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致命请柬电影剧情「介绍」

2022-03-14 14:10 作者:侃片张公子 围观:

毫无疑问,新年的第一个瓜,当然是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12月31日,《地球》上映当天,票房突破2.61亿,距离当年《美人鱼》的2.8亿首日票房,仅差一千多万,成为2018年最后一天的单日票房冠军。

但也就在上映的第二天,2019年1月1日,《地球》单日票房飘过1000万,这形成了年度最大的票房跌幅奇观。

口碑两极,让人惶恐不安。

即便在广大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网,《地球》从7.4分滑落到6.8,而在大众购票的猫眼平台,只有可怜的2.8分。

这是什么概念,远低于人人诟病的6.8分“神作”《逐梦演艺圈》。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许多看过《地球》的评论区里充斥着都是失望情绪,除了斥责电影看不懂,更多的是表达对 “一吻跨年”形式感欺骗的不满。

说烂片吧,好像也不是,说不烂吧,心里不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成功引起众多话题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哪出了问题?是不是一部烂片?

我来讲三个事:电影圈中“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 “一吻跨年”营销手段使得文艺片口碑败坏;制作方无辜吗?

说到国产电影营销“挂羊头卖狗肉”,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爱情公寓》,主演是袁弘、刘天佐,观众买票走进电影院。

冲着原班人马的公寓爱情,看到的是南派三叔脑洞盗墓题材,一部爱情公寓的好情怀续集被硬生生地打烂。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热门综艺大电影《奔跑吧!兄弟》,沿用了常用嘉宾,李晨、王宝强、郑凯,影片中宣传“夺宝大战”,在正片中,却只有寥寥几个镜头。

观众期待的《汽车总动员》,宣传的海报,都以为是皮克斯《赛车总动员》的重映版本,没想到是一堆低劣的零件小孩玩具。

除了上面电影类似情节的虚假,还有对于演员的虚假,《致命请柬》在宣传物料中光明正大地把黄渤的照片放出来,让黄渤的众多影迷心甘情愿买票。

《地球》这次,虽说如果购票合理,确实在0时0点能看到汤唯和黄觉天昏地暗的吻戏。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但影片的60分钟3D长镜头,打造的关于思念的诗意梦境,节奏缓慢,晦涩难懂的贵州话,碎片化的故事,虚实交错,和浪漫的命中注定之人一毛钱关系都扯不上。

观众抱怨“一吻跨年”的仪式感,是要看浪漫,温馨、感人肺腑。就好比是你第一次吃“鱼香肉丝”,拼命找鱼,店家却告诉你鱼香肉丝没有鱼。

幸运的是,初尝到鱼香肉丝的顾客,或许会爱上,但对文艺片来讲,这样“一吻跨年”的方式,极少会有人因此爱上文艺片。

这个锅应该由电影发行方来背。

起初《地球》的宣传语是:观看地球,人人有责,在金马奖囊获5项最佳提名后,抢发了一张“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海报。

最终定档的“一吻跨年”,成为营销主题中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12月7日,发行方开始给各大院线的活动声明:

“这是2018年的最后一部电影,影院可选择在12月31日21:50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就是0时0分跨年那一刻,观众可以和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的夜晚,一吻跨年!”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抖音成为这场下沉营销的主要媒体,有很多的用户上传票房的预定图片,摆成2019心形样式,它的相关话题累计阅读2亿,一时间居高不上,这些流量为首日票房贡献了90%。

全民狂潮,被供起来的《地球》,买票的观众很多都不清楚将要看到什么样的片子,或许他们压根不知道毕赣是何许人也。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一下子进了影院,结果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看的“那种电影“,尤其旁边还有一个准备一起享受“那种浪漫”的伴侣,恼羞成怒成了最有可能的一种情绪。

这么做是救文艺片还是害文艺片?

有人觉得,文艺片本来票房不好,需要市场化营销,这次的营销是成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好的文艺片。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恰恰相反。

这样大肆噱头的欺瞒方式只能反噬过来,让文艺片成为市场的黑洞。观众避而不谈。

因为这样一次冒险的行为,让新导演毕赣在院线排片电影进入黑名单,也给了许多文艺片导演一记重拳。

这种拔苗助长,恰恰是害了还不成熟的中国文艺片市场。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通过营销让本来对文艺片没兴趣的观众有了观影期待,在观看后,回馈到的只能是排山倒海的恶意评论,从《地球》延伸到导演,波及到整个文艺片。

而对于毕赣的那些真粉丝,文艺片的小众爱好者,满怀着期待去买票,根本不会挤破脑袋等着首日的公映,想看也只能得到一票难求的境遇。

还没来得急观看,网上潮水般的评论,也已经影响到他的心情,在看完后,还不敢羞于承认,这部片子的亮光在哪里?

这种两败俱伤的行为,短暂利己却害了人!

这部电影从最开始就可能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毕赣第一部处女作《路边野餐》是一部只有20万投入的小成本电影,获得很多溢美之词。

这次新作《地球》,制作费7000万,所以从一开始来说,毕赣就已经想好要来一场鱼死网破的大革命。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对于小众自嗨的文艺片,在大众狂欢的商业片中,一直处于两难的处境,但国内的电影市场没有文艺片的空间,近些年,一些文艺片也想借商业的形式传播出去。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用了一群大家熟悉的导演客串、《地球》启用实力派大明星:汤唯,黄觉,张艾嘉等人。

这样做将电影的成本推高,影片就注定了要按着商业化的模式去运转,以吻戏做噱头赚取利润。

文艺片的受众小,国内票房收入向来不是投入回收的主要战场,一些导演找到了自己的路径。有的是靠国外的发行网络,如贾樟柯;

有的是靠口碑营销和精准的切入点,如近年来纪录片《二十二》,《冈仁波齐》,没有去争夺商业电影的主力观众群,而是瞄准一二线城市的高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想骂这三个人

毕赣的《地球》想要的个人表达太多,又和市场妥协,去找了汤唯这样的当红女星来出演,在一开始,就把自己逼上了梁山。只能去和商业电影争夺观众。

而被商业电影喂大的观众,对于这样一部没法描述的电影,是超越了他本身的观影体验的。

道一句“看不懂”已经是客气的了,毕竟,你浪费了他一夜的精心准备,让他郁闷地跨了个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