸侯喜大军汇合,再做下一步打算;三,出城野战,一决雌雄!

第一个策略看着可行,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危险性。要知道当时商朝经济已经出现颓势,朝歌城里未必有多少存粮,而都城集中了大量贵族、平民、奴隶、战俘,一旦被围在城里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而商朝贵族、祭司中有许多人都是西周的同情者,要是暗中打开城门就万事皆休;

更何况四方诸侯本就对纣王不满,这时看他被围困岂有不落井下石,到时候周军可能就不是四万,而是十四万了。

第二个策略看着很窝囊,其实是最优选。因为当时情况明摆着,打不过又守不住,除了逃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如果纣王逃到东方和攸侯喜汇合的话,侯喜率有十万大军,商朝东部还有不少支持者,再加上跟随纣王一起出逃的商人,还是有相当的实力的,可以在东方重建一个王朝与西周对抗,翻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惜以纣王因为自尊心,既没有选择坚守,也没有奔逃,而是直接选择了出城决战。当然,纣王也可能根本没想这么多,他觉得周是商的手下败将,现在凭他手中的力量还是能够击败周军。

于是纣王和支持者打开武库,向平民和奴隶分发武器,将他们组成军队,以少量王宫卫队为核心,出城前往牧野迎战,一场宿命之中的对决就这样发生了。

历史记载,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军队有七十万、十七万等不同的数量版本,七十万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整个朝歌和周边人口加一起可能都没有这个数,连十七万都不可能,顶多有六七万人,而且除了少数卫队以外装备简陋。

在人员构成上,旧贵族军官普遍对纣王不满,但他们都是商朝的贵族,有自己的荣誉与坚持,且与商朝是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他们还是希望保卫国家打退周军的;

平民和从底层提拔的新贵,是纣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战斗意志最为坚强;

至于奴隶,也在纣王改革中得到了一点好处,加上不确定周军会优待他们,所以还是希望商军获胜的;

最后是战俘,他们大多是从东夷抓来的,商朝是让他们国破家亡的仇敌,是商军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其实用奴隶和战俘作战也没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常用奴隶和俘虏作战,也有许多成功的战例。

比如:秦末章邯用骊山囚徒作战,打败了陈胜起义大军;蒙古人东征西讨,也大量使用降兵作战,照样所向披靡。但前提是主力核心力量强大,能有效威慑战俘,或者对手太菜。

可惜商军主力都在东方,凭少量卫队根本不可能实现有效威慑,而他的对手又不菜,反而十分强大,结局已经注定了。

两军对垒,旌旗遮天蔽日,战鼓一阵紧过一阵,大战即将来临!

纣王看到对方军容严整,装备精良,更有数百辆战车,即使向来自大的他也难免惊心吧!商朝也有战车,甚至还有战象部队,不过很可惜,这些都在淮夷地区根本难以调回,他现在手下只有少量战车,还多是普通马车、牛车改装的,根本无法和周军的四辕战车相比。

为了抵挡周军战车,纣王下令将装备木棍、农具的奴隶、战俘放在第一线当炮灰,妄图以他们的血肉减缓周军的冲击,消耗周军的体力,而由贵族、平民组成的主力在后面压阵,伺机反击。

别以为这样那些战俘就会自动倒戈,因为他们后面都被拿着武器的商军逼着,回头就是个死!而且他们倒戈周军肯定从背后杀来,杀人的时候也不会分辨你是不是战俘。所以战俘虽然仇恨商朝,但也不得不站在阵前,在求生欲的支配下勉强应战。

周武王看着无边无际,数量远超过己方的商军,心中多少也有点惊惧吧,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他一挥手中的铜剑,下达了进攻命令,姜子牙亲率三百辆战车和三千虎贲为前导,向商军发起了进攻。

周军的战车连成一线向前缓缓推进,三千虎贲紧随其后,他们每前进一小段距离就停下整队队形,如同黑云压城般向商军逼去。

商军弓箭手开始反击,上古时期射箭是基本技能,所以即使是奴隶和平民也有一手好射术,但无奈装备太烂,又缺少青铜箭头,他们射出的骨箭、石箭根本破不开周军的皮甲,只有少数几个贵族军官拥有良弓和青铜箭头,零星射倒了一些周军的士兵和战马,但如杯水车薪。

周军战车上的神射手还射,商军前排的战俘纷纷被射倒,引起了不小的混乱。

周军战车终于进入到最佳冲击距离,驾车的御手同时挥舞马鞭抖动缰绳,战车如离弦之箭一般像商军前阵撞去,轻松就破开了商军的人墙,马蹄踏在人身上筋骨碎,战车两旁的车軎将商军的大腿轻松截断血肉横飞,在商军前阵犁出一条条血路!

解析牧野之战,看看那些淹没在正义背后的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周军四辕战车冲击碾压装备简陋的商军

后随的三千虎贲也趁机杀入,挥舞着铜剑、长戈收割商军性命,而战俘、奴隶的木棍、农具打在他们坚厚的皮甲上,就如同挠痒一样!

这时位于商军前阵的奴隶终于彻底崩溃了,因为左右都是个死,他们不如和更仇恨且看起来也更好对付的商军拼命!如此一来商军前阵大乱,如同潮水一般向后退却,反而冲乱了后军的阵列。

周武王看到商军阵型大乱,当机立断发起总攻,三万多周军步兵以及诸侯军队如排山倒海一般向商军发起冲击。

此时商军已经没有了完整的阵型,战俘和奴隶已经四散奔逃,但大部分新贵和平民还在坚持,他们逐渐集中到纣王旗下,继续奋战。

在关键时刻,姜子牙亲率数百虎贲向纣王所在地发起进攻,直杀到纣王的车架前!

这时纣王眼见大势已去已经精神崩溃了,也许他不想被乱刃分尸,而想要一个体面的死法,所以调转马车逃离了战场。

眼见自己的大王都跑了,商军彻底崩溃,于是兵败如山倒!但即便是这样,周军还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彻底平息商军的反抗。战斗从早晨持续到傍晚,商军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纣王逃回朝歌,走投无路之下登上露台,浑身挂满珠宝玉器,自焚而死!他把自己当成了最后的祭品,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来了一场最后也是最华丽的祭祀。

次日,周武王在一众文武的簇拥下,意气风发的进入朝歌,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先把纣王的焦尸从废墟中拖出来,然后亲自挥起铜钺砍下人头,然后悬首示众,又杀死了一百多所谓的奸臣!

此后,周继续向其他商地以及效忠于商的方国进攻,根据《逸周书.世俘》记载,周军攻克方国九十九个,降服方国六百有余,还远征淮夷地区击溃了攸侯喜部。

一路上周军大发淫威报复历年来的仇恨,杀死商人以及忠于商的方国人共有十八万,又将三十二万人变为奴隶!周军还大肆抢掠,抢得商王宝玉一万四千,佩带玉一十八万。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师!

总之,在商王朝的废墟上,姬发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大周王朝!

结语:历史的车轮

以上就是牧野之战的内幕,当然其中许多都是推断,但绝非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基于历史记载上的,合乎逻辑的推断。

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武王伐纣绝非历史上说的那么正义,而是充满了阴谋、背叛、暴虐、血腥!

但话说回来,周代商绝对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因为到商朝后期,商朝以王权和神权并立的政治制度,以及内服与外服的组织结构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虽然有些杰出君王想要进行改革,但出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推倒一切从来,也就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社会发展陷入了停滞!

而在殷商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周王朝,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确立了以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周礼》为核心的崭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焕发了勃勃生机!

从此开始,大周王朝以强大的文明为基础,以分封制为手段,周人架着战车,挥舞着铜剑,车上载着《周礼》,在东亚大陆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殖民运动,将华夏文明传播到这片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