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放放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4 08:33 作者:南方都市报 围观: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2月25日,北京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我心飞扬》电影上映。南都记者专访了电影导演王放放,听他讲述拍摄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

影片选取了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这段历史,根据中国首位冬奥冠军杨扬的真实事件改编。王放放说,“杨扬老师获得首金体现了中国冬奥的突破力度,是中国整个冬奥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王放放 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系、化学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文学统筹、电影《辛亥革命》执行制片人。执导电影《许海峰的枪》,获“第30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执导电影《黄克功件》,获第四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导演。

王放放一直有着很深的奥运情结,《我心飞扬》并不是他导演执导的第一部奥运电影。早在2008年,王放放导演就曾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担任副导演,该电影讲述了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刘长春的故事,之后导演执导了以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为原型的电影《许海峰的枪》。

“我们以前拍过两部中国奥林匹克这类的电影。现在拍摄的以杨扬为原型的《我心飞扬》,正好是我们的奥运三部曲,是顺其自然想到的。”王放放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提到,“我们团队其实非常荣幸,用一部电影去表达电影人对于冬奥的情怀,对冬奥的献礼。”

《我心飞扬》这部电影讲述了1980年中国代表团开始参加冬奥会,屡次与金牌失之交臂,为实现零的突破,秦杉组建以杨帆为代表的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两人向金牌发起冲击,师徒关系也面临着激烈的碰撞和重重考验。

当问及拍摄电影时遇到的困难时,王放放说,当时拍电影最大的困难就是疫情。王放放导演回忆起那段拍摄时光时说,“没有放弃电影的质量要求,我们天天开网络会议,最终这部电影奇迹般的68天拍完。”

与国内大多数导演不同,王放放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作为理工科的导演,他在拍摄过程更讲究计划性。机器何时上冰、何时下冰,冰上先拍哪批人、再拍哪批人,都需要提前计划好。因此王放放导演在拍摄前就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从而保证了拍摄效率的最大化。

面对这些困难,王放放依然十分乐观,他指出,对他而言拍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他说,“拍电影后有很多困难,你需要磨炼、改变自己,去迎接各种挑战。人生的修行就是不停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而是体会一段过程。”

如果说冬奥会看到的是运动员的高光时刻,那么这部电影则完整的展现了运动员曾遇到的低谷时光。而正是这些幕后的低谷,却更能让人看到运动员身上拼搏、永不服输、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

王放放说,“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中国冰雪健儿的运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年轻人身上,让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奥运会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最后,王放放也对这部电影中寄予了自己的期望,“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燃情励志的电影。希望观众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曾经那种燃烧自我的快乐。”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王放放在影片拍摄现场。

谈师徒关系

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

南都:当时为什么想要创作一部以冬奥会为主题的电影呢?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王放放:我们以前拍过两部中国奥林匹克这类的电影。一个叫《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个叫《许海峰的枪》。《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的是刘长春,他是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许海峰的枪》是我指导的第一部电影,是讲1984年许海峰老师在洛杉矶奥运会拿下第一个夏季奥运会金牌。现在拍摄的以杨扬为原型的《我心飞扬》,正好是我们的奥运三部曲,是顺其自然想到的。所以当咱们获得冬奥主办权之后,我们就很自然就想到了这个事儿。我们就跟当时北京冬奥会联系,最后就跟冬奥组委会一起,确定了这个题材。我们一定要把冬奥首金的故事搬上荧幕。

南都:您曾经参与拍摄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枪》以及《我心飞扬》这奥运三部曲,您觉得《我心飞扬》这部电影与其他两部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

王放放:它基本都表现了中国几代体育人对体育、奥林匹克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的不懈追求,另外这也是一种开拓精神。刘长春、许海峰老师都带有一种拼搏、奋斗、开拓的精神,包括这次以杨扬为原型的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杨帆也是经过八年的奋斗,最后才拿下金牌。

不同的地方有这么几点,首先不同时代下的故事不一样。前两部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自己自发的训练,都比较偏向于个人。但《我心飞扬》的故事不太一样。首先整个夺冠故事艰辛的过程不一样,杨扬老师从1995年进国家队到2002年夺冠,经过了八年的时间得到金牌。另外《我心飞扬》这一故事,主要围绕着师徒关系展开,更多表达了中国体育独特的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也表现了几代体育人文化的传承。

南都:为什么说这一师徒关系是独特的?

王放放:我拍了这么多的奥运电影,也采访过大量的奥运冠军。我的感受是中国体育和西方体育不太一样。因为中国体育有国家队,中国教练、运动员关系非常紧密。不像西方,可以雇一个教练。我们是教练选择运动员,所以他们之间不仅是教练和运动员的职务关系,很多时候都有特别深的情感。

电影中也拍摄了这一幕,杨扬老师十几岁时父亲去世。所以到了国家队,她真的把辛庆山教练当成父亲一样。教练不只是教练,更多是这些年轻人的人生导师。所以电影放映完后,包括杨扬老师在内的很多体育人士,看完之后都非常感动,非常能身临其境,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我心飞扬》电影海报。

谈杨扬

优雅和热血交织的奥运冠军

南都: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会选取中国冬奥首金这段历史呢?

王放放:首先这个故事是根据杨扬老师的真实事件改编。杨扬老师真实中最擅长的是长距离,但是没想到她在最不擅长的短距离中获得了金牌。我们决定故事以她1995年进国家队到2002年夺冠这八年的经历。我从17年开始从事这个项目到21年拍摄,用了四年时间打磨这个剧本。大量的灵感都来自于采访杨扬老师本人,以及她周边的人。

这部电影是为冬奥献礼。在整个冬奥历史中,杨扬老师获得首金体现了中国冬奥的突破力度,是中国整个冬奥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中国体育得到巨大开创,包括王濛、周洋、武大靖都得到金牌,短道速滑成为中国体育项目的龙头,获得了大量的金牌。讲述杨扬老师的故事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冬奥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电影中也综合了很多体育人的故事,当然大量的情节基本都是来自杨扬老师。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很多领导都提到一个概念,这是最典型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特点是中国人的故事,是中国人用中国人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你看这里面的人物关系,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都不是西方的。这就是中国故事。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2002年2月16日,夺得冠军的中国选手杨扬在美国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资料图

南都: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您也邀请了杨扬老师做顾问。您觉得生活中杨扬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放放:生活中,杨扬老师很逗。平时采访时,她是位特别优雅的女性,说话文绉绉的,特别会讲话,特别优雅。但有次她带我去短道速滑现场看比赛,到比赛现场看到中国运动员落后,又要奋起直追时,她会突然在现场站起来喊加油,那一瞬间你能感觉到她奥运冠军的身份。你会发现体育事业那些东西,流淌在她的骨子里、血液中。

她平时很文静、很优雅,但到了赛场之后,马上就恢复起当年那种拼劲。而且杨扬老师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韧劲。而且你会觉得,她永远那么乐观向上,永远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去想。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王放放与中国首位冬奥冠军杨扬观看短道速滑比赛。

谈还原细节

演员增重15斤

南都:电影是如何刻画人物关系的?

王放放:影片中,杨帆(女主角)失败之后,有队友之间相互劝说、鼓励等。当然,电影中更多的是教练与杨帆的交流。在最后一场比赛前,杨帆这一角色的腿受伤了,教练在最后一刻心软了,劝她放弃,但她最后选择了坚持。这个故事除了表面的夺冠之外,它其实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在故事中,教练和杨帆这两个角色,有很大的年龄差,一开始彼此之间的理念也完全不同。但在一起奋斗中,两人最后达到相互理解。其实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去表达,希望人与人沟通的愿望。毕竟当下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和老年人、成年人之间有大量的代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沟通、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这部电影也想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或者人最闪光的地方,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我们讲爱,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本身就是理解一个人。

南都: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部电影还表达了哪些人文主题?

王放放:其实电影有很多主题。主题之一是中国故事。其次,它也表达了中国运动员、体育队员立志奋斗、挑战自我的精神,就跟当下冬奥会所传递的一样,年轻人应该燃烧自己,绽放自己的青春去拼搏。优秀的电影不会只有一个主题,我们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体育故事,内在讲的是每个拼搏励志的人的心声。

南都:这部电影中有哪些细节还原?为了还原都做了哪些努力?

王放放:我们还原了好几场比赛,包括1995年国家队淘汰赛,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1998年长野冬奥会,以及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我们选择了一个赛场,用大量的特效方式去还原。除此之外,包括服装道具都要去还原。

还有一方面是运动员本身气质的还原。演员们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滑冰训练,同时年轻的女演员每个人都增重了15斤以上,来让自己更像一个真正的运动员。

但还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评价一个电影的好坏,还有更高的艺术层次。在还原中,我们要表达自己,更好的表达电影主题。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王放放在拍片现场。

谈创作幕后

疫情下68天拍完电影

南都:能不能讲这部电影创作幕后的故事?拍摄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王放放:这部电影拍得确实非常不容易。疫情拍电影真的很难,电影剧本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完成的,写完之后,我拿着剧本和摄影师去上海找徐峥老师,希望他能做监制。我们当时带着防护面具去的,徐老师为我们的热情激情所感动,就决定要做监制。我们当时特别高兴,当天回到北京,整个虹桥机场没有一个人,就我俩人。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也挺自豪的。

其次,因为在黑龙江拍电影,正好赶上黑龙江疫情也很严重。所以按照防疫政策,所有人都隔离,整个剧组都在自己的房间里。但那时我们没有放弃电影的质量要求,我们天天开网络会议,天天去沟通,虽然准备并不充分,但我们一边拍一边准备,最后我们奇迹般的68天把电影拍完。

第二难是剧本特别冒险。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儿,我们要回避杨老师真实的情感生活,这其实是写作中最难的。

第三难就是滑冰比赛的拍摄。滑冰的时候,如果拍的条数多,冰面有很多划痕就要重新浇冰半小时,冰干了再拍。另外滑冰冰场上,有的机器是在冰场往外拍的,也有是从外往里拍的,机器一旦上冰之后会产生很多的划痕,就要重新浇冰。所以必须要有非常清楚的计划。每种拍法都不一样去组合,所以要求高度的计划性和计算性来完成。

谈冬奥会闭幕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南都:这部电影在冬奥闭幕后推出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王放放:在冬奥会期间,我们看的奥运冠军们的身姿,包括表现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奥运赛场上都被大家所认知了。我们通过杨扬老师的故事用电影的方式,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冠军幕后的故事。冬奥会是一个开始,我们在赛场上看到结果。我们需要去知道他背后的原因,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中国冰雪健儿的运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年轻人身上,从运动员身上学到拼劲,让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现场比赛看到的是高光时刻,电影中可以看到运动员的低谷时刻、困难时刻。所以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在这个时候推出的意义。

奥运会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南都:这部电影展现了奥运健儿什么样的精神?

王放放:在电影里,中国运动员夺冠有为国争光、集体精神一面,也有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这个电影表现了人在困难面前的执着。

电影在表达运动员成长时,不仅表达外在成长、成绩提高,而更多的是心灵内在的成长,一个人怎样成为英雄。其次,就是拼搏精神,永不服输,勇于挑战自己,还有团队的友谊。一个人真正的力量是什么?那是对于生命的热爱。

南都:后奥运时代奥运精神如何去传承?

王放放:从1932年中国第一人参加奥运会,到现在2022年,已经90年过去了。在这90年里,我们中国经历了第一人参加冬奥会,获得第一枚夏季金牌、第一枚冬季金牌,夏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冬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五个重要的奥运历史时刻。

在后奥运时代上,我觉得奥林匹克要真正走到每个家庭,唤起更多的普通人对于体育的热爱。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有更多的家庭、个人愿意去从事体育事业。我觉得未来,金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强身健体可能更重要。在广阔天空下去锻炼身体,锻炼自己意志品质,我觉得这应该是后奥运时代的主要方向。

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