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后天电影剧情详细「分析」

2022-03-14 03:47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时下的灾难电影除了带给观众以感官的享受之外,更多地承担了观众情感宣泄的窗口,在极端的灾难与生死的抉择中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或许比灾难本身更为深刻。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电影《后天》真实地构建了由于地球温室效应所导致的灾难问题,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地球在短短几天内陷入冰河时代。气候学家杰克最先发现这一全球性的灾难征兆,善意的提醒却并未得到当局的有效重视,从而导致的一系列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灾难电影中所表现的灾难大都具有超强的破坏性,导演们往往会安排灾难作为影片的“主角”,主要人物历经重重磨难去对抗灾难,或征服灾难抑或被灾难征服。故其第一要义就是表现灾难,表现灾难的真实性,表现真实的悲剧性。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后天》中也不例外,这样的“真实”灾难呈现不仅表现在大范围的社会层面,同样还呈现在以杰克一家为主的个体灾难中。

由表及里地灾难呈现不仅在影片开始便营造出一种肃穆而萧条的氛围,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电影所营造的环境的距离,让灾难仿佛真真切切的就在我们眼前上演,激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被飓风卷走的“Hollywood”标志,冰雪吞噬的自由女神像,东京街头从天而降的巨型冰雹等场景都使人陷入深深的恐惧。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一方面这类场景往往带有一些特殊的象征含义,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灾难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人类的文明,另一方面灾难在上述场景及地区的破坏性呈现更能够激起观众内心对于灾难的复杂心态,在满足了视听期待的同时也能够更为深刻地对灾难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影响采取有效认知。

《后天》中所设置的灾难背景与现实生活的无限接近性使得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恐惧。高强度高密度的灾难场景呈现让人们无暇思考灾难的合理性,紧张恐惧的情绪随着剧情无限扩张。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而基于灾难电影“真实”的呈现,同样的叙事手法还呈现在影片《2012》中,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以及融入“玛雅末日”与“诺亚方舟”传说的仿真背景,使得电影在上映后一度流传着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传说,这种通过数字技术建构和影片创作者主观筛选出的“真实”,往往会比真实世界中的灾难还要震撼与真实。

在电影“真实”场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之外,往往也导致了观众情感的焦虑与自我认知的障碍。《后天》中,萨姆由一个害怕乘坐飞机的小男生成长为带领同伴渡过灾难的英雄,对身份定位的转化使得对身份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也有所改变。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而父亲杰克,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却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显得尤为吃力,尤其是与儿子萨姆较为紧张的父子关系,却也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得到有效缓解,而杰克对于儿子萨姆童年陪伴的缺失也在劫后余生的惆怅中得到宽慰。

从身份认知的缺失到自我定位的再审视,由生死的磨炼而催化的心智成长或许比任何苍白的训诫都更为有效,这也许是灾难带给人类唯一的益处。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后天》中导演将人类的避难场所设置为一座图书馆,而这个承载着人类每一次的文明与进步,记录着每一次伟大的时刻,同时藏有人类第一本印刷版“圣经”的圣地,却也在人类面临生死抉择之际被勇敢地抛弃。

图书馆中幸存的人们积聚在一起,一页一页缓慢而沉重地烧毁着人类昔日的繁华。人类所引以为傲的文明在自然灾难面前的不堪一击。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但当众人在选择要不要烧掉象征西方信仰的“圣经”时,创作者有意地保留了这一寄托西方文明情感的圣物,这也算是在灾难面前人类最后的情感依托与作为一颗文明的种子而继续存在。

《后天》中所有未知的剧情与场景在不经意中满足观众对未知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而灾难电影对于观影者探索欲望的满足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视觉与跌宕起伏的剧情上的满足感,更多的是电影所展现的丰富的人性与各种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的未知灾难。

《后天》| 灾难叙事与审美选择

但其实不论是《后天》还是其他灾难电影,其最终目的是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与增强忧患意识,珍惜当下的生活,面对灾难不是逃避与焦虑而是面对与解决。

也使我们不断反思生存境遇、思考灾难、死亡与生命的话题,也正是这种对灾难与生命的思索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行和对生命的体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