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七日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4 05:59 作者:admin 围观:

1622042366.jpg

今明两晚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穿越到了“31世纪”——白色“沙丘”上安置着大提琴盒子,黑色“金字塔”旁映射出斑斓影像,酒杯碰撞声犹如光的明媚色彩……人类的情感和欲望,生命的寂寥和永恒,宇宙的无垠和尽头,当艺术创想交织在这片舞台,上海,见证了郝维亚作曲科幻歌剧《七日》世界首演。

“艺术关乎精神世界的终极自由,《七日》今天的首演来之不易,要特别感谢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三家联合委约机构的信任与理解,尤其感谢上海交响乐团余隆总监、周平团长在项目陷入困局时给予的强力支持!”《七日》策划人韦兰芬说。这部科幻主题室内歌剧思考人类自身的灵性,人与机器、人与未来的关系,在歌剧主题和舞美设计等领域都有大胆创新。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近20位上海交响乐手,携手男中音周正中、女中音董芳、女高音李晶晶共同上演。

1077213711.jpg

因为防疫要求,该剧作曲郝维亚无法来到上海的首演现场。这几天的排演过程,上海交响乐团用在线视频软件全程“直播”给郝维亚看。心怀感动,郝维亚给上海的指挥和演员们写了致谢小卡片。“《七日》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未来。在剧中我们探讨了人的局限和困局。但是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就像我们对待今天的生活,饱含热泪,却依然嘴角上翘。《七日》的价值在于坚持不懈地创新。诚然,创造创新都很难,但是我们努力过,大家在一起快乐的工作过。我们相信未来会给予《七日》准确客观的评价。”

思考科技和人类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常常于琐事纷扰的时候沉于回忆或瞩望未来,往日己不可追,而未来就一定是诗和远方吗?智能化生存正在颠覆过往,未来人类将处于怎样的境地,是否会更加遗世独立,在孤独中向往烟火、呼唤情感、渴望交融呢?”编剧王爰飞在创作手记中说,经过和主创团队多次研讨争论后,有了现在的歌剧《七日》,也展现了艺术创作者们对未来的一种态度。

1019868332.jpg

作品讲述了人类和智能人之间的三角恋故事,背景设定在千年之后,打破了时间的和空间的边界。男主角是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的画家司徒睿。他的两个爱慕者——生命科学中心监事郦尧和前女友、生命科学家楚荞,分别是人类和科技制成的“复合人”。司徒睿死后,郦尧在他的身体中植入芯片令其复活,并使司徒睿也成为了“复合人”。

255491640.jpg

《七日》导演杨竞泽说,这部歌剧借剧中主人公之口,思考人类区别于机器人的本质。“眼泪为什么是苦涩的?无数的大数据都告诉我们,眼泪的成分是由某些物质构成的。可苦涩的味道究竟意味着什么?”像这样的议题,在歌剧中有所思辨和探讨,也希望能引起观众的一些思考。

1552042211.jpg

“这是部探讨未来的歌剧,因此没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可以借鉴,更多的是我们的想象。”《七日》作曲郝维亚说,从主题到人物关系,从主角身份到演员人设设定,从音乐结构到舞台呈现等等,都是该剧创作者基于自身的日常储备,抱着对于未来的向往或者担忧,还有对歌剧艺术规律的尊重等等,“大家一起琢磨出来的”。

614337331.jpg

在《七日》的音乐上,郝维亚征引了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织体和旋律,不仅是对伟大作曲家的致敬,也试图在作品中营造独特的氛围。指挥张洁敏认为,该剧音乐对音色有不同的追求,其中一些唱段还有念白,对表演者来说充满考验。

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量身定制舞美

走进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就好像进入了《七日》的奇幻世界。而影像艺术的加入,更让这片空间传递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正如作品的名字《七日》,根据歌剧每一章节音乐风格的不同,上交音乐厅内,每一日的影像风格和舞台呈现都有所差别。“比如,第一日是光的主题。舞台上没有演员的演唱,我们如何通过抽象的音乐和舞美,传递光的特征?”不仅仅是《七日》的导演,也担任该剧舞美、影像、服装设计的杨竞泽说,他希望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光的语汇——美好、温暖、庞大、恢弘、深邃且富有变化,不只是是外在的光,还要展现人物内心的光辉。

1437269951.jpg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七日》的舞美设计是为上交音乐厅量身定制的。“这个厅本身就设计得非常完美,每一个空间、每一块屏都有讲究,你很难去打破它原有的空间理念,因此要在这里找到最合适的艺术表达,是充满挑战性的。”杨竞泽说,上交音乐厅的构造和一般意义上的歌剧厅完全不同,四周是完全开放式的,需要为歌剧演员搭建侧幕条;为了保证声音的完美传递,《七日》舞美道具的材质也经过了有针对性的选择。除了上交音乐厅本身就有的投影装置以外,《七日》还增加了一个长16米、高六米的LED背投装置,在增加视觉表现力、冲击力的同时,更突出影像为观众营造的氛围感和代入感。

创作的过程是一次纯粹的艺术之旅

歌剧《七日》的策划始于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的生活,也让这部作品的主创开始静静思考。比如,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时间的尽头,人类应该如何去发挥和施展力量;比如,科技的发展固然对人类有所帮助,但同时也会给人的内心带来恐惧……这些艺术家们曾真实思考过、感同身受过的主题,都成为《七日》的创作源泉。

1434040652.jpg

主创怎么看科技和艺术、和人们生活的关系?郝维亚认为,高科技入侵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到电脑,从吃饭到穿衣,甚至人与人的交流,乃至两性关系……我会担心人类被物化”。而在张洁敏看来,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上帝给人类的独特禀赋”。同时,张洁敏表示很留恋以前人与人通过写信互相交流、邻居之间彼此打照面寒暄的生活方式。

2099666731.jpg

“我们戏称《七日》是一部‘艺术家歌剧’,是艺术家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以艺术探索为出发点,以艺术完成为唯一目的的中国歌剧。今天,这个‘新生儿’破土而出,不论未来它将如何生长或又将经历怎样的风雨,回望这样一次纯粹的艺术之旅,我想我们全体都无愧于心。”策划人韦兰芬说。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