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锯惊魂2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14 03:11 作者:电影榨汁 围观:

因为“误杀”最早的原作者也拍了一部续作《较量2》,很多人误传成《误杀瞒天记2》。

为了避免混淆,在解读中国版《误杀2》前,还是先梳理一下“误杀”这个IP的家谱。

中国观众最早广泛看到的“误杀”故事,是有众多印度明星出演的2015年电影《误杀瞒天记》。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但《误杀瞒天记》也是翻拍,它翻拍了印度喀拉拉邦(相当于中国某省)导演吉图·乔瑟夫的原创故事《较量》。

《较量》不仅被翻拍成有世界影响力的《误杀瞒天记》,还在2014年-2017年被印度其他地方翻拍成了坎那达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以及邻国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版。

中国版《误杀》上映前,印度本国和斯里兰卡一共就已经翻拍过5次了。

随后2019年底,中国版《误杀》上映,创造了疫情前最后一次国内院线口碑和票房神话。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时隔8年,《较量》原作者吉图·乔瑟夫自己编的续集《较量2》于2021年初上映,受疫情影响主要在亚马逊视频网络播出。

吉图的《较量2》沿用了曾经《较量1》的原班人马,剧情延续上部。

上部中父亲把一切“误杀”痕迹都处理好,把证据链逻辑也都编排好,完美欺骗了所有人。

续集中警察局长反客为主,不甘心自己被愚弄,死咬住主角全家,双方的较量集中于男主全家如何在警察局长布下的一个新陷阱中不露出破绽。

而中国版的《误杀2》虽然也沿用了“误杀”这个名称,但并没有向《较量2》一样再顺着前面的剧情继续发展,而是开启了一个平行的全新故事。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一图理清“误杀”各版本的关系

不过,《误杀2》的故事虽然变了,主题没有变,依然是个人对抗腐败体制、善良小人物对抗伪善权贵、普通人对抗不公平待遇的抗争之路,艰难取胜的同时揭露黑暗真相。

从《误杀》到《误杀2》,其中的变与不变就是打造一系列悬疑犯罪类型片的关键。

从不变的方面来看,主角是善良而平凡的小人物,和观众本身就有很强的亲近感。

接下来这个小人物突然遇到超过其能力范围的重大变故,让观众陷入感同身受的共情。

最终这个变故还与社会强权发生了冲突,公平正义遭到严重扭曲、倾斜和践踏。

所以主人公不得不以超常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上演蚍蜉撼动大树的爽文情节。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如果中国版“误杀”继续拍系列,这是一个可以反复使用并不断扩展的创作思路。

从变的方面来看,《误杀2》的故事事件变了,变成强权豪夺本应该公平分配的医疗资源,被逼上绝路的小人物劫持医院。

就像电影中被劫持的人质所说,如果只是钱的问题,林日朗应该去抢银行,而不是劫医院。

强权劫持了林日朗的心脏,林日朗则反过来劫持医院对抗,市长和林日朗的儿子都需要移植心脏,他们也都说了同一句话:“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想让他活命”,形成互文。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虽然电影背景构建在一个虚构的城市新曼,但关于器官移植这件事,却是全世界医疗体系中一个复杂的难题。

如果对电影中林日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拼上性命为儿子争取那颗心脏有疑问,可以稍微了解一些关于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的知识。

如果,这里说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唯一合法途径的人体器官来源是医院死者的捐赠,那么等待配型的病人进入系统排队。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开销巨大,并且还有可能等不到所需的器官就坚持不住。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为什么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这么难。

器官捐献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等某个病人完全死亡后再开始。

而是医院认为某个病人不再具备抢救意义时,会和家属商量是否愿意捐出器官。

这个决定过程对捐献者家属来说非常艰难,因为相当于他们要在亲人物理意义还活着的时候下决心。

同样对等待手术的受捐着来说也非常难熬,首先配型成功就已经很不容易,还要看捐献者家属的最终决心。

有时捐献者家属会出尔反尔,或反复无常,等待移植的病人已经躺到手术室,都不算保险,还要听天由命。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所以,每一颗已经摘取下来的器官,都十分十分珍贵,真的可以用分秒必争来形容。

这就是为什么林日朗可以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市的警察和市长,因为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实在太煎熬和残酷,当这一线希望被劫夺,他终于点燃了电影开篇那把火,必须要为儿子争取活下去的机会,哪怕是牺牲自己。

在《误杀1》中是女儿误杀了禽兽官二代,停留在权势者对李维杰“小家”的侵害,以及他个人对抗的层面。

而《误杀2》则是林日朗设局让警察“误杀”了自己,换取解救儿子的机会,并利用直播手段时时揭露权势者对普通人的践踏,围观群众始终都与林日朗的计划同步,最终群众得知市长是罪魁祸首而被激怒,大喊“市长下台”!

这个结局既与《误杀1》的结局相呼应,又从一个家庭的“小家”层面扩展到全市普通民众的“大家”层面,格局提升了一个档次。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在医院人质中,那位独自一人的老头了解到林日朗劫持医院的原因后,说出那句总结性的金句: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

这句话与《误杀1》的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如出一辙。

这句话让人想起2021年一则社会新闻,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曝出一张统计表,上面的分类露骨地写着“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11类。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虽然这件事最终以不痛不痒地“相关责任人追责问责”和“班主任受到处分”平息下去,但这个表格上的分类如同电影一样令人细思极恐。

学校为什么要统计学生的家庭?为什么要把“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单独列出来?这样统计之后会不会有更进一步的什么操作?

电影《误杀2》探讨的问题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茨威格说过一句名言:“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话本是想劝诫人们不要挥霍放纵,要努力争取,没有什么东西是白白得到的。

但在争取的过程中,普通人和权贵获取资源的价码与社会中的权重并不均等。

需要有更多的张正义和李安琪,去不断揭露并帮助恢复公平,才不至于把普通人都逼成林日朗。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除了以上的不变与变化,电影中还有一些值得细品的细节:

1. 误杀与误杀

第一个细节就是这部电影的片名沿用了“误杀”,片中并不只有一场“误杀”,而是有很多个层面。

影片最大的矛盾就是市长劫走了本属于林日朗儿子的心脏,然后林日朗劫持医院最终追溯到市长,并引诱警察“误杀”了自己。

实际上市长也是想救自己的儿子,但没想到他靠权力劫夺的心脏无形中也“误杀”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小虫。

另外,片中达马医生并不只是与林日朗有医患矛盾,本来卷毛也想刺杀他,因为他拒绝救治卷毛的妻子。

但就在卷毛的行动之前,林日朗先下手,而且比他单独刺杀达马的动静还大,正好帮达马先躲过一劫,一个“误杀”事件又掩盖了另一场刺杀事件。

还有林日朗“误杀”特警,以及狙击手第一次“误杀”林日朗失败等等,“误杀”这个核心贯穿全片。

2. 特警与老鼠

电影中警察局长当堪不顾张正义反对,派了一名特警从通风管道钻进去。

当全副武装的特警准备开枪射杀林日朗时,一只小老鼠爬到他面前和他对视。

渺小的老鼠和装备齐全的特警相对的镜头,除了有片中林日朗讽刺警察是老鼠的意思,还是小人物对抗强权的一个比喻。

另外和老鼠几乎同时出现的遥控摄像车,被李安琪的助手伪装成《电锯惊魂》里那个骑车玩偶的样子,把特警吓到失控跌下通风管。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3. 李安琪的浓妆与素颜

在《误杀2》中给了第三方记者李安琪更多戏份,这也是《误杀2》相比《误杀1》的一个较大变化,增加了旁观者对较量双方的观察与参与。

李安琪这个角色在片中有前后明显的人物弧光。

林日朗去找她帮忙,还有她刚进入被劫持的医院时,穿着和妆容都比较精致,象征着一种对真相的粉饰。

她把林日朗在电视台摔倒说成非礼自己博眼球,进入医院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抢头条。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而到了电影最后揭露真相时下起大雨,这时李安琪掌握整个器官买卖的真相,她也和此前只关心头条新闻不关心普通人死活的心理不同。

大雨冲刷掉她浓厚的妆容,衣着也更简单普通,去掉些粉饰的人物也转变成勇于揭露真相的媒体力量。

而且和《误杀1》一样,最终真相也都是在一场大雨中被揭露出来。

4. 普通的父亲与有特权的父亲

《误杀2》中除了主角林日朗是个父亲,片中还出现了很多不同父亲的形象。

市长龙丹是个一手遮天的有特权父亲,被善良的林日朗放掉的人质夫妻也即将做父母。

还有警察张正义和自己的女儿关系紧张,人质卷毛因妻子没有得到救治而对达马医生怀恨在心,最后还有小虫住同一病房的小女孩小珊的父亲,因为没能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而伤心欲绝。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这些父亲从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地位和为人父的不同阶段,衬托父爱的伟大和主人公的行为。

值得每一位父母去看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5. “砰砰砰”与“砰砰砰”

之前《误杀2》发布的预告概念海报上有“砰砰砰”三个字。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因为林日朗的职业是编剧,他常和儿子假装表演枪战戏,这是父子间的一种交流和默契。

但没想到最终父子游戏中的枪战,会演变成真正的劫持与枪击。

同时“砰砰砰”的声音不仅代表枪声,还代表心脏跳动的声音。

拟声词“砰砰砰”成了父子二人的宿命和纽带,一个有心脏病,一个有真的枪声。

6. 市长与二层密室

电影临近结尾时有非常讽刺的一幕,林日朗发现应该移植给儿子的心脏其实就在他劫持的医院二层。

电影依靠听觉,也就是电话铃声把主角调度到二层,让林日朗以及所有围观群众发现医院二层有一间秘密手术室。

此前院长宋民在介绍这家新开的医院时,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内容,体现这家医院为普通百姓服务,但暗地里却为特权阶层单独准备了手术室。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无论一层的劫持事件有多热闹,丝毫不影响二层的手术。而且从手术人员来看,主刀医生是个欧美人。虽然不能说欧美人的医术就一定比达马医生高,但在普通人的印象里欧美医生确实会感觉上更厉害一些。

市长的儿子在医院二层接受手术,这就是权贵阶层享受到的特权,而像林日朗这样的普通人之前根本摸不到这个“二层”的大门。

7. 萤火虫与片名

电影中反复出现了萤火虫这个核心意象,就像《误杀1》中的羊和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的对应。

林日朗的名字叫“日朗”,儿子的名字又叫“小虫”,电影的英文片名又叫Fireflies in the Sun,意思是“日光下的萤火虫”。

一个是被宰割而反抗的羔羊,一个是能在日光下发出光亮的虫子,两部电影都以一个核心意象隐喻着主题。

萤火虫在有光亮的地方就难以发现,因为他们的光太小、太微弱。但在黑暗的地方,即便是如此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周围的一切。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黑暗的地方指的就是揭露真相前的新曼,林日朗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救了儿子,也把这个城市的腐败照亮。

最后出现的萤火虫是林日朗的化身,也代表了更多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因为他以自己光亮同样也唤起了看直播的围观群众的光亮,并给了儿子小虫和整个城市带来希望。

8. 大雨和慢镜头

在《误杀1》结尾,揭秘李维杰最终诡计的桥段导演特意安排了一场大雨戏,以及慢镜头的镜头语言。

《误杀2》真相最终揭露,张正义发现林日朗的枪是假枪,明白他并不是真的想靠危害他人达到目的,而是想自己求死并把心脏移植给儿子,这时也下起了大雨。

雨作为一种特殊的场面调度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而慢镜头的其中一个作用是强调镜头中正在发生的事。这两种视觉语言结合起来,既可以让观众有时间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有一种悲壮的氛围。

9. Plan A与Plan B与Plan C

林日朗最开始的计划是Plan A,通过他对警方施压找到被劫走的心脏,自己也能活下来。

但就在这个对峙过程中,他发现妻子无意中听到院长和达马医生讨论的卫生局长上面还有高层。

而且市长秘书长萨丁的出现,以及卫生局长攀差突然死亡,引起了林日朗的怀疑。

首先之前妻子并没有听到攀差这个名字,这时攀差自杀是此地无银。而市长秘书长出面也让林日朗猜到高层到底是谁,直到最后两位父亲在医院二层见面,林日朗的猜测得到证实。

林日朗本来的Plan B其实并没有想搞这么大动静,他只是在医院验了血,如果小虫无法得到其他心脏,他的配型又能成功的话,他就会牺牲自己。

没想到的是,在劫持医院的过程中还揪出了一个水更深、更黑暗、更巨大的内幕,所以使林日朗的Plan B也产生了更大的戏剧性。相当于林日朗把牺牲自己的效果放大,发动媒体、群众和警方探寻真相,让像他一样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电影最后的彩蛋中是Plan C,这段内容是林日朗幻想的美好现实,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10. 达马医生与医患关系

影片中宋洋饰演的年轻医生达马,是那种青年才俊、业务能力高超,但涉世未深的角色。

从院长宋民和他吵架的台词可知,达马与病人产生纠纷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就有过并被宋民保下来。

达马医生并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尽到医生职责的小人物,但医术只是技术层面,当他每天面对像林日朗、卷毛这样的病患家属,以及上级院长、卫生局长,甚至市长等等复杂的关系时,就暴露出自己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的经验不足。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作为一个医生,他只能按医院的规章办事,不具备抢救意义的卷毛妻子他没救,家庭不富裕的林日朗也必须凑够手术费,达马对这些事情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这些都还是小事,对他最大的考验来自于体系的黑暗和腐败,而他作为一个青年骨干医生,也要在医德、医术和社会关系中做出痛苦的抉择。

11. 张正义与女儿的关系

电影中与林日朗父亲角色产生对照的是任达华饰演的张正义,他也是一位父亲。

他来处理林日朗劫持案之前还和女儿有矛盾,他不喜欢女儿和外国人结婚,也不喜欢女儿只给孩子起外文名字。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但到了电影结尾,经历过林日朗事件后,张正义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不是从一个警察角度而是从一个父亲角度去理解女儿的选择。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日朗做的这件事影响力很大,不仅救了自己的孩子,还新曼一个真相,还促使张正义父女关系和解。

12. 新曼市与新语言

《误杀2》为了把观众带入一个新的世界观,编剧把故事置于一个虚构架空的城市——新曼。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剧组构建故事世界所打造的其中一个细节,为了让新曼看起来像“泰国”而又不是“泰国”,片中出现的文字其实不是泰语,而是剧组根据缅甸地区的语言加上欧美文字自创的一种语言,还专门为这种自创语言编了一本字典。

其实在《误杀1》中就采用了这种新语言,《误杀2》做了一个升级。

印象里上一个编出新语言的电影还是《阿凡达》。卡梅隆为了营造纳美人的世界,特意请语言学家创造了“纳美语”。

由此可见《误杀2》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对这样不明显的地方都一丝不苟。

13. 林日朗案件的虚与实

电影中给林日朗设定的职业是编剧,这个人物塑造很有意思。《误杀1》中的主角李维杰是个影迷,他利用电影中学到的诡计欺骗了经验丰富的警察局长,而《误杀2》中林日朗的职业也与电影有关,是个编剧,他从片场拿了假枪和血袋设计了诡计。

两次用电影中的手法和道具欺骗了警察,从这个角度来看《误杀1》和《误杀2》的都和“电影”本身有很深层的关联,都很影迷向,也可以说是一个“误杀的平行宇宙”。

《误杀2》细节与隐喻全解析

而且张正义的警察局长徒弟当堪来平息劫持案时,他说他派人搜查了林日朗的家,发现他写了一部剧本和现在他正在执行的劫持案非常像。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影迷会会心一笑,猜测可能结局会告诉大家,整个故事其实没有发生,而是一次编剧的头脑风暴会,前面演的都是编剧们的想象。

在当堪提到剧本时,对案件产生了亦虚亦实的恍惚感。

当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中表现的不公和抗争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