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clone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15 00:04 作者:蝌蚪五线谱 围观:
影评 |《克隆人》:一场完美的劳资纠纷调解

如果有那么一家公司:

部门的项目总监私自挪用了价值七百万的公家设备干私活,还勒令手下的小弟来帮工,导致两人几乎连续17天不来上班,而领导短时间内对这种情况还无可奈何。

这样的公司如果不是某些垄断企业,或者该总监有非同一般的裙带关系,按常理来看这家公司是不是管理混乱、濒临倒闭了?

但在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科幻影片《克隆人》里,就真有一家这样“混乱”的公司。该公司非但没有倒闭,反倒掌握核心科技,市场潜力无穷,致力于开发大型客户并且成功率极高,几乎可以荣登“全球最佳雇主”的榜首了。

《克隆人》顾名思义,其主题是人体克隆技术,主演基努•里维斯以《黑客帝国》系列出道,在科幻界有相当的口碑,再加上国内引进该片的宣传攻势,照理说其质量应该值得期待。不过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该片虽然科幻内核坚实,但实际上角度另类,属于慢热型,不一定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预期。

一般来说,探讨人体克隆技术的影片都绕不过两个问题,一个是“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如施瓦辛格主演的《第六日》里出现的和“我”一模一样的个体,真假难辨,并且探讨这个问题的影片还常常在片尾来个大反转以增加悬念与冲击力。

另一个问题则是“自我意识是否能够传递”,意思是说如果从原子层面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我”,原来那个我的自我意识能否在新个体上出现?

这两个问题,《克隆人》都做了明确的回答,但并没有在深层次上进一步进行探讨和演绎,而是把剧情放在家庭伦理与职业道德冲突上,令人觉得不免有些浅尝辄止。

影评 |《克隆人》:一场完美的劳资纠纷调解

17天就能培育一具克隆体。图自豆瓣

基努•里维斯扮演的科学家威廉姆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总监,专注于研究人体克隆与人脑记忆的注入。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贤惠,三个孩子活泼可爱,但天有不测风云,威廉姆非常作死地坚持在雨夜驾车携全家出游,结果出了个大车祸,全家挂掉只有他幸存。

这里,基努•里维斯的演技不足以撑起这种生离死别的悲痛场合,导致出现一种情节设计用力过猛但是演员跟不上节奏的感觉。不过好在后面的情节果断抛弃了这种家属太多导致混乱的细节,专注于克隆技术的攻关过程,并以此展开各种丰富设定:个体克隆、人机结合、记忆的抽取、修改、注入,在视觉效果上令人目不暇接。

威廉姆在公司里最先研究的是人机结合的记忆迁移,但成果只包括记忆抽取,也就是用一根针插入泪腺,不知怎的就能复制出人脑的所有记忆并数字化存储。他们在将数字化记忆注入机器人的“大脑”里时总是失败,被注入的机器人不是发疯就是自毁,令领导压力很大。领导自身又不懂具体的业务知识,见手下虽然一直加班,但一直出不来东西,便开始疑神疑鬼,认为员工不够努力。偏偏威廉姆摊上大型车祸后一不报警二不报案,而是私下里决定挪用公司设备在家里重新克隆亲人们,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说的旷工事件。不得不说这家公司宽松的工作环境与弹性打卡制度很令人羡慕,不知道背后是不是有工会替劳动者们撑腰。

威廉姆在自家地下室复原亲人们的计划分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条是在培养皿中克隆亲人们的身体。这条路是公司现成的技术,在动物身上早就试验通过了,用在人体细胞上也没出现障碍,并且克隆体发育迅速,17天就能达到成人水准,像坐了时光机似的。另一条则是不成熟的、至今未成功过的大脑记忆重新注入。

不过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主角光环加持的威廉姆,他灵感频发,不仅大刀阔斧地解决了记忆重新注入克隆人体的排斥问题,令三名亲人几乎完美复活,还顺便解决了记忆注入机器人体内的排斥问题,于私于公似乎都有贡献。

然而公司的领导终于起了疑心,窥探得知真相后,领导勒令威廉姆交出机器人体记忆排斥的解决方案,威廉姆想携带家属逃跑,但家属被领导指使的打手抓走。危难之际,威廉姆想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解围方法——他把自己的记忆注入到机器人体内,令这位刀枪不入的机器人一下子变成了另一个热爱家庭的威廉姆,碾压性地打倒领导扭转了局面。最后,机器人颇具创造性地把领导打得半死,告诉他说你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克隆并复活你,领导无奈只得答应并且放心死去,给整场劳资纠纷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影评 |《克隆人》:一场完美的劳资纠纷调解

威廉姆准备传输记忆。图自豆瓣

上文针对克隆技术的两个问题,片中认为克隆出来的空白人体注入“我”的记忆后就是一个真正的我,并且自我意识也转移了。但如果被转移的目标对象是机器人,则自我意识并不转移,也不算真正的“我”。

这样设定似乎还是从根本上将人与机器人做了区分,从科幻的角度来讲探讨得不够彻底,不能引起观众深思。

不过,如果从劳资纠纷角度来看这场矛盾倒是解决得不错:劳方违反公司规定在先,挪用公司设备与资源,无故旷工,搁哪儿都是个开除的命。但法理不外乎人情,劳方家庭既已突生变故,此时开除无疑雪上加霜,资方当时的策略还是以了解、沟通为主。等到劳方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后,资方才提出要求说旷工挪用什么的都可以一笔勾销,但这成果的知识产权得归公司。这个要求其实也挺合理,毕竟劳方用的都是公司的设备。

但资方态度不好,又引起劳方反感,这才彻底互相得罪,引发了没必要的大争斗。最后劳方主动提出辞职并介绍一位同等学力的新员工顶上自己的位子,还把知识产权一并交出,资方临死前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劳方的条件,双方这才皆大欢喜握手言和。劳方自身作为资深技术人士应该也持有一部分公司的股票或期权什么的,辞职后也有资本和亲人们继续享天伦之乐,而经他介绍加入公司顶替自己的新员工——也就是那位拥有自己全部记忆的机器人——除了充电外不用吃不用喝几乎可以无限制加班,还没有机器人工会跳出来维护其“人权”,这样好的员工上哪儿找去?资方依赖这位核心员工积极开展业务,把人体克隆与记忆提取注入业务包装成返老还童的卖点,专门卖给特别有钱的富豪们。这种商业模式只要有一个成功案例,后续必然有钱人们趋之若鹜,滚滚财富随之而来。所以说,光拥有核心科技还不够,能完美调解劳资纠纷、令双方都满意的公司才是有前途的公司。

不过,可能有人要问,万一这样的公司尝到了雇佣机器人的甜头后决定不再招聘人类员工呢?其实,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节省成本天经地义,现在很多重复性强、可替代性强的人工岗位都多少面临这样的窘境。我们个人要应对这种窘境,只能从自身能力提高出发,努力成为公司或行业里不可或缺的领头羊才行。想象一下,威廉姆一开始如果不是项目总监而是一个只管听命令按按钮的小喽啰,别说旷工17天,哪怕只早退一个小时,恐怕也早被看他不顺眼的领导给开掉了。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作者:刘啸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影评 |《克隆人》:一场完美的劳资纠纷调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