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珍品2019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14 01:02 作者:光影渐隐 围观:

如果不是玛丽恶狠狠地将丈夫推开,并一再重复那句“我不爱你”;如果不是故事的结尾玛丽出了一本一时间让全巴黎“洛阳纸贵”的《全世界》,或许这部电影就“成功”地将真实表达隐匿在情色肉欲的画面和情节之下。

诺米·梅兰特在2019年的两部作品——《燃烧的女子肖像》和《珍品》都是同一种画风和类似的题材。甚至连深度的精神内核,都可以同日而语。不同的是,在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上,后者更大胆。但显然《燃烧》的导演瑟琳·席安玛显然在驾驭画面和节奏上手法更娴熟,毕竟是戛纳、凯撒和欧洲电影节的常客了。相比之下,《珍品》就逊色许多。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个细节,如果再加上《珍品》结束时的那句话:

“改编自皮埃尔·洛伊斯和玛丽·德·雷尼尔斯的照片和信件。”

整部电影的真正内涵就呼之欲出——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情爱肉欲电影,而是一首将法国的资本、文化和艺术等变迁的节点和过程,隐藏在这段N角关系中的恢弘史诗。

1895:恩格斯重新定义“巴黎公社”的年份

巴黎公社是一个建于1837年3月28日的无产阶级政权,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进程而言,巴黎公社的成立又意味着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

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件事的评价,却一直在发生变化。比如恩格斯就恰巧在1895年写出如下评价: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认和提倡:在一段时间内,无产阶级必然要面临并接受和资产阶级共生共存的状态。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那么结合《珍品》这个电影来说,男主皮埃尔是以“近乎完美的风格来表达异教情欲”而闻名的著名法国诗人和作家。据说他和伟大而又饱受争议的奥斯卡·王尔德是关系亲密的好友,同时还获得过法国骑士勋章。这样一个有才华、有人脉的有为青年,却选择了一种放在今天来看也异于常人且很难被群众所理解的生活方式。

而女主玛丽也是小说家,其出身也是书香世家。但电影表现这个家庭的方式,却重点着墨在两次收下厚厚一沓钱后将女儿嫁出去的桥段。且玛丽嫁的是公认的好,人人艳羡的那种。但她还是选择了一条“一切以自己开心为主”的路走下去,不去想怀了别人的孩子是否能顺利继承丈夫的万贯家产,也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原生、现在的家族带去怎样的影响。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如果从阶级角度去勾勒这段交错复杂的关系以及处于关系网中的人物内心,这无疑契合了恩格斯的衍生结论:一种“矛盾共生”的状态。

1895: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公映的年份

1895年3月22日,卢米埃尔兄弟将《工厂大门》在巴黎进行公开展示。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将一辆火车开进巴黎萧达车站时的情景以动态展示出来,将本已固定为静态的胶片变成了“转动的魔法”。

虽然在电影史上,“电影第一人”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众说纷纭,但《火车进站》首创胶片、荧幕和观众之间的联系这件事,却是无可争议的。因为正是这部电影,开创了“付费观影”的模式。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而《珍品》中的皮埃尔就是一个极度疯狂的“相机爱好者”。他热衷于将所有符合自己审美、自觉可以定格时光的瞬间都拍进相机、洗成照片。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发现“不同的自己”的同时,也逐渐地完善和修改自己对“美”的定义。

如果将照片和电影结合起来,就可以看成:这段故事正好处在两种艺术形式和载体“接力”的时间点。同时这也是一个无形的暗示:在相机还是受法国贵族狂热追捧的时候,电影已经问世。这是一个一直活在前端、却也一直“不肯”面对现实的群体。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当他们还兀自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时,外面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时代改革。整部电影对“电影”这件事只字未提,但电影所处的年份背景却促使“电影诞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事件。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珍品》,一股哀伤和悲凉的气氛便会蔓延其中。几个家庭、几段关系就可以构成几个人的全部生活和全世界。这或许不是专属于法国贵族们的悲哀。

1895:法国文学的巅峰+转型期

毫不夸张地说,“19世纪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史永远绕不开的一条璀璨星河。除了大咖云集,这个时期以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的文学体裁也对后世的一众作家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

那么《珍品》所处的1895年正好处于这一时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帕尔纳斯流派倡导下的现代派文学时期。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浪漫主义”和“含沙射影”,第二阶段更注重个人感受和写实风格。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阶段也是明着反对第一阶段的某些风格化写作。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而《珍品》中无论是无时无刻都会拿起相机的皮埃尔还是个感至上、不拘泥于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的玛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深刻诠释了第二阶段的口号:

“为艺术而艺术”。

皮埃尔离开巴黎的那段时间,玛丽同另外一个人出轨。从台词和人物动作就可以看出,归来后发现真相的皮埃尔并非生气于“第四者”的出现,而是玛丽居然拿起他的相机、“剽窃”他的创意、拍了无数张天分洋溢、构图绝美的照片。

反过来,玛丽对皮埃尔所有的执念也都随着自己那本《全世界》出版而烟消云散。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这样对比来看,他们之间的爱情成分有多少、激情作了多少祟不得而知。但在二者心目中,“艺术大过爱”“个人感受至上”都是不容争议的。

虽然电影中对皮埃尔出书的事只字未提,但玛丽化作男名出书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和自己心爱之人合二为一的表现。或者说,是向一种矛盾共生状态迈进所采取的行动。

写在最后:男女界限的混淆、性别意识的觉醒,也是《珍品》的大看点之一

电影《珍品》在画面构图和人物位置关系上的设计比较精妙,但不知是不是因为肉体拍摄过于绚丽,所以掩盖了其主题表达。又或者,干脆就是第一次转型导演的卢热内的技巧有待提高。

但不管怎样,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细节:玛丽将准备硬上弓的丈夫推开,并咬牙切齿地重复“我不爱你”。这一组画面的主体一直是女性,甚至在一段台词中,男性角色在画面中都是处于隐匿的状态。

事实上,它就是在为玛丽后来的所作所为做一个铺垫——女性意识觉醒。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整部电影看下来,玛丽的丈夫和她是0肉体交集,第二次“亲密接触”也是“隔墙有耳”的另类交集。但扬言要“死了心”的丈夫,在那之后还是义无反顾地陪妻子“演”下去,甚至还为博妻子一笑去约情敌出来见面。

正因为丈夫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这场“肉体游戏”中,所以这部电影并非在表现法国贵族的迷乱和放肆的情欲。

相反,丈夫这个角色用超乎常人想象的克制和做法,为整个故事增光添彩很多——这是一个有关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阶级的故事,同时还是凸显男女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故事。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最后想说,法国人经常在英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中被嘲弄,但其实他们自己也经常“自嘲”。只是绝大多数都是像《珍品》这样“轻描淡写”。

但历史总归是主观的,尤其是经由法国人自己说出来的法国历史。

电影也是极具个人色彩的,尤其是法国人自己拍法国的故事。

就像《珍品》中无处不在的水仙花,虽放肆自恋着,但又无人能否认它的美丽。

《珍品》:裹挟在情色外衣下的法国变迁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