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吮拇指的人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2 18:07 作者:天智话心理 围观:

17岁的贾斯汀有个小小的习惯——无论焦虑还是无聊,他都喜欢吮吸拇指。以常人的角度,17岁还吮拇指的癖好总有些古怪。

父亲不断纠正他,他自己也试图去摆脱,可仍然控制不住。思考时、烦躁时、沉默时、胆怯、不安、窘迫时,他总会不知不觉地重复这个动作,吮拇指实际上成了一种自我保护,也是逃避困境、减轻压力和宣泄的途径。

而当一个充当心理医生的牙医用意念法转移了他对拇指的注意力后,新的问题马上接踵而来。这个平时规矩腼腆的男孩突然间转化为暴躁易怒的问题少年。

可见,吮拇指本身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导致的内在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它们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01

什么是口欲期

弗洛伊将人的发展分为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就提到了口欲期。那什么是口欲期?

婴儿在1岁以前,除了吃奶外,他们还要用嘴巴去探索世界,自己的手、身上穿的衣服、身边的玩具等,他们都爱用嘴巴去舔,去尝,并通过这种方式去认识事物。

1岁内婴儿-口欲期,哺乳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与妈妈皮肤的接触,妈妈的搂抱,亲吻、摩擦,满足了婴儿被爱的饥渴,和对安全感的需要。当妈妈不能及时对孩子的需要给予积极回应时,孩子内心就会出现焦虑、恐惧。

《吮拇指的人》- 背后的心理窥探

此时,吃手指对孩子来说是缓解恐惧、焦虑、紧张的有效方法。吸手指让婴儿暂时获得快感,达到放松与解压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从吃整个手进化到吃一个手指。

如果这阶段形成吸手指缓解焦虑的习惯,长大后就不断升级,成为随机出现的癖好。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着。

02

真正有问题的,其实是自卑的心灵

电影《吮拇指的人》剧中17岁的贾斯汀就有这样的“固着”行为。为了改掉它,主人公尝试了药物、毒品、暴力和性,最后又回到吸拇指,而在这些行为中,伤害性最小的是‘吸拇指’。这是必须改变的问题吗?据说,美国总统布什在大型会议讲话中偶然出现咬拇指的动作。甚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很多人,在紧张、焦虑不知所措时,或多或少都会不自主的浮现出多余的动作,比如咬唇、摸额头、下巴、捏衣角、等。

其实,我们想治疗的那个“症状”并不是病,真正有病的,是我们自卑、焦虑、恐惧的心灵。表面的症状,无非是我们自卑、焦虑、恐惧内心的外显动作罢了!

《吮拇指的人》- 背后的心理窥探

当我们不再去苛求自己完美,那么,你会发现,你已经去除了压在身上最重的担子。

另外一个让人难忘的画面,是在结尾,他依旧在吮拇指,不过这次,吮得那么甜美,如同我们梳理自己的头发一样自然。

就像牙医在影片结尾时讲的那样:“其实,吮拇指没有什么。大家觉得很差劲,是因为人们都讨厌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的局限性,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立即有答案,人需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在没有解决的问题里,带着问题生活……”这也是森田疗法的核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作者:武雅静老师

《吮拇指的人》- 背后的心理窥探

天智心理资深咨询师武雅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高级父母上岗教育指导师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师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会员

石家庄天智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咨询师

擅长领域:

婚恋情感、焦虑、抑郁、强迫、社交恐惧、职业规划、青少年成长咨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