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爱德华大夫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5 18:56 作者:啸歌杂谭 围观:
《爱德华大夫》:为爱痴狂的女心理大夫

1945年上映的黑白片《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电影之一。在这部黑白悬疑片中希区柯克的御用女演员之一英格丽·褒曼再次担当女主,饰演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好莱坞著名男影星格里高利·派克饰演 “假冒”爱德华大夫的精神障碍患者约翰·贝兰特。

电影的片名是《爱德华大夫》,讲述的是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但电影真正想描述的却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抛却电影黑色的犯罪事实,《爱德华大夫》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初步普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电影。

电影中有很多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法、解析梦境、童年阴影造成的犯罪心理情结等等知识,整部电影中充斥着这些理论的分析、实验。好在这些知识和约翰·贝兰特是否真的杀害了爱德华大夫的悬念结合得还算紧密,电影才没有沦为一堂空洞的理论教学课。

作为研究精神分析法的专家——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大夫自然成为了电影里的真正主角。

《爱德华大夫》:为爱痴狂的女心理大夫

电影以彼特森大夫的视角讲述故事,但希区柯克却没有意愿去描绘一名真实的女心理学家形象。无论是希区柯克的内心还是电影中呈现的事实,彼特森大夫呈现给观众的形象都是披着精神分析专家的外衣,内核依然是一名为爱痴狂到毫无理性的女人。正如她的恩师艾利格森所言: “爱情中的女人,感情重于法律和事业”。

彼特森大夫对约翰·贝兰特的爱情和信任是建立在纯粹的感性基础之上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大夫,一名精通精神分析法的女学者,彼特森大夫很快就意识到新来的爱德华大夫是一位精神障碍者。她明知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却依然不顾一切地爱上他。

《爱德华大夫》:为爱痴狂的女心理大夫

看来彼特森大夫也是一个看脸的人。其实,她爱上英俊潇洒又年轻有为的“爱德华大夫”倒也并不稀奇,不过,当很多表面证据都指向约翰·贝兰特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凶手”时,她却不顾所有人反对,甚至是恩师艾利格森的告诫,依然执拗地相信约翰·贝兰特是无辜者的行为就让人开始怀疑她的职业素养了。

约翰·贝兰特不是凶手,因为他有犯罪心理情结——先有结论再去寻找证据,彼特森大夫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她的职业能力令人质疑。虽然事实佐证了彼特森的论断,但是她论证的过程显然是不科学的。彼特森大夫的行为反证了艾利格森对她的判断:她是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学学者,但是“陷入爱河的女人就是一个女病人”。

《爱德华大夫》:为爱痴狂的女心理大夫

如果艾利格森不是早已知晓约翰·贝兰特是一个有着犯罪心理情结的病人,事先将掺有安眠药的牛奶给他喝,电影中最惊心动魄的桥段给观众的就不是虚惊一场而是真实发生的血案了!

彼特森大夫偏执的爱情差点酿成大祸。

彼特森大夫的行为既不符合常识,也不匹配她优秀心理学大夫的身份。显然,电影中如此描绘彼特森大夫的“意乱情迷”,明显是歧视女性的行为!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无论何种职业、无论学历高低,正面的女性角色大都是为爱痴狂,为爱不顾一切地恋爱脑患者。

希区柯克虽然也是歧视女性的,但是他在电影里还是真实地反映了职业女性所遭受的压迫。

彼特森大夫能够爱上假爱德华大夫,除了和他有一副好皮囊有关,还因为他对女性没有攻击性、尊重女性、有着温文尔雅的绅士派头有关。作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彼特森大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并不友好。

在医院里,她受到一些男同事不时的性骚扰和充满歧视的指责,却只能忍气吞声;

在火车站遇到陌生的油腻男的公然调戏,作为有着社会地位的职业人士,她竟然不敢反抗。最后只能凭借美貌的优势,借助警察的帮助才得以脱身。

只能说彼特森大夫之前作为一名教授的助手,能够得到恩师如父亲般对待,对于她来说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这就难怪作为一名心理学女大夫在遇到一名心仪的男子,会如一般女子那样不顾一切地爱上他,明知他有精神障碍甚至有杀人的嫌疑也会奋不顾身地信任他帮助他。

唉,希区柯克能在电影中同情女性的遭遇,为什么现实中却犯同样的错误呢?!

(文/秦时啸歌于2021年12月14日15时41分完稿)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