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嘉年华电影剧情剖析「介绍」

2022-03-13 19:44 作者:劳月夜聊 围观: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嘉年华》是2017年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虽然票房只有2000多万,但却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提名,并在安塔利亚金橘国际电影节、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和澳门国际影展上获奖,被多个媒体评为过去这一年的十佳影片之一。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冲着这么大的名头,似乎不去看一下就对不起影评人的称呼。看完以后,想说两句话。一句是佩服导演面对现实、针砭时弊的勇气。另一句是感慨中国电影人背负着道德批判的沉重负担。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嘉年华》来源于前几年多地出现过的带未成年学生“开房”事件,讲述的是性侵未成年人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曾经多次形成过网络舆论热点。中国的电影大银幕上还从未接触过这么敏感的题材。所以,在电影界流行穿越、奇幻、惊悚、打斗、谍战而忽略、躲避现实的大背景下,文晏能花几年时间来创作、拍摄这么一部深入现实的电影,无疑是值得称赞的。更可贵的是,文晏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而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复杂原因,比如孩子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比如性教育缺失下的无知、懵懂,比如功利之下的妥协和出卖。所以,并不是《嘉年华》有多优秀,而是这种直击现实、直击内心的勇气和深度赢得了掌声。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看完《嘉年华》,我忽然想起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拍摄的《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前者讲述一位女学生在闺蜜帮助下进行非法堕胎手术引发一系列可怕后果的故事,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后者讲述在毕业会考前夜因为一场意外袭击事件引发的家庭矛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把这两部电影拿来和《嘉年华》做个比较,引发出我想说的另一句话:中国导演背负了过于沉重的道德批判负担。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四月三周两天》海报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毕业会考》海报

看过《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的朋友会对克里斯蒂安·蒙吉有如手术刀一般的客观冷静的视角所惊呆。他一层一层地解开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一系列道德困境,将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真实一面,看到了人生需要坚守的道德和不得不做的妥协。两部影片都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和煽情的道德批判,却让人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四月三周两天》结尾,堕胎者和闺蜜若无其事的晚餐,《毕业会考》结尾,女儿告知父亲考试的真相,平静却令人震撼。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反过来看《嘉年华》,不能不说还有不少简单化和概念化之处。比如医院里的新闻发布会,比如圣母般的律师,比如善恶正邪分明的道德观和人物塑造理念。我们每天都在这个社会行走,看到每一个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问题,无一例外都是由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不是二元道德判断所能解释清楚的。正如克里斯蒂安·蒙吉所说:“腐败只是一种社会现象,造成腐败的原因是人们的妥协。妥协意味着你其实分得清好坏,只是选择了坏的一面。这是你自己判断从而做决定的一刻。所以说,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地方的观众看了之后,都能产生共鸣。”性侵未成年人问题同样也应该这样看,仅有批判是不够的,那些生存于人性、道德、伦理深处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中国文艺作品从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从来就承担着道德批判的沉重责任。这种责任必定影响作品的客观、真实。从这点上说,《嘉年华》还是很不够的。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两天前,和朋友聊天讨论电影,我说起影评人的职业病是吹毛求疵,仿佛不找出一点毛病来就显示不出影评人的水平。今天的这篇文字同样也是如此,无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请文晏和《嘉年华》的粉丝们谅解。

从比较的角度看《嘉年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