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钢琴教师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15 14:49 作者:菩树 围观:
《钢琴家》浅析_战争中的人性

《钢琴家》,根据二战时期波兰犹太裔著名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的亲身经历改编,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

《钢琴家》浅析_战争中的人性

反战题材的大片,波兰斯基、布洛迪巅峰之作,少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叙事简单细腻、带入感强烈,剧情紧凑,真实而紧张到令人窒息,对人性的复杂性,去探究和捕捉,一闪而失的念头,一掠而过的犹豫与怜悯,

欣赏,伴随着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剧情反转,

人格的魅力被释放,人性的善良被放大,屠杀大恶背景下的小善被激活,有了生的希望,迸发出了活下去的勇气,

扭曲的友谊,让人陷入沉思,感悟残酷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有对音乐的尊重,更有对生命与灵魂的敬畏和洗礼。

《钢琴家》浅析_战争中的人性

影片中的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德,战前是音乐老师,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霍森菲尔德对席皮尔曼的同情首先源于音乐,一首肖邦的钢琴曲,席皮尔曼精湛的演奏技巧,加之个人对音乐的诠释,震撼了同是音乐老师的霍森菲尔德,顿生好感,继而放下了戒备,甚至有了敬仰之意,有了去拯救席皮尔曼的使命感,

霍森菲尔德原本反战,军人的职责令其心生厌恶又无可奈何,对屠戳早已反感,特别是纳粹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暴行,霍森菲尔德有着深刻的内疚和负罪感,

音乐成了最好的沟通方式,音乐唤醒了霍森菲尔德的良知与善良,潜意识里更明白德国一定会战败,也需要为战后的战犯审判留条退路,没有过多的挣扎与纠结,在负罪感与使命感的交织下,霍森菲尔德选择去帮助席皮尔曼成功的逃过一劫,本能化的驱使,人性的善使然,

二战后,霍森菲尔德病逝于西伯利亚战俘营,因曾拯救过近50名犹太人,09年应席皮尔曼之子安德烈兹·席皮尔曼的请求,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追封霍森菲尔德为国际义人。

《钢琴家》浅析_战争中的人性

《钢琴家》崭获了第55届戛纳金棕榈大奖,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实至名归的殊荣,堪称经典,

与其并肩的战争题材影片,可能只有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拯救大兵瑞恩》,同等精采的史诗级巨作。

《钢琴家》浅析_战争中的人性

对战争的批判,理应包含对人性的反思,对善恶的探究,

人性的复杂,源于其亦善亦恶的本质,在特定的场景下,善与恶有可能互为反转,而且,这并不是个例,扬善抑恶,应该去追求,并尽可能的去实现,

战争带来的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仇恨,包括对贪婪的摒弃,对灵魂的拷问,对平淡的向往,复杂的情感,有些沉重的话题,

《战争与和平》,远离战争,珍爱生命,珍惜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