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剧情讲一个天才小男孩「梳理」

2022-03-12 19:44 作者:第一心理 围观: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毫无疑问,我们无可选择的生活在一个功利化社会中。这个社会,讲效率,爱天才,喜欢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创造财富价值的精英。

为了这种人,成为聚集财富、名望、地位的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这种世俗化成功靠拢。因为这些外在的成功,的确会给人带来极大的荣耀和幸福感。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能力强不强,更是其立足于世的基础。

但是,这些荣耀,就是一个人全部的人生价值吗?

显然不,否则我们不会在得到之后仍感空虚,不会在物质越来越丰盛的环境里,感慨简单的幸福已越来越难得到。这有可能是因为,人有生存需求,还有内在需要。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外界的标准和评判之下才对自我有所感知,才有幸福感;那么一旦外界环境以及评判标准发生变化,一旦这个人倾尽全力也无法抵达时,他/她将失去生存依凭,他/她的世界观和生活坐标会瞬间崩塌;他/她还会因感觉不到存在价值,而否定自己,并失去生活动力。

显然,当下功利式教育,存在多种漏洞,比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是被教育者要求为抵达世俗成功而出发,且较少得到在生命价值和意义上的启发与教育。

较少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正视和深入思考;在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既没有被给予内在的丰满、圆满,学习幸福感更是无从提及。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学业上的成功,始终只算是对外在世俗有交代,自己的灵魂与精神却很少从中汲取到营养,甚至绝少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有意义的延展与深化。

一定程度上,天才少年张一得之死,就是对其父 “完美教育”模式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张一得以自杀的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他的父亲:你把我按照社会标准培养得如此成功,我却始终找不到更好的生存意义,并对生命毫无眷恋。

少年张一得这十九年

关于张一得为什么会自杀,很多人都有不同揣测和理解。死因至今未公布的情况下,综合各方面来看,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为什么父亲把他培养的这么优秀成功,他却在刚上大学不久就***?这是一个所有家长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有人说他忘恩负义,父亲付出那么多把他拉扯大,又让他这么优秀,他却什么回报都没有给,就这么死了,简直毫无良心可言。

的确,一得他爸为了抚养他长大费了很多功夫。但别忘了这个过程中,张一得可不是个什么都没做的废物。相反,所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与竞赛奖项,包括考上美国大学这些具体过程,都是一得自己一道题一道题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得来的。

看起来,张一得只负责学习和变优秀,而他的父亲负责监管张一得,从衣食住行到灵魂和身体。

纵观各方面细节外界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张一得的身体里住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爸。张一得更像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意识的,学习机器以及挣钱工具。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他不知道妈妈完整的爱是什么样的,不知道除了自己这种生活方式之外,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人是跟他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

以至于去了美国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生活与行为,像是一个巨大的人生笑话。他很像那个生活在虚幻世界里,从小被人观摩到最后才发现真相的楚门。比如,一天内要被父亲摆拍高达30多张照片,以凑成父亲20万余张照片墙。

所以,这样的生命,是他自己的生命吗?他应该留恋这样的道具生涯,还是拒绝或反抗?小小的他能反抗吗?

张一得的角色,究竟是父亲心智与灵魂的附体?还是父亲做社会实验、卖课的教学用具?

如果张一得还活着,那么父亲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成功的;然而张一得却选择了死亡,而在自杀之后,人的灵魂飞升瞬间,人们俯瞰其人生所有的片段之后,自然会得出如上结果。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据说从三岁以后,张一得的父亲就没再跟他用中文对过话。

如大家所听到看到的那样,父子俩在家全是英文交流,如果孩子想喝口可乐只说是不行的,还要解释出来,画出来,才算是跟父亲建立起有效沟通。

但让一个有着正常逻辑思维的人感到糟心的是,三四岁的孩子,还只是个想说话,希望有个人跟他正常交流,牙牙学语的小孩儿。

父亲跟张一得母亲离婚后,张一得就跟着父亲搬进山里,并在父亲的要求下干农活,做家务,喂鸡喂鸭;而他每一次好成绩和取得的其他竞赛成就,都成为父亲在妈妈网等网上育儿论坛里的炫耀素材。

根据公众整理的材料,张一得从八岁开始,就得不停地给慕名而来的粉丝家长们做饭,以便父亲从这些家长中给他募捐到上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

因为父亲说,他辞去了高管工作来照顾张一得成才,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费用,而这些费用,就得从这些粉丝家长们的募捐中得来。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于是,懂事的张一得必然会认真学习,持续优秀。而他的父亲也因他的优秀开办了一个《一得他爹》的收费教育课堂,138块一节课,美其名曰为张一得凑学费;父亲还把对张一得的培养过程,写成了一本名为《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还让孩子亲自在现场签字卖书。

很长时间里,很多粉丝都会特意跑来拜访张一得的父亲,甚至还有人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希望认一得他爹做干爹,以此来沾染张一得的学霸气息。

而他的父亲,为图吉利,仅仅干女儿就认了将近150个。

然而,这些荣耀与成就感,都是张一得父亲的,跟一得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张一得要做的就是不停学习,克服一切生活、情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与不适应,以适应一得他爹对他的各种成长要求。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19年来,一得他爹给张一得拍了超过20万张照片。

张一得玩了什么,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全都在他父亲的眼皮子底下。但这些照片中,唯独没有一得自己,没有那些记录他的心情怎么样,高不高兴,为什么哭,为什么不敢哭的瞬间……

所以,可能,长大后的张一得逐渐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空心人。

而张一得父亲却对外宣称为了给张一得拍照,他用坏了5部相机,还骄傲地对别人说:我从一得小时候开始就每天给他做不同的菜,十余年来完全不重样。

但是关于吃,张一得记得的却可能是这样的场景——十余年前人家就说我们的生活是小康并不穷,我们家在上海买得起第二套房,可父亲跟妈妈带我去肯德基时候,却对我说:

“孩子,咱们家的钱,只够你一个人吃肯德基。”

“没事,我跟***看着你吃,以后你要努力!”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后来,张一得的母亲就跟他父亲离婚了。张一得的父亲从企业高级管理岗位退下来,把房子卖了,带着孩子搬进山里住。让一得上最昂贵的私立学校,说要让他出人头地。

但是父亲告诉张一得他没钱,所以他们必须自食其力,张一得必须努力学习变得优秀。张一得必须通过好成绩让那些叔叔阿姨们喜欢他,进而主动给他们捐钱打款。

那些粉丝的募捐,很长时间都是父子俩生活和学习经费的来源。并且张一得还有额外的任务,如果要去同学家玩,那么张一得必须在那些非富即贵的贵族学校的同学家里,带回去一两件废品回家,才算是完成任务。

他必须照做,因为尚未成年的必须依附于父亲才能长大成人,并认为这可能就是他的命。

心理学家们说过,家庭和父母能够替孩子做决定的事情很多,但是他们无法替孩子做决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长大成人的张一得选择读美国顶尖大学里的哲学系,而不是非常热门经济学科。

这个孩子的心理,可能一直挽着很多疙瘩,读哲学系,无非是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意义何在。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所以,最终张一得决定***,注定是他父亲无法预料以及阻止的。因为,他终于长大了,也因为经历过许多复杂坎坷,而懂得比父亲更多。

天才张一得死后,很多人都揣测说,他是一个罹患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的孩子。

其实,人们只说中了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却可能是错的。从张一得的好友去世后,也许他就已经在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接触哲学书籍寻求答案。

但是,对一个非正常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来说,哲学书内容太过高深又脱离实际生活,且各个大家的说法也不完全相同,缺乏人生引导和开解的张一得,很可能陷入了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

他所取得的耀目成就,从来都没有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成就感,在此时此刻,更无法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困惑疑难。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因此,无法对人生、生命意义做出准确了解,却陷入了更深刻叠加性创伤中的张一得,只有效仿他的初中好友去自杀,以寻求解脱和答案。

或许,在他的认知里,另一个世界是存在的,而他那无话不谈,生前对他多有安慰的好友,正在那里等着与他团聚。

于是,张一得选择了出国留学,选择了去美国最顶尖的学府去学习哲学,也许他仍然希冀,找到除了父亲和好友之外,人生的真正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会想起另外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管教。

郭德纲——郭麒麟的父亲——在谈到教育郭麒麟的时候,他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他没有自尊。我作为父亲把他欺负够了,总比外人欺负他强。在家里,我都是等十多个徒弟吃完饭之后,才让他最后一个过来吃。”

对比张一得的经历,郭德纲的做法,可能还属于温和的,起码,他还能正常跟自己的儿子交流。但其实,从旁人角度看非常残忍。

“爸爸把我教育成功,我唯有以死回报”:天才少年自杀,击痛人心

一些做父母的,一定要用这种打击教育、情感蔑视和忽略的方式吗?不知道这些处理方式对一个孩子来说,约等于情感和灵魂上的灭顶之灾吗?

还好,郭麒麟还活得好好的,他可比张一得有韧劲。

19岁少年张一得决定***,而这,恰好是他的父亲和周围的人,都无法预见以及阻拦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说出了人生现象,却没有拿出实际解决方案。希望张一得能在天堂遇见他,希望他能给这个天才少年一些投胎有用的答案。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2] 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3] 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