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托博尔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2 14:59 作者:汗八里文艺之声 围观:

古称西域的新疆,一直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关于新疆,我们一定要提前了解的几个“历史常识”)。

在元朝(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逐渐形成,并相继实现了极具特色的“伊斯兰化”(拓展阅读:千里佛国的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喀什老街经典维吾尔民居花式门窗

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后,新疆被纳入其势力范围之内。在经历了一轮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后,最终奠定了新疆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分布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准噶尔汗国崛起的背景是什么?在准噶尔汗国统治时期,新疆维吾尔人的“生活水准”怎么样?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卫拉特四部的形成

也先死后(1454),瓦剌势力日趋衰落(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了做蒙古大汗,也先动了哪些“小心思”?)。为避“蒙古本部”势力的锋芒,他们不得不“一路向西”迁移。

进入15世纪70年代,他们最终在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中上游、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天山北部安顿并繁衍生息下来,并与当地的突厥语族部落有了较为密切的交流与融合。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也先(?—1455),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

时光荏苒,到了明末清初,天山北部基本奠定了“卫拉特四部(即清朝文献中的“厄鲁特”)”的格局。其中:

准噶尔部: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东部、南部的伊犁河流域与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尔伯特部: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流域中上游两岸;土尔扈特部:主要分布在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区一带;和硕特部:主要分布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天山牧场

进入17世纪,伴随着天山北部牧场的不断减缩,各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避免更深层次的武装冲突,一些部落选择主动外迁。

大约在1628年前后,几乎整个土尔扈特部以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牧民,在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离开故土,选择西迁。

他们从伊犁河谷的草原出发,越过辽阔的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最终来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并将此地“据为己有”。以后的100多年里,他们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并与清政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拓展阅读:归途路漫漫,土尔扈特人的东归血泪史)。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土尔扈特人使用的腰刀

与此同时,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动向卫拉特四部求援的举动,极大推动了和硕特部向青藏地区迁徙的进程。

综合《青海史》、《水晶鉴》以及俄国文献的记载,大约在1636年秋,在首领固始汗的率领下,以和硕特部为“基本盘”的卫拉特联军,从塔尔巴哈台出发,南下塔里木河,开启了征讨青藏的进程(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和硕特汗国)。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固始汗(1582—1655),祖上世代及侄子鄂齐尔图汗都是卫拉特盟主

1637年,占据青海的绰克图台吉(外喀尔喀部首领)被卫拉特联军击败,固始汗有了留牧青海的念头。他以丰盛的酬劳慰问同行的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甚至将女儿嫁给他,然后希望他率领准噶尔部和其他盟友,返回西北故地。

面对势力如日中天的“老丈人”,巴图尔珲台吉不得不唯命是从,和其他“盟友”班师回归故地。换言之,固始汗以“离开故土,不再返回西北”的代价,独吞了卫拉特联军的战果(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和硕特汗国在西藏的雄起与崩盘)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连环画中的巴图尔珲台吉形象

2)准噶尔部的崛起

进入17世纪中叶,返回西北的准噶尔部,在巴图尔珲台吉的苦心经营下变得愈发强大,其领地囊括了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叶尼塞河上游和伊犁河流域等广大地区。

1671年,巴图尔珲台吉六子噶尔丹(1644—1697),在击败了一众政治对手后,成为了准噶尔部的最高首领。1678年冬,他在先后击败了杜尔伯特和辉特等部后,接受了达赖喇嘛授予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持教受命王)称号。至此,“准噶尔部”升级为“准噶尔汗国”。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噶尔丹

“建国”之后,志在“恢复大蒙古国”的噶尔丹,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扩张计划。

1679年,他率大军先后攻占西北重镇哈密和吐鲁番。在顺利越过天山南麓后,一举摧毁了叶尔羌汗国(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一文概览,叶尔羌汗国的前世今生)。不久,他又率军西征哈萨克和布鲁特(吉尔吉斯)等部,使“回部(维吾尔)及哈萨克皆为其属”。至此,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均被纳入准噶尔汗国的版图。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准噶尔汗国疆域

3)和卓势力的覆灭

17世纪初期,生活在天山南麓的维吾尔族,一直处于叶尔羌汗国的统治之下。17世纪30年代,汗权日趋衰微,以黑山派和白山派为首的和卓势力,已经成为了左右国家局势的“最强力量”(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新疆“和卓”的前世今生)。

1670年,在白山派和黑山派争夺最高权力的较量中,白山派势力被击败,首领阿帕克和卓一度逃至克什米尔,后来辗转至准噶尔汗国,向噶尔丹寻求援助。

阿帕克和卓的到来,为噶尔丹南下提供了“完美的借口”。1680年,在白山派余众的支持下,噶尔丹亲率大军十二万,以摧古拉朽之势摧毁了叶尔羌汗国,“尽执元裔诸汗(叶尔羌汗),迁居天山以北”,“执其酋,收其赋”。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平静祥和的喀什老城

在平定南疆后,噶尔丹立汗室成员阿不都·里什特汗为代理人,这让阿帕克和卓颇为郁闷。但所谓“好饭不怕晚”,1682年,他在准噶尔汗国的支持下,在天山南路四城(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开启”了具备政教合一性质的统治。

总的来说,在他执政的10年间,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繁荣璀璨的维吾尔文化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1692年,南疆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白山派”大起义,民心尽失的阿帕克和卓死于非命,南疆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喀什噶利亚就又成了(和卓)浴血斗争的舞台”。

1700年,新任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1727)进军喀什噶尔,重新控制了南疆。为了削弱和卓势力,进一步巩固对南疆的控制,他下令诸系和卓均“必须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往伊犁作为人质”,至于白山派和黑山派的首领及家眷们,尽数被押解至伊犁并软禁了起来。当然,出于维稳需要,这些和卓家族成员们一直享受着不错的待遇,但需要时刻接受准噶尔汗国的严密监视。

从发展的眼光看,策妄阿拉布坦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在后面的半个多世纪里,南疆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位于喀什的“阿勒屯麻扎”,即叶尔羌汗国的王陵

4)新疆的维吾尔人

除了和卓家族成员以外,大批生活在南疆的维吾尔族农民,被一同强制迁徙至伊犁地区”为国种地”。在清朝文献中,这些人被称为“塔哩雅沁”或“塔兰奇”,“在伊犁屯垦的维吾尔族农奴约数千户,达数万人”。

除了维吾尔农民以外,被准噶尔汗国强制迁徙至北疆的,还有“包沁(炮手兼牧民,多数为维吾尔人)”、“伯德尔格(维吾尔族商人)”、“乌沙克(和卓家族的随从、奴隶等)”。

其中,“素皆贩运为生,绝无产业”的伯德尔格,是准噶尔贵族们从事对外贸易的“代理人”。不过,“伯德尔格”的待遇并不怎么样。据史料记载,他们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没有“任意迁徙”的自由。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十二木卡姆

值得注意的是,准噶尔汗国并未在南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和驻军,而是任用当地有权势的和卓家族成员作为“代理人”,统筹负责征税等事宜。“回地各城,皆准噶尔之‘阿拉巴图’(奴仆)”,“每岁纳贡于准噶尔,且额有征赋”。

可即便如此,南疆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就拿赋税来说,他们需要承担人头税、地税、金银税、牲口税等花样繁多的赋税,生活“压力山大”。《西域图志》记载,“回部当谷麦收获时,苦其钞掠,岁纳什之三四以为常”。

对于前来收税的官员,维吾尔人还要“奉以酒、肉、妇女”。“....少不如意,辄纵其从人,恣行抢掠”,“或三、五为众,或数十为众。至回地,抢掠牧畜,奸淫妇女,少不如意,或肆残杀”。

当然,为了体现“平定准噶尔”的正义性,清朝对于准噶尔汗国的描述,不免有添油加醋之嫌。但关于其在南疆横征暴敛的记载,很多都是比较准确的。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疑似准噶尔汗国的骑兵

因为准噶尔汗国的横征暴敛和肆意掠夺,南疆维吾尔人口锐减。如哈喇沙尔(即焉耆)“初人户繁盛,果木黍翟,盘空被野,夙称富庶之邦。乃准噶尔恃强横,占据其地为牧场,回民(维吾尔人)不堪其扰,死绝逃亡,地遂空虚”。

为了躲避准噶尔汗国的肆意掳掠,南疆地区“故少殷实之回子皆有土堡。有额鲁特(准噶尔)来,则人避于上,牧畜匿于下,紧闭其窦而守之”,“(还有)埋藏米谷财物于地下者”,一些原本生活在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民众,甚至主动迁居至内地。

5)新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准噶尔汗国时期,三代准噶尔汗主要致力于天山南北的统一和对中亚的征服,因此不仅没有长时间与清朝为敌,还主动与其交好,以便取得对方的承认与支持。

在击败和硕特部鄂其尔图车臣汗后(1677),噶尔丹特意遣使“献所获弓矢等物”,旨在加强双方的政治和贸易关系。建立准噶尔汗国后,噶尔丹第一时间就向清朝提出了“遣使进贡”的请求,“理藩院议复,厄鲁特噶尔丹台吉疏言,伊兄僧厄台吉在时,曾遣使进贡。今请亦准照常遣使进贡,应如所请。从之”(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清朝皇帝眼里的“中国”)。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这种骆驼回旋炮,也被准噶尔人采用

良好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往来。就拿贸易来说,前往内地的准噶尔官方商队“常至数百人”,多时“或千余人,或数千人”,“贡献方物,问安之使,不绝于道”,规模很大。除了官方商队外,准噶尔汗国还允许贵族们派遣自己的商队,赴内地贸易。

坦诚说,这些规模巨大的商队,宛如一个庞大的流动市场。如1750年,准噶尔贡使额尔肯等人赴京进贡,随同商队“共来了五十二个人,马九百多匹,驼三百多只,牛一百五六十只,羊三千六七百只”。在这些商队中,维吾尔商人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748年,由额连胡里率领的准噶尔商队,就有“缠头回目三人,伊等回目三人,骑赶马一千三百余匹”。

商队携至内地的商品,不仅有牛、羊、马、骆驼等牲畜,还有南疆维吾尔人生产的绸缎(缠头花缎子,缠头缎子)以及各种毛皮、水果(葡萄等)、石卤砂、羚羊等,以此换取内地的丝绸、布匹、茶叶、烟、大黄等商品。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电视剧《哈萨克汗国》中的卫拉特人形象

除了官方贸易以外,还有很多维吾尔商人,还私自前往甘州、肃州等地,从事民间贸易活动。《塞外杂识》记载,“西宁之西五十里曰多坝,有大市焉,细而珍珠玛瑙,粗而碴毽藏香,中外商贾咸集。一种缠头回子者,万里西来,独富厚于诸国,又能精鉴宝物,年年交易,以千百万计”。

总而言之,在新疆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中,维吾尔商人起到了很强的纽带作用。他们将新疆的物产销售至内地,并将从内地贩卖的商品运至南疆甚至中亚、沙俄地区,极大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交往,丰富了新疆和内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6)新疆与中亚、沙俄的贸易往来

早在叶尔羌汗国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就与中亚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新疆回部志》写道:“回人谓市曰巴杂尔……如北方之集,南方之墟。是 日,各处之货以及羊马牲畜、瓜果咸集,男女杂沓,言语纷纭,互相贸易……无经纪牙行,但凭在市众人论价……”。

因此,位于中亚的安集延、布鲁特、浩罕、布哈拉、克什米尔等地区,一直都是贸易兴盛之地。许多当地的中亚商人,每年都会携带货物来到新疆,寻求贸易。据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描述:“鸦儿看(叶尔羌)为喀什噶尔都城,……可不里(喀布尔)骆驼商队,至此为止,不再前行。”

对外贸易的兴盛,带动了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城市的商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陆续出现了带有垄断性质的商队组织。“商贩领袖,为王所任命。纳金若干,便可得职。王付以全权,在全途间,可以管辖商人”。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浩罕商队

除了中亚之外,他们还与俄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往来。早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准噶尔贵族们不时驱赶大量牲畜,前往西伯利亚各城市,与当地的哈萨克、俄国人进行贸易。

另外,不断寻求扩张的沙皇俄国,为了保障物资供应,也不断与准噶尔汗国寻求“互市”贸易。俄国史料记载,“成千上万的人云集到这里....同俄国人进行交易,出售马匹、奴隶,(甚至) 中国(内地)货物。通常,这些集市会持续二三个礼拜,俄国人取了盐,做过买卖,回托博尔斯克去,那些喀尔木克人和其他的人也回各自的兀鲁思”。

准噶尔商队贩往西伯利亚各城的货物,主要以马、牛、羊等牲畜以及各类皮毛制品为主。另外,南疆生产的丝棉织品以及内地的茶叶、药材和丝织品,也深受俄国人的欢迎。商队从俄国换回的商品,主要以皮毛制品、铁器以及各种日用品为主。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电影《托博尔》中的俄罗斯军官

7)天山南北各族之间的交流

在清朝初期,新疆一直呈现着“南回北准”的格局。天山以南为维吾尔人(回部者),“其间大小回城数十,回庄小堡千计”;天山以北为准噶尔蒙古人,主要活动在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以及乌鲁木齐地区。另外,西部“自北而南,则有哈萨克,自西而南,则有布鲁特,壤界毗连。”

为了扩充兵源和“解放生产力”,准噶尔汗国在占领一座城市后,就会劫掠大量的当地人口,将其强制迁徙至天山北麓的伊犁地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一举措无形中改变了“南回北准”格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电影《托博尔》中的清朝使者和俄罗斯人

一直以来,准噶尔蒙古人“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由于大量南疆维吾尔农民迁居伊犁“课其引水,种稻粕”,使得当地的经济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准噶尔人尚专畜牧业生产。到了策妄阿拉布坦及噶尔丹策零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此,俄国炮兵大尉温科夫斯基在其日记(1723)中写道,“在此之前三十年左右,他们很少有粮食,因为不会耕种。现在他们的耕地日益增多,不仅臣服的布哈拉人在种庄稼,而且不少卡尔梅克人也在种地”。一言概之,北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维吾尔族农业技术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8)结语

1745年,“一代雄主”噶尔丹策凌染病去世,曾一度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国力日趋衰微。饱经战乱的各族人民,急切盼望着和平、统一的生活环境。

1755年,清军发兵5万,发动了对准噶尔汗国的“终极之战”。史料记载,清军所至,阿克苏、乌什等地的维吾尔群众 “携子女跪迎,城上鸣钗击鼓(欢迎清军到来)”,喀什噶尔“大军未至城百里外,回民扶老携幼跪迎,争献牛酒,且言曰:吾遭受准噶尔残虐数十年,赋繁役重,民不聊生,久思归附圣化”。以上种种,充分反映了新疆各族群众渴望和平、统一、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伊犁受降

总而言之,准噶尔汗国的“治疆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噶尔汗国基本不干预天山南麓的内部事务,也不派驻军队,更多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进行管理。坦诚说,这种统治方法虽然暂时消除了南疆地区对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但却未能有效地解决当地存在的各种矛盾。

2)准噶尔汗国的“治疆”举措,带有很强的粗放和掠夺“特质”。他们根本不重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是不断推行繁重的赋税制度,企图将其变成自己的“原料基地”。繁重的税赋和巧取豪夺,压得新疆人民喘不气过来。

3)为了发展农业和发展生产力,准噶尔汗国强行将南疆维吾尔农民迁徙至伊犁,从事农业生产。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南回北准”的格局被打破,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

一文概述:准噶尔汗国时期的新疆与维吾尔人

全盛时期的清朝疆域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采取了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局势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基本稳定。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各种生产方式获得了快速发展,人口总数、耕地面积总数、粮食总产量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在恢复和发展南疆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清廷以更大的人力和财力,以兵屯、民屯、回屯(维吾尔农民屯田)等各种形式,大力发展北疆的农业生产,最终形成了东从巴里坤、西到伊犁、塔城的沿天山北麓新的农业生产地域,使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新疆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基础。

最后想说的是,清朝的“平准战争”,固然维护了祖国版图的统一,但也让准噶尔蒙古人付出了惨重且不可逆的代价。但是,倘若以带有颂扬或咒骂等主观色彩的语言,评判这一历史事实,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