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诱饵好看吗

2022-03-11 11:33 作者:影视独舌 围观:

采访后半段,谈起电影版《诱饵》的故事风格,段威直截了当地说:“很铁血、很搏击。”可能是听出了记者的惊讶,她又笑着说道:“不要把我当一个女性作家来看。我的写作风格,第一次卖版权的时候,连投资方都以为我会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儿。可我就说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9月16日,国爱传媒与达观影业在京宣布,启动电影《后海不是海》(下文简称《后海》)和《诱饵》的拍摄计划。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后海》源起于编剧段威十年前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退役缉毒警石墨承受家人与兄弟的误解,与十八年前曾经交手过的神秘毒枭生死相抗,独自一人守护家庭和兄弟安危的故事。由作者亲自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已于去年上星播出。

《诱饵》则衍生于段威的另一部剧作《七九河开》,讲述的是九十年代初在东欧政局动荡的特殊背景下,几个志向闯美国、跑欧洲的热血青年,在匈牙利发生的或绚烂短暂,或跌宕起伏的淘金故事。

发布会上,“国际化”成了这两部作品的关键词。段威作为项目策动人之一,请来了国际知名制片人、法国电影“海推”功臣马克·毕栋担任这两部影片的顾问,这让人对《后海》与《诱饵》的国际品相有了期待。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编剧段威

近日,独舌对项目策动人、编剧段威进行了采访。段威开门见山,直言虽与马克·毕栋已是多年老友,但这次的两部影片能找到他来坐镇制作,也实属偶然。

一路谈开,段威聊到了为了搭建这两个项目的国际运作框架,她和马克·毕栋整整三日的磋商;聊到了她跟着翟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航海经历的生生死死,以及这段经历对这两部影片创作的影响;聊到了著名编剧石钟山老师对她的影响,和对这两部作品的把关……

目前关于《后海》和《诱饵》的最全幕后,就在我们这次访谈里。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签约

段威、马克·毕栋、石钟山、国爱:一言即合的四驾马车

独舌:这次《后海》和《诱饵》的发布会,给我的体验似乎异常欢乐,这在项目启动会上很少见。

段威:(笑)是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和国爱传媒还是马克·毕栋的合作,都非常顺畅平和。这还得从《后海》的发起说起。

我最初找马克·毕栋并不是因为想要启动电影。去年,我跟着翟墨的“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航了一段海。回来之后,我是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在法国出版,于是找到马克。

结果没聊两句书,他就问现在有没有本子想做电影。我就说起了《后海》《诱饵》这两个项目。也就在这前后,国爱传媒的总裁殷幕强也在找达观影业,想要寻求电影方面的合作。我们三方几乎是“一拍即合”,很快就确定合作。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国爱传媒董事长马志刚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马克·毕栋、石钟山老师和我组成的“创作三角”还是国爱传媒、观达影业、马克·毕栋团队组成的“制作三角”,配合度都恰到好处。不干预也不逼迫,当然节奏也不会放松。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国爱传媒总裁殷幕强

独舌:既有马克·毕栋带领的国外团队,又有“激情”派军旅编剧石钟山老师的坐镇,这会产生怎样的创意碰撞?

段威:石钟山老师是对于《后海》这部作品乃至我的创作生涯影响都很大的一个人。

在剧本创作上,他是引我入门的人。《后海》也是石钟山老师最初让我固定成型、做成小说的。他创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在主题、艺术表现形态上,也始终是让我激动的。他担任这两部电影的文学策划,一方面会融入他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他对于武警、公安系统的了解,对我也是很大的补充。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左:石钟山;右:段威

马克·毕栋,他是非常优秀的制作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法国电影“海推”第一人,对于很多法国导演、编剧、演员的国际化,他功不可没。他给这两部电影的国际化进程给了很重要的建议。

我没有过国际合作的经验,对于《后海》和《诱饵》是他定下了时间节点非常明确的制作、发行框架。包括对于剧本的定稿翻译、制作团队、演员阵容、以及国际发行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他都考虑的非常细致。

我们的碰撞、合作可以说是气脉相通,非常顺畅。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马克·毕栋

航海的生生死死与《后海》《诱饵》的“破坏力”

独舌:刚才聊到翟墨的“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帆船航海,您是随船出海?

段威:我是从埃及登船,航行了一段。其实,为什么电影版《后海》改编会这么大,《诱饵》的故事又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跟我航海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如果我不是航海回来,我的作品可能不会这么写。

这次航海真正让我体验到了什么叫生死边缘,什么叫绝境。

先不说风浪多大,光晕船就差点要了我的命。我不是个职业水手,完全是无知者无畏才敢去。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生生死死。

当时晕船我吐到就剩下吐血了,翟墨就跟我说,今天必须喝水,必须吃东西。

我躺在甲板上,根本没有力气反驳,心里想的是这么死了就算了,什么都比活着容易。活着才是最难的。

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你没有死的权利。”

后来是一个很朴素的念头让我撑了下来:我不想给其他队友找麻烦——他们活下来已经非常难了,如果这时候你没有帮上忙,反而还找麻烦,那么在这个团队里,你真是很讨厌的一个人。

当时根本想不到什么更高尚的东西,就靠着这个念头,活了下来。

是这次经历,让我真的明白什么是生死。所以这两部作品我都会把人推到绝境,然后绝处逢生,这个会是共同点。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独舌:电影版《后海》为了国际化,具体做了哪些改编?

段威:虽然说国际化,但严格来说,《后海不是海》不是一个纯粹的犯罪类型片。它能归结为强情节,但它的核还在情感依托上。

电影版还是有很大比重表现父爱、兄弟情,新加入的是国际视角。比如说,来自不同国度的警察,他们罪恶追踪的绝不妥协,他们所体现的人性关怀的共通性。

这个电影里塑造的是关系错综复杂的两代人,绝对不是简单的罪犯和警察的故事。靠简单的正邪矛盾对抗,不可能把故事维系18年,《后海》还是人与人之间一生的较量,人性的较量。事件本身成了他一生不妥协的标志。他写的是人而不是事,案件中折射的人的情感,和人性的东西是世界共通的,我觉得这也是打动马克的主要原因。

看完电影,可能会有这种感觉:这两个相互较量的男人,如果不是对手的话,肯定是朋友。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独舌:《诱饵》主要讲了什么故事?风格是怎样的?

段威:《诱饵》的故事其实比较铁血、冒险。选择匈牙利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匈牙利有一段时间是对中国免签的。很多志向去美国、欧洲的青年,都留在了匈牙利。

这段时间的东欧汇集了,来自美国、苏联、中国……各个国家去淘金的人。很多在国内滞销的轻工业产品,在东欧都能以高价出售。

那是个淘金年代,梦想可以瞬间实现和瞬间破灭的一个环境。

尤其对于年轻人,人性上如果说它是恶的就会放大他的恶,如果它是善,就会很难坚守。

为什么叫《诱饵》,是因为那个年代有太多诱惑,太容易发生恶与恶的争斗。

其实,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写选择,而且这个选择都是在一瞬间做出来的。但是这个一瞬间绝不是心血来潮的,而是经过积累达到的这个选择。

《诱饵》里是年轻人的冒险。有的人非常绚烂,瞬间就毁灭了。有的还要进行新的选择,自赎、拯救或其他。

这两部作品都是很炙热的,风格上是具有破坏性、爆发力的。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海推”议程:与马克·毕栋的三日“磋商”

独舌:从制作上来说,“国际化”可以说是这两部影片的关键词,您能就和马克·毕栋团队的合作具体聊聊吗?

段威:马克·毕栋和他的团队非常职业化。他认为《后海》的故事很国际化,在看完剧本初稿之后,他就飞过来了。6月20号左右,我们连续聊了三天,几乎不分时间,他把拍摄、发行、团队、计划,给我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表。

比如,他只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写剧本。为什么呢?9月份是很多法国导演的假期,这段时间是他们还没有接新戏的时间。在这些方面,他是非常有经验的。

甚至,马克对我的整个艺术创作是有规划的。比如说《后海》的小说,什么时候出版,在哪里出版,如何配合电影。

这就牵扯到了IP的整体运作——你想让观众在什么状态下来看你的电影?是在熟知你每个人物走向的情况下来,还是留一定信任度,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必须要掌握度。在这些方面我也听从了马克的建议。

目前,我们的项目是严格按照马克框定的时间表在走。电影是个集体创作,我会在编剧的范围内,努力做到最好。

【文/铁皮小鼓】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电影《后海不是海》《诱饵》,征战国际化之路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