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罪恶救赎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12 06:56 作者:admin 围观:

  作者:关耳

  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2019年《阳光普照》以黑马之姿称霸金马奖。乍一听,片名第一印象也许会是一部治愈片或者青春片。然后,台湾中生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钟孟宏却将其拍成了“片名温暖、故事残忍”的电影。

  演员刘若英在看完电影后表示,“我的眼泪不是从眼眶里流出来的,是从心里痛出来的,这个痛,后座力很强。”是的,这部电影很痛。未成年犯罪、怀孕,家庭关系失衡、疏离,轻生等等尖锐问题,在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一一陈列、环环交错在一个完整又破碎的四口之家里。电影内的人无喘息之机,观众亦是。

  父亲阿文在驾校当了多年的教练,工作和生活上都秉承“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格言。当学员问起他结婚没有几个孩子时,他总说结了,一个儿子。为什么?电影一开始就将这种泾渭分明挑上了台面。一边是二儿子阿和斗殴打架,教唆他人砍掉别人右手,被判抚育院教育3年,这之外,阿和才15岁的高中生女友怀孕被家长带上门来要说法,被砍掉右手的黑轮家人到驾校不断找阿文让他拿出赔偿金150万;另一边是大儿子阿豪正在补习班里准备医学院的考试,求学上进,待人温和有礼,“从小到大,大家都喜欢他,他功课好,长得好,他什么都好,他好到连没考到第一志愿的医学系都要重考,他很厉害”。对比之外,父亲阿文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了大儿阿豪身上。

  然而,这一切希望止步于阿豪在某一个平常的夜晚,叠好校服衣裤、收好作业书包后,平静地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样一个“什么都替大家设想”的人,就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大家只能从他留给补习班女友的短讯中窥见一二他的想法。“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对阿和来说,父亲的关注是可遇不可求,是即便犯了大错都不会被父亲长久注视。而对阿豪来说,父亲的关注却如大山,沉重甚至带着一些压迫之感。这种错位,既让两个儿子走上了迥然不同但殊途同归,即渴求摆脱的道路,也让阿文从始至终真的只能拥有一个儿子,不论这个儿子是好是坏,都不由得他选择。

  剖开这层表象来看,埋伏在这种畸形关系之下的,是从不沟通导致的陌生梳理感和互相不被理解的缺憾。在《阳光普照》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时也曾是加害者,很难去谴责其中一个人,将包袱甩到其中一个人头上。说到底,都是一些可怜人。阿豪因为觉得亏欠弟弟,所以在探监之后选择了自杀;父亲觉得亏欠阿和,所以替他解决了出狱之后的麻烦……导演在电影海报中标示了一句话:“我们都曾受过伤,才能成为彼此的太阳。”这实际上是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成全。纵观整个电影,并没有人的偿还与弥补是成功的,所以,所谓的“彼此的太阳”就成了自我解脱的一种假象。造成这种“二次伤害”的,正是心理上的“距离”与陌生。

  父亲关爱阿豪,只懂得给他年复一年的送去自己驾校发的印有“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格言的练习本,以及阿豪所需的生活费,见面时的局促与无措,不知聊些什么的紧张,连告别都显得生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这是不正常的父子关系。再到后来阿豪自杀之后母亲整理他的遗物才发现,那些练习册阿豪一本都没有动过,原封不动的藏在书柜深处。换言之,父亲给予的爱从不是阿豪想要的,也从未抵达阿豪的内心;再看母亲对于阿和,对于“阿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她一点也不了解,她记得小时候的阿和乖巧懂事,上小学之前喜欢让自己骑着脚踏车载着他到处走,上小学之后一直很不快乐,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她也不知道为什么阿和会加入拳击队,从学校内打到学校外,直到长成到处打架生事不学好的样子。她未曾试图走进阿和的内心,对于阿和所有的变化都闹不清楚为什么,只顾着全盘接受,包括砍伤别人入狱,包括接纳那个15岁少女生下的孩子。看似充满包容与爱意,实则她除了对阿和不放心之外,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做不了。

  最终,在这种全员皆有错的环境下,父亲所期冀的,“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也成了这家人触不可及的远梦,也让这个悲剧更具有怅然意味。而电影的最后,父亲在阳光普照的草地上那一大段独白,更是将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涨至高潮,一种悲剧宿命论至此蔓延到了每个人物身上,环环相扣,每个人物都逃不开,共同演绎了这场以罪恶作为救赎的家庭和解假象。

  结局走向如何,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内心的判断。撬开自行车锁载着母亲穿梭在满是阳光的林荫道上的阿和,至少在内心上获得了小时候未能得偿所愿的满足感;后座上的母亲,也在这闲暇里大概体味到了儿子为何沉迷于坐在脚踏车上两三个小时都不愿意下来的快乐,也彷佛在这片刻里走进了这个儿子的内心世界;而一生被自己断言“只有一个儿子”的父亲,在剖析自己内心后也短暂的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与自由。

  他们都带着伤口,在阳光下生活,即使知道这阳光也可能并不会多么长久。也正如电影好似在讲家庭和解的故事,但从头到尾,家人们都是不同路的选择,阿豪那句“爸,我不陪你了,我往这边走”是一句恰到好处的揭示。

  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躲藏。有些伤痛揭不过,有些阴影除不掉,有些人生就是破碎又崎岖甚至有些黑暗。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正是对于这个真相的直视。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成为赢家的最大砝码。(关耳)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