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韩国电影剧情关于打官司的「分析」

2022-03-15 08:27 作者:电影榨汁 围观:

2011年9月22日电影《熔炉》在韩国上映。

37天后,2011年10月28日。

这部电影竟然促使韩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紧急开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的法律修正案,也就是以这部电影命名的若干新法律条文“熔炉法”(Dogani Law)。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熔炉》与另外几部极有影响力的韩国电影《素媛》、《杀人回忆》、《7号房的礼物》等类似,都是根据轰动韩国一时的社会案件为原型进行改编。

这些事件的余波甚至到现在还未平息,例如“素媛案”主犯2020年出狱,竟然还能领到贫困补助;韩国警方在2019年通过DNA比对找到《杀人回忆》中“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真凶,但令人唏嘘的是,此案已超过韩国法律的追诉期……

因为原型太令人震惊,所以只要一提起这几部电影,话题几乎全都集中在“熔炉法”、“素媛法”以及追诉期过短等电影背后的法理问题上,形成对原型事件>电影本身的讨论,无形中忽视了这几部电影自身的艺术魅力。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恰恰相反,《熔炉》等电影能让残酷的案件跨越国界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正说明影像强大的传播效力。

从视听语言角度来说,它们都拍得足以和原型事件相匹配,单拿电影文本来解析也是经典佳作。

以《熔炉》为例,很多看完本片在网上留言的观众,已经说出了它好看的秘密:

《熔炉》虽然不是恐怖片,但它却像恐怖片一样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恐惧感。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关于《熔炉》留言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因为导演借鉴了很多恐怖片的拍摄手法,用了拍鬼的手法来拍人。

那么《熔炉》的恐怖感到底从何而来?

首先,这部电影应该被分割成“两半”来看。“两半”的分界线在电影第50分钟左右,差不多正好是全片一半的位置。

这时的剧情是孔侑饰演的美术老师姜仁浩听了母亲的建议,去给校长送兰花,最后一次试图融入这座黑暗的聋哑学校,但他却遇到朴老师在校长室殴打男同学全民秀。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时姜仁浩再也抑制不住愤怒,决定与学校这些人面兽心的魔鬼决裂。

他用兰花砸倒朴老师解救了民秀,从此走上揭露他们罪行的艰难之旅。

分界线之前,是姜仁浩逐渐发现学校存在虐待黑暗的过程;分界线之后,姜仁浩联合人权中心徐幼真帮三个孩子打官司,主要是法庭内外交锋的庭审戏。

前后两半戏的内容不同,拍法也不同。

恐怖片拍摄手法和恐怖感都集中在前半部。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些恐怖片手法总结起来,主要有视点镜头、封闭式构图和很紧的取景空间,以及打光和色彩的综合运用。

01 视点镜头

所谓视点镜头,指的就是镜头代替谁的眼睛去看,基本分类可以分为三种:主观视点、客观视点和导演视点。

主观视点也叫第一人称视点或角色视点,即镜头中出现的内容是片中人物看到的;客观视点也称摄影机视点或第三人称视点,只是为了记录画面,叙述剧中的人或物在做什么,不带有任何人物关系和情感;导演视点既不是通过片中角色的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纯客观记录,是导演“眼睛”的代替,也是导演希望观众看到的。

在电影《熔炉》开始没多久,姜仁浩刚刚来到慈爱聋哑学校。

为了给主人公营造一种不明就里初来乍到隐藏的危险感,导演用了很多恐怖片中常见的“偷窥视点”。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偷窥视点既可以是主观视点,也可以是导演视点。

也就是说,这个视点既可以是片中角色进行偷看,也可以是在没有主体的情况下,导演运用这种视点造成一种有一双眼睛偷偷盯着主人公的效果,渲染主人公身在明处而危险在暗处。

在姜仁浩听见学校厕所传来奇怪声音时,也使用了很多导演视点。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时学校只剩下姜仁浩一个人,这些镜头明显不是角色看到的,但通过这些导演视点镜头,姜仁浩发现学校异样的过程如鬼魅随行,制造出恐怖氛围。

02 封闭式构图和压抑的空间

除了视点镜头,电影前半段姜仁浩与片中几个禽兽对话的桥段,构图和空间设计得都非常精妙。

姜仁浩初到学校后去拜见校长,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所学校存在的那些骇人听闻的勾当。

而导演却已经通过构图表现出校长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的权威,把主人公压制住。

姜仁浩和校长刚开始谈话时气氛还比较亲切,所以两人的位置几乎平等。

但注意看姜仁浩背后校长的画像,它和校长本人把主人公夹在中间,好像有另一个校长在盯着姜仁浩。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同时,这幅画像也为随后出现的令人惊讶的校长双胞胎做了铺垫。

校长的双胞胎弟弟行政室长进来后,姜仁浩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行政室长和校长一模一样,如果不是穿着不一样的衣服,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当姜仁浩和校长的对话结束要离开时,加入他们的行政室长和校长如同镜像一般把他夹在中间,同时背后还有那幅校长画像盯着他,姜仁浩的表情和肢体显得非常拘束。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个构图和空间预示了姜仁浩接下来想要扳倒校长的难度,因为整个学校都置于校长无所不在的权威下,每个人都被校长的权力拿捏得死死的。

即便是在姜仁浩发现学校存在虐待现象后,他向校长和行政室长汇报,这时构图和空间不仅没有放开,反而变本加厉地压缩了主人公的空间。

姜仁浩在报告女老师尹慈爱虐待学生时,镜头给了他的背影,正面而来的是校长双胞胎+画像三重压力,姜仁浩受到比没发现虐待前更大的挤压。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观众也会被动感受到一种窒息感,并感觉主人公此时境况并不好,他想揭露这个秘密阻力太大。

除了校长本人,朴老师,尹慈爱老师,还有当地警察都和校长是一伙的,所以姜仁浩和这些人演对手戏时,导演也用镜头安排了他们对主人公的压制。

例如朴老师在教师办公室殴打全民秀,这时行政室长来叫他,同样把目睹暴行的姜仁浩夹在中间。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姜仁浩到行政室长办公室送赞助费,正好遇到姜刑警。

导演给了一个钱袋子占去屏幕一大半的镜头,再结合姜刑警调侃自己工资低,暗示占据姜刑警角色大半的就是贪婪和受贿。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还有姜仁浩发现宿舍生活女老师尹慈爱虐待妍斗,他和尹慈爱对峙。此时姜仁浩是很明显的正义一方,尹慈爱并不占理。

但观众看到的镜头却是姜仁浩被封闭在镜头和尹慈爱盛气凌人的表情中。

尹慈爱穿着鲜艳的红衣服正对镜头,一副“你抓到我虐待又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势。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而正义的一方姜仁浩反而被限制得动弹不得,显得灰暗弱小。

就连姜仁浩回到家中,导演也用建筑的线条把他禁锢在画面的角落,表现出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受到压制。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些封闭式构图和压抑的空间,也是恐怖片、惊悚片或灾难片等营造主角身处危险,经常采用的手法。

03 打光和色彩

在解析《熔炉》的打光和色彩前,先抛出一个一直令人困惑的隐喻。

关于这个隐喻,目前全网也没看到一个详尽合理的解释。

就是校长室的水母代表了什么?

这些水母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而且一直伴随着校长的形象出现:

一开始姜仁浩去拜见校长,校长的背景就是水母;校长假装不知道学校里有虐待时,背景也是水母;还有校长对嗜吃的宥利施暴时,旁边也是水母;姜仁浩和徐幼真偷偷潜入校长室找证据,也给了水母镜头……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电影给了水母这么多镜头,说明这个意象绝对有含义,但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顺着这个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如果把这些水母换成金鱼行不行?换成其他的水生生物行不行?或者换成其他道具行不行?

答案肯定是不行,因为导演和美术指导选择了这种样子、这种颜色、这种形象的水母,让它与校长的暴行产生了视觉联想。

看过《熔炉》的观众都知道,这部电影最令人愤恨得想砸屏幕的名场面,就是校长在厕所性侵妍斗那场戏。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段戏是全片的最高潮,也集中体现了导演对多种镜头语言的运用。

通过对这段戏的分析,或许可以解答水母之谜。

一开始妍斗跑到厕所躲藏,厕所的光线本来是昏暗的,而且这个镜头构图倾斜,预示着环境的危险。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当校长也进入厕所后,他打开了厕所的灯。

开灯后厕所顿时亮如白昼,这时的打光不仅明亮,甚至有些过亮。

这里导演也安排了一些导演视点镜头,镜头中校长的身影模糊,而且只有局部,却带来像鬼一样极大的压迫感。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校长步步近逼,同时剪辑切换到受害者妍斗害怕的面部表情,而且还利用不断逼近的距离逐渐向妍斗施压。

这是吓坏了的妍斗的第一个镜头: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是吓坏了的妍斗的第二个镜头: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虽然这两个镜头中妍斗的表情动作都没变,但两次镜头切换后,镜头距离妍斗更近,留给妍斗的空间更小,传达出校长越来越近的强烈危机感。

紧接着,全片最恐怖,也最令人愤恨和心碎的三个镜头出现,一个是导演视点,交代校长出现在妍斗上方,她已经无处可藏;另外两个是主观视点,也就是两个角色互相看到了对方。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在这场高潮戏中,除了各种镜头的运用,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场戏的打光和色彩。

《熔炉》整部电影,尤其是前半段,整体的环境光一直都非常暗。这种很暗的影调的意义不难理解,就是在渲染慈爱聋哑学校和整个虚构的雾津市的黑暗。

但唯独校长性侵妍斗这场戏打光特别亮,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光的颜色和一直充当校长背景的水母的颜色一模一样。

再来回顾一下两处的颜色,这是总伴随校长出现的水母的颜色: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这是校长施暴时环境的颜色: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几乎和鱼缸里的颜色一样,甚至形成了一个类似明度推移的效果。

包括朴老师在家里的浴室性侵全民秀弟弟时,环境光和色彩也是这个水母色。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电影中的色彩会被观众被动接受,这种色彩上一致的美术设计,通过视觉被动给观众一个提醒,校长曾经做过如此暴行,他在校长室就是衣冠禽兽。

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但眼睛看到校长出现在和暴行画面色彩相同的鱼缸前,就会被动回忆起那段暴行。

另外,水母意象本身也有含义,它外表看上去柔软,如同慈爱学校打着“慈爱”的幌子,但众所周知水母有带刺带毒的触手,一旦被它抓住就会蜇伤甚至麻醉吞噬,就像校长等人把三个聋哑学生抓在魔爪之中。

而且水母本身形象也很诡异,让人看上去很不安。

校长施暴的厕所,朴老师性侵的浴室,都与校长室养水母的鱼缸色彩一致,三个聋哑学生就像被扔进水母鱼缸的饵食,无处躲藏也无处逃跑,甚至叫不出声,只能被水母无情吞噬。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做到像它的原型事件一样震撼人心,关键在于主创对电影艺术语言的把握,并选择以拍恐怖片的方式来还原一个社会案件。

这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竟借鉴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但电影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

也许揭露“熔炉案”的姜仁浩老师的原型每天真的像生活在恐怖片里,也许校长真的在明亮如昼的厕所里性侵了女学生……

电影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现实的真实处理成每个观众可感知的、能理解的艺术的真实。

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

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禽兽存在……

还有这样的黑暗与光明颠倒的角落……

还有无声呐喊的孩子……

还有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的抗争……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