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牧马人电影剧情讲了啥「解析」

2022-03-13 09:11 作者:荔枝Litchi 围观: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这部1982年的老电影搭配现在流行的音乐,在抖音上火了一把,老许就是许灵均。电影主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内蒙古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华侨企业家许景由见面。

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丢下妻儿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想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自己的事业。在交谈中,许灵均他不羡慕父亲的舒适生活,也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许灵均回顾自己几十年里,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逃荒来的李秀芝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

原著小说以《灵与肉》为题,追求精神层面和肉体上的感官的结合。精神层面被称为“灵”,肉体层面被称为“肉”。

本文将从“灵”与“肉”两个角度分析电影《牧马人》,尝试透过文革时许灵均的经历,这层表面的“肉”来深挖电影《牧马人》的精神内核——也就是它的“灵”。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一、文革时被扣上的右派帽子,就是启动“肉体”转变的开始键

1957年,由于父亲去美国导致许灵均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17岁的许灵均,来到西北牧场劳动。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1.生活环境的转变

影片不断穿插着许灵均在北京读书时候,在明亮的课堂听语文老师讲课和自己留校任教的教书场景。镜头一转又回到牧场,躺在马棚里的许灵均,眼里含着泪,恍惚间看到挂在杆子上的绳子,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电影增加了董大爷帮许灵均钉挡风的门帘、董大娘给许灵均送来两大碗面,以及许灵均和李秀芝结婚时乡亲们送来锅、米、钱和粮票等情节,刻画出许灵均的生活困难。环境的对比闪现,突出了右派身份带给许灵均生活上巨大的改变。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许灵均在适应西北生活后说:“生活,毕竟是美好的,大自然和劳动,给了我许多课堂里得不到的东西。就在这质朴而又平实的劳动中,我的心上激起了一种美好的感情,我好想融化在这群质朴的人中。过去的一切渐渐地变成了一场模糊的梦……”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2.人们对许灵均称呼的转变

1977年,在许灵均37岁的时候,政府取消了他戴了20年的右派的帽子,并且安排他到学校教书。郭谝子对着孩子说:“以后可不敢叫他许老右了,政府给他平反了,是错判了的老右,现在得叫人家许老师,我们都叫他许老师。”

影片中也有专门的情节来描述许灵均和李秀芝对于右派身份的描写。当许灵均说自己是右派时,李秀芝说:“姓郭的大叔和我说了,他们说你不是坏人。”许灵均感动得只是哭。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3.许灵均个人情感的细节转变

从北京临行去西北劳动改造的前一夜,许灵均和好友聊天,别人顶多劳动三五年就可以回到城市,而自己不同,许灵均说自己犯的是出身问题,是他自己“投错了胎”。

当西北也开始文革的时候,劳作回来的许灵均看到批斗场面还是会害怕的发抖,家门外被贴上“勒令”的大字报,许灵均在场部外听郭谝子他们商量林场的工作时,脸上害怕,担心,纠结的表情让观众印象尤为深刻。许灵均收到平反通知后,坐在政府办公室,难以置信的捶桌子的动作,扬抑结合,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二、被迫右派但思想正派的“灵魂”内核

1.“家国相连,人民同心”的价值观

影片中对人生观的刻画是通过许灵均和许父的对话进行展开的。许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时刻准备逃脱牢笼,去外面追求自己的人生。在母亲病重的时候,许父抛弃他们母子,母亲也在父亲走后第四天就病逝,留下许灵均一个人。

父亲从美国回到北京想要寻找自己三十年未见面的儿子,希望许灵均和自己一起过崭新的生活。但他没想到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个人的思想已经是天差地别。

许灵均的父亲许景由看到灵均随手拿起的《人民日报》,感慨道:“我发现大陆的知识界很关心所谓的国家大事。”灵均回答道:“这是因为在中国,国和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国的命运也是家的命运。”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许父说:“在外国讲个人荣誉,讲竞争”。许灵均说:“爸爸,你有你的荣誉感,我大概是在集体生活中习惯了,就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荣誉感。”

还有许灵均在拒绝父亲的时候对祖国的表白“:现在我们国家走到正路上了,我愿意和人民一起来爬这个坡”。这些对话的展开无不在向观众表达许灵均的人生观是与国家相连,与人民在一起。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2“花自己的钱叫志气”的金钱观

影片中,许灵均的父亲是一个亿万富翁。李秀芝问丈夫许灵均,一亿元有多少?许灵均回答:可以买一万辆汽车。他们的儿子小青青闹着说要爷爷的小汽车的时候,

李秀芝说“青青,那是爷爷的钱,钱只有咱们自己挣来的才有意义,才心里安逸。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

文化自信是什么,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新时代的独创,它早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心里,它种在老许和灵芝的心里。父亲请许灵均吃一顿平常的午饭就要80块,这在许灵均的眼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他拿出全部的家当才40块钱。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这种金钱概念的对比把哲思上升到了阶层的高度,在富人眼里金钱如粪土,可以随意挥霍。而对于半辈子都在牧场的许灵均来说,一顿饭钱可能就是自己要打拼几个月才能有的收入。这种对比一方面是展现出平凡可贵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把两个阶层之间的沟壑从客观角度展现出来。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3“平淡的爱情却可贵而伟大”的婚姻观

秀芝认准的是许灵均这个人。她说:“在我眼里,他就是许灵均。他就是当上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

她明知道他是右派但依然没有退缩。在拨乱反正,家庭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她仍强调“在我眼中,他还是我的那个许灵均”。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粗糙的画质,略显平淡的情节,带着浓浓时代气息的表演,却似乎有着比大片更强的吸引力,在物质婚姻泛滥的今天,这种简单,没有任何杂质混淆的爱情让人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向往。

这样的故事如果挪到当下,一定会惹来无数吐槽:先结婚,后恋爱,真的可能吗?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徒四壁哪有真爱?既然父亲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出国过更好的生活?或许正因为它发生在八十年代,一切质朴和真诚才显得足够真切妥帖。

他们的感情没有掺杂任何的金钱杂质,这种爱并不是毫无由来的,却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演变成了伟大的爱情和亲情。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4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国情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表现为家,第二个层面表现为国。一个人是一个国家的个体,每个个体组成一个整体——国家。《牧马人》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家国情怀。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1)知识分子的家国认同

小说中的许灵均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之后,心里想到的是敕勒川牧场的劳动人民和妻儿,看到舞厅里的人们通过跳舞来消耗他们过剩的体力时,许灵均不自觉地将舞厅的人与牧场的人进行比较。因为他受过太多来自那底层放牧员们的恩惠,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劳动者了。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许灵均平反后再次走上讲台,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便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灵均在拒绝父亲的时候对祖国的表白:“现在我们国家走到正路上了,我愿意和人民一起来爬这个坡。”

还有许灵均的内心独白,他说:“看来,像我这样的人,既然有这样一个有钱的爸爸,真应该离开这个国家。但是,我的回答是:不,我等了20 年了,这一天等到了。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播种了20年的汗水和眼泪,我不能在收获的时候离去。”

这些都展现出知识分子的家国认同。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2)农村妇女的家国认知

如果说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本身就有着家国道义情怀,那么对于农村妇女李秀芝而言,她尚不能理解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因为她的小家庭已经填满了她的全部生命。

许灵均平反前,秀芝对他说:“咱们一没偷人家的,二没抢人家的,现在不是‘四人帮’ 的时候了,想那个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党中央让人民说话了。”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许灵均在去北京的前夜,面对丈夫对未来何去何从的彷徨时,秀芝一语中的道出灵均的心声:

“我知道你舍不得小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郭蹁子、董大爷,还有你也舍不得它(墙上的中国地图),你可以把它装在口袋里带走,可那是空的,祁连山你背不走, 大草原你背不走……”

只有小学文化的秀芝说不出抽象的家与国的概念,只能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说理,但观众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没有太多文化的农村妇女身上最质朴的对于国和家的依恋。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3)大资本家的家国乡愁

对美国大资本家许景由的塑造,也朦朦胧胧燃起了对家与国的情愫。

许景由带着灵均、密斯宋回到曾经的母校,参观教室、与老园丁拍照,怀念过往的事情,在离别的时候竟也意味深长地念起了抒情诗“南院未空,行人已老,归来事事看尽”,一股浓烈的乡愁之感油然而生。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到影片结尾,许景由开始挂念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孙子清清,对在那个荒唐时局下结婚的儿媳也表示深切的感激,并以卑微可怜的姿态恳求自己的儿子:“你能不能在大陆上替我买一块两米长、一米宽的墓地,我这把老骨头还想葬在祖国!”

这些年一直忍受着孤独与漂泊是这个美国的大资本家,如今却是一个落寞离去而不能够魂归故里的寂寞的老人。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三、产生于世俗的“灵与肉”又回归世俗

灵与肉的问题始终是哲学上热门话题,也是人类经常思考的问题。

灵与肉,顾名思义,就是灵魂与肉体。

在哲学史上,有很多教派他们关于“灵与肉”的观点都不相同。伊壁鸠鲁派,强调个人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受走;斯多葛学派,强调灵魂的重要性,不管身体或者感性遭受多大的痛苦,只要按照理性规律行事,就是自由人;黑格尔看来,灵与肉的矛盾是理性作用的结果。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理性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理性就是精神,就是世俗生活的规律,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规律。”灵与肉的结合说明,世俗生活是精神存在的地方,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灵与肉”在世俗生活中存在,人们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依然在进行。好的艺术作品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世俗生活就是艺术的土壤和生长源泉,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当初的苦难一去不复返,苦难下的人性温情却依然存在。不管是小说《灵与肉》还是电影《牧马人》,它们都不应该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而时过境迁。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牧羊人》的“肉”是许灵均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却数次收获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人间温情的日常生活;是许灵均在艰难岁月与秀芝结为夫妻后,尝到的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更是文革平反后,许灵均在政府办公室捶胸顿足的解脱。

《牧羊人》的“灵”是许灵均在拒绝父亲的时候提出的“愿意和人民一起来爬这个坡”的表白;是秀芝教育儿子小青青时说的:“花自己钱”的志气;也是许父“南院未空,行人已老,归来事事看尽”的华侨乡愁情。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来源于世俗生活的《牧马人》,终究又回到世俗。它带来的平凡又伟大的牧民情让我们肃然起敬,它带来的纯粹爱情观和与人民在一起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感慨万千,意犹未尽。而这些观点都通过电影的艺术形式传递到每个观众心里,生根发芽,并回归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四、结语

电影《牧马人》描写苦难却不沉迷于苦难,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原创,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将时空交织,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叙事内容和情感依托,让观众在对比中体会原著《灵与肉》的核心感情。

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还是对家国情怀的渲染,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将小说的每个细节加以放大、着色,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火炬,一度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灵慰藉。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这部展示人与人的爱和关照、纯朴牧民对于许灵均的照顾、妻子对于丈夫毫无保留的奉献的老电影,处处流露出的善良和温情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望和追求,它让年轻的一代人看到了爱和信念,看到了个人命运和命运的密不可分,看到了纯真和初心蕴含的巨大能量。所以,这部老影片在37年后,依然能够触动当代年轻人的心。

浅谈《牧马人》里的“灵与肉”

我是@荔枝Litchi,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