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生命之源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16 06:01 作者:十月文艺 围观:
《生生之门》:一部女性的生育史诗

叶浅韵生生系列散文蕴寓着悲悯情怀与博爱精神,她关注土地、关注农村、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怀着虔诚之心,俯身亲吻土地,感叹民生之艰,抬头仰望星空,祈求上苍护佑芸芸众生。她始终以一种在场的视角,不辜负脚下的土地和栖息在土地上的人民,用饱满的情感讴歌人类的真善美,不管是书写人性的美,还是感触生活的痛,文字里都充满理性与灵性的光辉,在有情有意有趣有度之间自成一体,别具韵味,显示出为土地立传为乡村立传为乡民立传的宏阔雄心。

收入《生生之门》集子中的六篇散文,以“生”为起点,孳生出了木、火、土、金、水多个篇章,是相近题材的一次集体盛放。她深情讲述发生在滇东农村的日常俗事,如生儿育女、生老病死、人情往来、吃喝拉撒等,每篇各有侧重又纳入同一主题。

《生生之门》:一部女性的生育史诗

无疑,写女性生产生育的《生生之门》是全书分量最重的一篇,也是一枚“引窝蛋”。《生生之门》的创作,正处于计划生育政策嬗变的转折期,文中深入探讨了生死要义,彰显出母爱的博大,既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又有生活中的所闻所思所感。女性在人类繁衍与文明教化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女人生产着新的生命,延续着人类的长盛不衰,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她坦言“生而为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寻自己心中的圆满。女人们更是有一种拼了命的悲壮”,以至于鼓励生育二胎政策普惠民众时,有人甘冒风险,高龄妊娠,追求圆满,向死而生。仿佛只要有生的欢欣,死的恐惧就变得微不足道。《生生之门》是三十多年来几代女性的生育史诗,让我们看到芸芸众生面对生老病死的世相百态。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切身感受来展示生产与生育的艰辛不易,诘问人类繁衍的现实意义。

她的散文在场景描写中画面感极强,完全可以拍成电影。在《生生之木》中,母亲为驱赶与人争食的鸟雀而愤怒用竹竿搅毁鸟窝的场景、伯父家加工木料盖房子时我们玩刨花的场景、犯错的孩子在细条子下吃“跳脚米线”的场景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入村风景的朴树、杨柳,村前屋旁的板栗树、大松树、泡木树以及爷爷种植的茶树,既是一道道美景,也为生活带来方便,尤其是那些诱人的果树,让孩子们大饱口福。山上的松柏为村民贡献着生命之绿,也提供了衣食之源。寺庙里的枣树、柏树、梅花等,都有讲不完的故事,甚至村名人名也与树木相关,四平村的村民们“伐木盖屋,以木制床,木盆,木桶,木桌,木柜,木凳子,木门长子,代代相传”。随着长辈们“一个个离我而去,活着的时候,他们用木头归顺生活,死去的时候他们的身体被木头归顺”,树木与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中也写到大树被贱卖移植到城市小区所受的种种戕害,树木在乡村与城市间伴演着不同的角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她的散文长于记事,有小说的气质,这是一种跨文体写作的大胆尝试。《生生之火》起首以似梦非梦的场景,在火把的光焰中看到逝去亲人的面相,集中到伯父因村人发丧时放火枪而震成傻子的可悲场景。这是小说营造氛围而惯用的手法,故事弥漫着神秘气息,让你忘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最后写到火葬对土葬习俗的冲击,分明让读者感受到乡村里顽固的生死观与幸福观。文中用较大篇幅描述一场大火给家庭带来创伤,不由感叹“一代代人就像是在生生不息的火种中延续下来的,火给我们温暖,也给我们灾难”。火灾过后,四平村的乡亲们在重建家园中带来生机,生上火炉,熬糖煮酒,呈上火腿,搬迁新居,袅袅炊烟冉冉升起,展现出一幅打着滇东烙印的民俗生活图景。

土地是生命的依托,生命的触须扎进土壤的温床,就有了传承的根基。《生生之土》将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作了史诗性呈现。土地与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依存关系。正如作者所言,“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从土地私有到公有,从大集体到分田到户再到土地流转,从粮食自给自足到租地纳粮,从交公余粮到种粮免税再到粮食直补,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再到粮食商品化,国家政策在变,耕作方式在变,农民与土地的依存关系也在悄悄改变。文中还写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土地荒芜,以及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影响等等。文中着墨最多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与痴迷。农村人的勤劳、淳朴、善良、坚强,尤其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土地也心存依恋,不过,土地仅是她肉身的寄居地,她的思想经常出窍,自由地翱翔于精神的领空。她在努力用汗水与血泪勤奋浇灌自己的心灵家园,让心田中长出绚丽的奇葩。透过那些杜鹃啼血般的倾诉,能清晰地照见写作者本人,这是一种在场的,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真诚写作。

《生生之金》是作家围绕金钱的诱惑,写得极为触目惊心的篇章。开篇,外婆与奶奶两位老人为安抚被“敬着”而哭泣的婴儿达成默契,制作纱包抚慰孩子,从而断定这个孩子是个财迷。继而描写在校学子、打工者、商人等各色乡人对待金钱与人生的态度。金钱,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引诱着无数人劳命奔波,争夺不休,甚至家破人亡。在金钱这面魔镜里,清晰照见人性的卑微与幽暗。作家也抒写苦难,但苦难并不是财富,只有把苦难酿造成奋争进取和坚强活着的动力时,它才成为创作的特殊原料。她如泣如诉地讲述自己的家人陷入金钱的泥淖致使家庭走向崩溃,令人戚戚不已。试问有几人敢将自己的不幸遭遇与精神苦难血淋淋地剥开展示给读者看。这些浸着泪水与哀伤的文字,动人心旌。病痛的侵蚀,苦难的折磨,还有那些苦中作乐的家长里短,在她汪洋恣肆的笔触下拨动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因水而活。在《生生之水》中,作家通过四平村那些探洞取水、排队舀水、挑水浇菜的故事,引领读者切身体察严重缺水对生存造成的现实危机,唤起人们对生活在贫水区那些勤劳山民的崇敬。“对于一个生养我长大的衣胞之地”,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到石洞里挑水,已经成为过去。发生在仙人洞、三台洞等记忆深处的苦难生活场景成了精神寄托与某段历史的见证。追忆过去故乡因缺水而影响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不是诉苦,而是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努力适应环境,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

《生生之门》:一部女性的生育史诗

当然,这部散文集不是以五行八卦取象比类学说来阐释自然现象,而是借用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要义,来演绎自己熟悉的生活。作家以宽博的胸怀、仁慈的心性、豪放的笔触,深情讲述那些与己息息相关的人与事,描绘出滇东北高原的风土人情,世事学问,展示乡村与城市发生的种种变化,对欣欣向荣的城市生活及日渐凋蔽的乡村面貌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追问,以向善向美的主旋律歌颂她生活的时代。与她早期的精短散文相比,《生生之门》系列散文就题材及容量而言,都有很大提升。这种长篇散文,更讲究的是叙事的内在节奏,舒缓有度,起落跌宕,摇曳多姿,让思想的张力来支撑起文章的整体格局。

《生生之门》系列散文保持以质求胜和追求精湛的沉稳气度,调动所有乡村记忆,采取正面强攻的写作态势而呈现出汪洋恣肆体态丰满的格局。她的散文写作基点,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围绕乡村的变迁、土地上的农事,以及乡村里普通民众生活来展开叙事,一幕幕生活场景,瞬间立体、鲜活起来。在她的笔下,“四平村”这个地图上很难发现的小地方,不仅生长着庄稼,也生长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绎出无尽的人情冷暖,爱恨情仇,展现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着那片土地的精彩。她的散文容量大、思辩性强,具有较强的精神穿透力,就像宣威火腿一样,淳香耐品,辣味十足,因而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生生系列散文已跳脱出小女子的自怨自艾,而上升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密探索。她独特的乡土语言方式、恣肆的叙事逻辑和坦诚的审美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

图书

《生生之门》:一部女性的生育史诗

《生生之门》

叶浅韵/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六篇散文以描写“生”为起点,延展出木、火、土、金、水几个篇章。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小小的四平村,出场人物都是乡里乡亲的亲人,一草一木一都是故乡。作品围绕乡村的变化,人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生生不息的依存关系徐徐展开了一幅西南高原上的风土人情画卷,充满原生的力量,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同时,作者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城市与乡村的种种变化有着一定体会和思考,虽有苦难但始终向善向美地歌颂着她对家乡土地的热爱,歌颂着她所生活的时代。

作者

简介

《生生之门》:一部女性的生育史诗

叶浅韵,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成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中国散文年度一等奖、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等。多篇文章被收录进中学生辅导教材及各种文学选本。《人民文学》 《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均刊登过其文章。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四部。

编辑:徐V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