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红色邮路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4 08:26 作者:北青社区报房山版 围观: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房山作为革命老区,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

先进事迹与杰出人物,

很多杰出人物的事迹

还被拍成了一部部经典的

红色电影,

成为一代代房山人

引以为傲的荧幕回忆,

下面就带大家来看

两部以房山人为原型的电影

★电影一:以周口店王砚香

为人物原型的《红色背篓》 ★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这部影片

曾感动了无数国人,

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

是房山区周口店

供销社分销点负责人

王砚香

《红色背篓》

电影《红色背篓》

于1965年年拍摄上演,

影片讲述了华北某山区

县供销社的先进工作者

——共产党员王福山

响应党的号召,

支援山区建设,

回到自己的家乡红山店

当营业员的故事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山上的人很少到山下买东西,县供销社的营业员王福山看到农民杨田下山替社员们购物时,他觉得应该方便群众把货送上山销售。

这样的想法遭到会计、经理的反对。但王福山毫不气馁,他主动请缨,身背篓子,装满三四十公斤重的物资攀山越岭,送货上山,使许多群众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

电影中的插曲

更是唱出了当时上山送货

跋涉于险山峻岭之间的不易与坚持

背篓上高山(《红色背篓》故事插曲)

走过了一道川呐绕过了一道弯,我背着货筐上呀嘛上高山呐,为了给乡亲们送方便呐,不怕那肩负重担,行呀嘛行路难嘛咿呀嗨呀哈嗨,哎嗨。

别看这小小的背筐,不能把多少货来装,它可是一座幸福的桥梁啊咿呀嗨,它沟通了城市和山庄啊,和呀嘛和山庄。

翻过了一道岭啊走过了一个村,村村都有咱亲人呐,送去了一篓篓新产品呐,背回来乡亲们,好呀嘛好收成嘛咿呀嗨呀哈嗨,哎嗨。

别看这小小的背筐,不能把多少货来装,它可是一座幸福的桥梁啊咿呀嗨,它沟通了城市和山庄啊,和呀嘛和山庄。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王福山上山送货

从不考虑利润,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需要什么,

他就送什么!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无论刮风下雨

都坚持送货上门,

在崎岖的山区小路上,

王福山用他的坚持和真诚

感动了当地百姓,

开创并奠定了“红色背篓精神”,

而影片中“福山哥”的原型

正是60年前,

房山区黄山店“背篓商店”的

发起人——王砚香,

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当年20多岁的小伙儿

如今都已是耄耋老者。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如今,多年过去了,

为人民服务的背篓精神深深刻在了黄山店人的骨子里,曾经的山区崎岖小路已经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背篓商店”早已不复存在,但“坚定跟党走、坚决听党话、坚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却在房山代代相传。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电影二:以原房山县河北镇任成水

为人物原型的《红色邮路》 ★

第二部影片也曾

陪伴了一代人走过青春岁月,

影片主人公的原型

是原房山县

河北镇邮电支局的乡邮员

——任成水

《红色邮路》

电影《红色邮路》

于1965年拍摄上演,

讲述了北京市劳模

——任成水的感人事迹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任成水

是解放后房山第一代投递员,

1951年至1953年,

他分管房山、周口店、蒲洼等

西部山区40多个村庄的邮件工作,

往返6天需翻越80个山头,

1953年7月起,

又担起由房山、丁家洼、坨里

至南窖、英水的邮件工作,

4天往返一趟,

1956年,

他调到河北镇邮电支局工作,

一干就是17年,

每天步行百余里山路,

一年达4万余里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不管风吹日晒雨淋,

他都能及时

把信件投递到用户手中,

以优质的服务态度

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被誉为“铁脚板”。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1961年,

《人民邮电报》报道了

他不为名利埋头苦干的先进事迹,

并配发

《做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战士》的社论;

1965年7月1日,

《北京日报》发表题为

《山区铁脚板——任成水》的文章,

同时发表

《随时随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社论;

当年5月,

他的事迹被改编成

电影《红色邮路》,

在全国范围内公演。

火遍全国!这两位房山人的事迹被分别拍成了电影!内附影片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