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个火枪手2电影剧情「解说」

2022-03-15 23:27 作者:林其野 围观:

《三个火枪手》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大仲马1884年出版的小说,又译作《三剑客》或者《三剑侠》。“三位才华大相径庭的作家共同写出了这部小说,库尔蒂次制定了梗概和情节;马凯拟了初稿;仲马赋予了它生动的叙述、对话、风格与生命。”

西方文学作品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现实状态以及社会地位是相符合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写照。它既能体现出文学的色彩,又包含了引人深思的内涵。外国文学中不管是现实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状。

1610年,亨利第四国王遇刺而死,九岁的路易十三临朝。乘王权削弱,封建显贵纷起反叛,南方新教徒在英国支持下掀起的分裂运动对国家的统一损害犹大。一六四二年红衣教主黎世留上台执政,在荡平内乱、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做了很大成绩,围攻和占领新教徒的重要据点拉罗舍尔城是其中的一个壮举。《三个火枪手》的故事是从红衣教主黎世留当上朝廷首相的第二年1652年开始写起、以拉舍尔围城战役的胜利结束的。

浅析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法国历史当中黎塞留的真实形象

“没有一个衰弱的皇帝,就不会有一个强硬的宰相。”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这位赫赫有名的宰相。在出任路易十三的宰相之前,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就在仕途上一路稳扎稳打,由碌碌无为的亨利三世的宠臣,变成“贤明王”亨利四世的部下,并被任命为吕宋教区的主教。虽然在此之前,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已经做好了充分效忠国家的准备,先后在军事学校和加尔维学院学习军事和神学,但不幸的是,弑君狂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刺杀了那位把法国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国王。年仅九岁的路易十三登基了,他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同他一起在圣丹尼教堂加冕,并开始摄政。

可以说,从亨利四世遇刺到1614年代表僧侣界参加三级会议,黎塞留的内心经历了伤痛、迷惘,但是,他最后又鼓起的希望之帆,他那颗效忠国王之心,依然砰砰有力地跃动。

虽然摄政之初玛丽·德·美第奇皇太后实行了亲西班牙的政策,贵族势力也有所恢复,但是接下来,她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并不能使得羽翼逐渐丰满,头脑里有了自己想法的亲生儿子、真正的一国之君路易十三的赞同。而在宫廷之中,他其实有一位知音,那就是被玛丽皇太后在1614年三级会议时慧眼发现,亲自要求他留在巴黎,并于两年后成为国务秘书的黎塞留。

浅析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黎塞留的政治手段及对法国的贡献

虽然千里马应该感谢伯乐,但是在正事上,雄心勃勃的黎塞留不能容忍玛丽太后的“怀柔政策”及法国的国际威望和对外贸易的减损。当国内贵族闹事时,王太后一班人只知道用土地和财物安抚,以求短暂的安宁,如此一来,那些心怀叵测、贪欲无穷的贵族们,变本加厉,花样百出,闹得鸡犬不宁;对外,面对强敌,玛丽太后则采取和亲政策,妄想用裙带和媚笑讨好虎视眈眈者,这种做法,不但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恐惧和不满,盟友荷兰、威尼斯、德国北部的新教诸侯和意大利一些小王公们的十分不安。最为亨利四世的忠实追随者、外交政策继承人,黎塞留如何能看得下去?

他开始召集军队,对付贵族们的联合反抗,并“擒贼先擒王”,揭开了孔代、内伐尔、朗格维尔、美耶纳、布荣、旺多姆等著名贵族侵吞公款的罪行,使中央集权得到稳固。在对外方面,黎塞留发挥其外交才能,并派使节前往德国、荷兰、英国、瑞士等国,信誓旦旦,让诸国放心,法国之前所作的和亲之举,不会改变其一贯的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政策。

浅析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黎塞留和路易十三使其走向人生巅峰

此时的黎塞留和路易十三,就像一对铁轨,虽然去往的方向一致,可是没有交集。已经十八岁的国王的心腹是吕伊纳公爵。他们先是杀掉了玛丽太后的宠臣不学无术的孔契尼,赶跑太后,又将“玛丽太后那边的人”黎塞留放逐到阿维农。

俗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玛丽太后在布洛瓦阴谋策划逃跑,战事一触即发,路易十三的政府左右为难了,思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跟玛丽太后说上话,安抚住她,这个人就是曾受惠于她,智商极高、意志坚定的黎塞留。虽然受到那一番惊吓,但是熟悉宫廷规则的黎塞留,对于能尽忠国家的任务,怎么会犹疑呢?他按照国王的想法,竭尽全力劝说太后放弃对儿子的怨恨,后同意移居昂热,并且,聪明的黎塞留,借此机会给自己争取了玛丽太后首席顾问一职。毕竟血浓于水,很快,太后和国王母子和好如初。已经谙熟宫廷争斗的玛丽太后,怎么会放弃一个把自己的心腹插到国王身边去的大好机会,自然会对黎塞留大加赞扬,直到此时,路易十三对黎塞留才青眼有加,认为黎塞留是法国王朝举重若轻之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尚需等待时机,1621年吕伊纳死后,黎塞留逐渐成为国王的心腹。三年后,黎塞留接任首相,开始大展宏图,向国王提出“对内摧毁胡格诺教徒和叛乱贵族的势力、对外提高法国国王在欧洲的国际地位”治国方略。

正如黎塞留本人日后宣告的那样: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充满悖谬,就像忠孝往往不能双全一样,爱国和爱民往往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件事。作为一名宰相,为了王国崛起,黎塞留和历史上许许多多身负骂名的宰相大臣们一样,不得不一次次扮演恶人,一次次在服从良心还是法律之间痛苦挣扎,直到后来会毫不犹疑选择后者。

他本身是僧侣贵族,但是对叛乱贵族虽十分严厉。对于不守法、怀有二心的贵族,他严惩不贷,毫不留情。对那些拥兵自重、建立国中国、自制法律、强收过路费的贵族,他命令销毁大贵族的所有城堡,禁止贵族之间滋事决斗。一些贵族公然挑衅,黎世留的回答是将他们送上绞刑架。尽管贵族们企图拉拢王太后来打击他,但最后被他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叛军领袖和数十名贵族甚至以叛国罪被处死。

对法国劳动人民大众,他把他们比喻成骡子。因为无休止的战争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广大劳动人民,就是他榨取金钱的来源,法国的课税比洪水涨的还快,致使民不聊生,相继举起反抗的大旗。1624年的凯尔西农民起义,1631年的普罗旺斯人民起义,1635至1637年间,波亚都、基恩、里姆辛、昂古姆瓦、桑东日、加斯科尼等地都先后发生的人民起义,1639年,诺曼底发生“赤脚党”起义,几乎搅得国无宁日。但最终这些起义都被黎塞留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那么,这位口口声声为王国和国王的宰相,是不是言行一致呢?都说人若将死其言也善,在最后的时刻,让我们看看真实的黎塞留吧——

浅析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黎塞留对法国人民最后的贡献

1642年12月2日,同样身患重病的路易十三前来看望病入膏肓的黎塞留。这位瘦弱不堪的红衣主教仍然坚持工作,让幕僚们代笔,签署文件,下达命令。看着满面戚容的国王,黎塞留将早已确定的两个继承人人选推荐给国王,一位是外交官、红衣主教马萨林,另一位是勒泰利埃伯爵。

黎塞留还将自己300万利弗尔的私房钱留给国王,并表示这是自己留着应急的储备金,希望国王珍惜使用。黎塞留还将自己的总结《政治遗嘱》献给国王,希望国王以后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能够参考此书。最后,他又殷殷叮嘱:“法国人天生不适合做长久的战斗,陛下也是如此,因此希望陛下以后能尽量少发动战争,用外交的办法对付敌人,协调一打敌人不针对自己比击败一个敌人更伟大、更英明。”

一个架空了国王,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功将法国变成了大陆上的第一个专制君主国,并为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的大陆霸权打下坚定的基础的人,难道不是所有男人梦想中的成功者;这位玩弄他国于股掌之间的伟大外交家,主导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最终规划了欧洲大陆在未来近两百年的权力平衡,俨然如上帝。

黎塞留传奇一生成为创作题材

他自认自己没有敌人,病入膏肓时,神父问他: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他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 但是他怎么会没有敌人?他的手上,沾满贪婪无度的贵族的血,沾满被无止尽盘剥的人民的血。他虽然没有亲自奔赴战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舞动手里的战旗。他虽然没踏过尸山骨林,但是无数生命因他而消亡。因此,在“敌人”口中,他被冠以“法国王后的崇拜者”,钓名沽誉、奢华虚伪、荒淫无耻等等称号。

这么一个誉满天下却又谤满天下的人物,恰恰是一枚好的核,因为围绕着他,可以缠绕上阴谋、正义,忠诚、背叛,善良、狡黠,仇恨、宽恕,忠贞、荒淫,高尚、卑下……等等充满矛盾的五彩线,形成一个好的故事,而这个百年难遇的好的故事核,就像一枚钉在历史墙壁上的钉子,让后人在那上面,挂上去分量十足的“杰作”,比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同时也是对文艺复兴是其热本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其中本篇分析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