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绿皮车电影剧情「介绍」

2022-03-12 13:41 作者:Tina心理 围观: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弗洛伊德之死”

请注意,此弗洛伊德,非彼弗洛伊德。

我们首先讲到的弗洛伊德,并不是后面后面要讲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而是最近火遍全网的被美国警察跪地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

5月24号,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非裔美国小伙,因使用20美元假钞,被当地四名白人警察控制在地。

其中一名警察用膝盖跪压在黑人小伙脖颈处,期间黑人小伙拼命求救"我不能呼吸了",被警察置若罔闻,按压在地8分46秒后失去生命体征。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乔治·弗洛伊德,这注定是个会载入史册的名字。他在生命最后发出的那声“I can't breathe ”, 将永远回荡在美国历史的上空。

种族歧视,这一美国历史文化的顽疾,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惹怒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从火光冲天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到亚特兰大被打砸的CNN大楼,再到华盛顿被围堵的白宫,还有芝加哥特朗普大厦的沦陷……这一幕幕激烈的大战,正在美国上演。

种族歧视的恶果,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阵势展开。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书》——黑人定制旅行保命手册

《绿皮书》就是一部深刻展示和探讨种族歧视的电影。

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绿皮书》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成为当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绿皮书》?

片名《绿皮书》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绿皮书》其实是一本小册子,是在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特殊产物。

1936年,邮政工人维克多·雨果·格林撰写了一本约等于“黑人保命指南”的小册子,全称为《黑人自驾游绿皮书》,该书详细列举了北美南部各州能为黑人顾客提供服务的宾馆、商店和餐厅等。在发行的30年中,这本书一直帮助黑人同胞规避种族歧视的风险。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它的诞生实际指向的是美国南方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想要深入了解剧情,就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南方实行的还是黑人奴隶制度。本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后来却演变为一场为了黑奴自由而战的革命战争。

虽然当时林肯总统颁布了《解放宣言》,废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但有色人种低人一等的观念仍未改变,黑人并没有获得和白人同等的权利。

在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间,还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越往南方走,情况就越恶劣。很多地方黑人说不能去的,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严重的还会涉及到人身安全。

而当时的《绿皮书》每年更新一次,详细记录了全美对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厅,酒店,加油站,理发店、美容店等场所。

所以,这本小小的《绿皮书》被认为“黑人定制旅行保命手册”。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剧情介绍:一黑一白的南下之旅

电影里主要有两位男主人公。

一位是白人托尼 • 立普,没怎么受过教育,只在各种高级夜总会和俱乐部做保镖工作,性格简单粗暴,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情绪。

一位是黑人唐 • 谢利,受过良好教育,情商智商和涵养都很高,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在上流社会有着很高知名度,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

故事大概讲述的是:谢利博士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严重,所以他想要招募一个私人司机和保镖,以保证他的安全;而托尼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因为要支付房租和养家,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

就这样,一黑一白,这两个男人相遇了,他们一起踏上了南下巡回演出之旅。两个人性格迥异、地位悬殊、肤色不同,他们从刚开始的格格不入,到中途的彼此藐视,到最后的互相帮助。

旅途中,他们互相疗愈,走向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救治,情感处理克制且细腻,最终影片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弗洛伊德的防御理论谈“种族歧视”

因为种族歧视,有了如今“弗洛伊德之死”的悲剧;而早在19世纪,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理论,早就透析了“种族歧视”的本质。

同叫“弗洛伊德”,冥冥之中,有了更多意味深长的味道。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不是受意识,而是受到无意识掌控的,就像冰山,我们能意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那主体部分就是我们的无意识。

很多我们难以启齿的内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为了不让无意识影响我们的日常,人类会建立各种防御机制来抵御无意识的干扰,以避免无意中深处的痛苦感受。

种族歧视关系中的歧视者和被歧视者,其实都有着心理防御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以电影《绿皮书》为例,通过剖析电影中两位男主角的防御心理,来了解“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01、白人托尼的心理防御:投射和认同

首先来看第一种心理防御:投射。

投射是一种最原始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就是把能引起焦虑的冲人格特征或动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所以,当你讨厌某些人的时候,你就要警惕了,很可能你也是这样的人。你只是将潜意识中认为 “不好”的特质投射到他们身上,就会在内心感觉“是他们不好,而不是我”。

承认自己不好,是痛苦的;将不好投射给他人,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痛苦。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当你批评孩子这次考试怎么只得了一个 C,孩子说小明才得了D。

五十步笑百步的人,因为自己临阵逃脱而觉得尴尬难堪,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书》中,一开始男主角托尼家里找了黑人维修工,而他们家亲朋一大屋的男人,聚集在客厅,说是来监工,他们在客厅看着球赛,非常享受,跟忙活维修的黑人形成鲜明对比。

男主失业,而这一帮男人同样没有在工作,很明显,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比黑人维修工更好,但是他们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这一事实;潜意识中,他们通过监督黑人、歧视黑人,认为黑人才是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的一群人,来保持他们作为白人的优越感,避免面对现实的尴尬和痛苦。

这跟上面举的考了C的孩子,会去嘲笑考了D的孩子,心理模式是一样的。

黑人修理工走后,男主托尼盯着他们喝过水的杯子,之后将它们扔进了垃圾桶。即便杯子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因为黑人喝了一次水而损耗,但是在男主心中,它们的价值却会因为被黑人用过而降低。自己在黑人面前,保持高高在上,就可以维护自己内在的优越,这对刚失业的他而言,是一种心里安慰。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接下来来看第二种心理防御:认同。

认同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称自居作用。通过对威胁性的 个体的认同,个人可将威胁性的个体的力量和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减少自我的脆弱和恐怖感。这种认同也可称为对攻击者的认同。

通俗理解,攻击者很有力量,面对攻击者你是无助和脆弱的,可是如果可以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和攻击者一样的做法,你就会获得攻击者的那种力量感,就不会感受到弱小和无助,所以对攻击者认同的根本心理动机,是为了缓解自身脆弱而感到的痛苦。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特别表现出这种认同,某些关押时间较长的囚犯在谈话、打扮、动作、姿态上模仿盖世太保士军,有些囚犯甚至狂暴的攻击同伴,表现出典型的对攻击者的认同。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生活在父亲家暴母亲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也会家暴他们的妻子,背后就是对于攻击者的认同,实际上也是这种“认同”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在电影《绿皮书》中,男主托尼就有非常典型的认同心理。

在他们南下的旅途中,他们不断遭遇到种族歧视,比如在大雨滂沱的晚上,他们被警察拦住盘问,当黑人主人公谢利博士,解释他的名字是意大利语的时候,警察对着托尼鄙夷地说,“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为他服务了,因为你也是半个“黑人”。

从歧视到被歧视,托尼当然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他接下来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攻击者认同”,他上来就是一拳头,用攻击者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这是认同的心理防御,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02、黑人谢利博士:“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种族歧视中,被歧视人群中有很多种防御心理,像投射、否认、认同等等。而在本片中,黑人谢利博士却受另一种典型防御机制操作,那就是:“反向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望相反的行为加强抑制的力量,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这种防御机制就是反向作用。

“反向形成”简单来理解就是,你本来处于A,但是表现的却是-A,这是一个极为常见也极为重要的机制。

例如危险的欲望和冲动,可能表现为温柔和仁慈;执拗和固执,可能是为了掩盖顺从和依赖。而最明显的反向作用,表现在爱与恨的对立。爱,可能通过攻击、讽刺、拒绝等恨的形式表现出来。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在影片《绿皮书》中,男主角黑人谢利博士就是典型的“反向形成”防御机制。正如他在电影中所说,只有当他在台上演奏时,别人才对他报以尊重,等到他下了台,他就是一个黑人,受人歧视和冷落。

他有着三个博士学位,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位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可是这不妨碍他依然被歧视。

他可以在酒店为白人宾客表演,却不能使用白人专用的餐厅,不能使用化妆间,甚至是卫生间。给他用的化妆间实际是小的离谱的杂货间,他去厕所只能去野外,吃饭只能去对面街区,住宿只能住黑人旅馆。

他的潜意识一定是深藏着愤怒的,但是在黑人的禁令面前,他是屈从的;他从不吃炸鸡、远离黑人同胞、以上流社会的做派要求自己、保持尊贵的音乐家形象,表面上是主动受困于白人话语权。

本质上是“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潜意识里藏着深深的仇恨,表现出来的却是温文尔雅、顺从接纳。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看“种族歧视”的破解之道

上面是从被歧视者和歧视者两方面来讲的,破解之道我们也从两方面来看。

对于被歧视者而言,你不用非得对“攻击者认同”。举个例子,G咬你,你不要把自己变成G,你要用更高明的做法让它以后,咬不到你,不敢咬你;

你也不用非得“反向形成”,不用一直压抑自己的愤怒,选择顺从与妥协,你可以遵从内心,活出更自由的人生。

电影中,两位男主相互疗愈、相互救赎,走向新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之处。

在监狱里,谢利告诉托尼: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歧视和攻击他人,这本身就不是光彩的做法,而真正不被歧视的做法,不是将自己变成歧视和攻击的人,而是真正站起来,这也就是弗洛伊德口中另外一种防御机制,名叫“升华”。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切文明都是升华的结果。比如为了防御你惊人的性幻想和毁灭幻想,你去从事有益的活动,如艺术、写作和公益。

电影中,托尼完成了这样的升华,在他调解餐厅纠纷时,又一次遭遇了攻击,而这一次,他没有继续用攻击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破解之道,当遭遇歧视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道德段位,用这样的方式实施回击,才不会自贬人格到与攻击者一样的高度。

而谢利的同样完成了他的升华,最后一场演出,他被告知作为黑人,不能在餐厅就餐时,他没有再次选择接纳和顺从,他拒绝了演出。

后来,他们来到了一个黑人酒吧,钢琴的琴键都坏了,全然比不上他之前弹的那些名贵钢琴,但是他非常开心地完成了这一次演出,台下的气氛一片欢快,这是整个南下演出中,最欢乐的一场。

走出被压抑的困境,破除“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才找回内心真正的快乐。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以上是对于被歧视者的心理破解之道,对于种族歧视关系中的歧视者而言,要对于心理投射效应保持足够的警醒。

当我们不自觉歧视某类人群时,需要警醒是不是那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特质,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我们要了解,人性的复杂才是人生的真相,接纳自己不好的特质,才能活出更真实的人生。

同时,也要对“攻击者认同”保持足够的警醒,是不是因为自己因为从众心理,害怕被团体孤立,而采取了对“攻击者认同”的机制,将自己也变成了攻击和歧视者,那些真正智慧清醒者,都是能够身处喧闹人群,而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绿皮车》: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种族歧视的心理动因

这篇文章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的是比较深度的剖析,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那很高兴,又碰到一位同道中人!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愿陪你清醒地活着。

END.

参考资料:

《冲突、焦虑、防御,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叶浩生

《从影视作品中看美国形式主义下的反种族歧视》陈宇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