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地狱之美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4 01:38 作者:新京报 围观: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绘本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之恶的实验室|一周新书风向标

《地狱星》

作者:[日]伊藤润二

译者:郑晓蕾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1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光是伊藤润二在日本漫画界独树一帜的画风就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地狱星》讲述的依旧是一个关于突然异变导致社会失序类型的故事,因为一位诺奖科学家发现了新行星并且以女儿丽美奈的名字命名,结果,当人们发现这个行星开始吞噬地球的时候,他和女儿成为了人类恐慌中的仇恨对象。他们瞬间从公众明星变成了万人唾弃,要当街献祭的灾难之源。疯狂的人类开始了一场“猎捕女巫”的运动,要将丽美奈绑在十字架上烧死,以此来逃脱行星吞噬地球的诅咒。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试图帮助丽美奈,但在帮助丽美奈的人群中也呈现了复杂的人性,有人是真心爱着丽美奈想帮助她,有的因爱生恨,也有人只是单纯觊觎她的身体。总之这个故事用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之恶的实验室,充满悬念和剧情的起伏,很吸引人。

但这类作品通常有一个问题,即无法完美地收尾。《地狱星》也不例外,最后的结局和开场的经验相比也逊色了一些。或许,这些以科幻想象为核心叙事的故事总是无法完美结尾的原因,正在于作者们也无法为人性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爱,理解,宽容,善良,团结……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人类光辉的品质,但是在灾难叙事面前,它们能起到什么作用,或者在现实中,它们发生的概率会有多少——对此,相信大多数作者内心也未必是乐观的。

心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之恶的实验室|一周新书风向标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张含笑

版本: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婷

这本书让我们得以站在咨询师的旁边细致体察心理咨询工作的前前后后。作者是一名从影视行业转型心理医学的咨询师,她在书中详细记述了自己所接待的四个来访者的故事。这四个人都面临着生命中的困境,有认为身边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还有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癌症的大学教师;也有困在原生家庭、酗酒问题中苦苦挣扎的年轻女孩。而在来访者之外,心理咨询师,也就是作者洛莉也面临着亲密关系的危机,最终也选择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伴随着这些在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发生的对谈、反思、相互的支持与陪伴,我们也在这一段段的咨询关系中映照了读者自身的困境。阅读的过程也仿佛经历了一次次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其他心理咨询类书籍不同的是,本书的主体是细致入微的回溯与描述,以及深入而独到的案例评论,但在对于案例的分析中,我们不太看到大段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充满了临场感的记录,但其中也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思辨。如果说你想了解心理咨询中的复杂微妙之处,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聚焦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方案背后复杂立体的生命道路。

文学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之恶的实验室|一周新书风向标

《让我独自一人:爱的剖析》

作者:[法]玛塞勒·索瓦若/袁筱一(导读)

译者:唐洋洋

版本: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肖舒妍

这本写于1930年——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小书曾多次再版,2018年“青马文化”的版本在豆瓣由1006人打出了7.6,在今年7月“一頁”的版本(以下简称“一頁版”)之后,“好读”又旋即出版了另一版本。这三个版本并非简单再版,译者不同,就连书名和副标题都不尽相同。

为什么这本书会被一再出版,一再翻译?平心而论,这本书不过是一位罹患肺结核的女子,在病榻上写给抛弃她另觅新欢的爱人的4封书信,寥寥数十页,私密而个人,很难说有多高的文学性,更遑论多大的公共性。大部分读者草草翻完,都会觉得“看了个寂寞”。而打下一星差评的读者,最常用的评论就是“我要是失恋了,也能写得出来”。

一頁版的特别之处,是加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袁筱一的导读,还原了作者玛塞勒·索瓦若的生平、写作背景与这本书的出版历程。而这篇导读恰恰回答了上述问题。书信中反复出现的对自尊的强调、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由的向往,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许司空见惯,却领先于那个时代,为当时因爱情而肝肠寸断、因失恋而怀疑自我的女性点亮了一盏明灯。

更何况,书中的剖析和论断也并非全然过时。其中一些带着刻薄语气的对抛弃自己的“渣男”的描述,读来仍能让我会心一笑,忍不住想送给当下的某些男性,不同之处只在于,他们的迷惑行为和自我认知比起上个世纪的男性更为糟糕而已。

至于“我要是失恋了,也能写得出来”这一观点,我认为关键在于“写不写”,而不是“能不能”。这种私密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感受,而是不吐不快的自我疗愈。索瓦若写下这些信件后,并没有寄出,也没有出版,不久后便因病去世。此后,这份手稿才在她的朋友圈中流传,小范围出版,最后反复再版。但我想,她的目的早就达到了。

社科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之恶的实验室|一周新书风向标

《法西斯谎言简史》

作者:[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译者:张见微

版本:一頁folio |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年1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永博

作为20世纪最大的人类之恶,法西斯主义是人文社科领域几十年长盛不衰的热议话题。这本小书的独特视角在于,作者采用了历史学的分析框架,考察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与真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法西斯主义如何策略性地将谎言整合为非理性的“真理”。在材料的运用上,作者不仅如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借鉴了阿伦特、弗洛伊德、阿多诺等欧陆思想家对极权主义的反思,而且大量吸收了南美作家博尔赫斯的思想资源。在西语世界影响深远的博尔赫斯为这本书的论证增添了不少新鲜且有价值的讨论。

在检索法西斯主义的谎言制造史之外,把这段过往的历史与当下由美国为首的国家所盛行的民粹主义相联系,则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在作者看来,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继承了法西斯主义危险的遗产,并与当代各类的政治审议程序相结合,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把谎言包装成真相作为自己的政治武器。其实,另外一些学者也早有把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主义联系的尝试,本书则为这种论述提供了更翔实的历史学视角。这种看法是否公允,显然还有待尘埃落定之后的回溯视角,但对于身处“后真相时代”的人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适时的警示之语。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 | 王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