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长岭湖电影好看吗

2022-03-11 09:56 作者:肥罗大电影 围观:

直说了吧,我对《长津湖》的豆瓣开分不理解。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豆瓣7.6,低吗?不低。但比起新的国产战争片天花板,肯定是低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但票房明明又是另一番天地,四个字就足以形容影片的票房走势:摧枯拉朽。

截至10月3日5时,《长津湖》票房已达到11.37亿,三天破10亿,打破了中国影史战争片票房纪录,基本是一天4亿票房的速度在“急行军”。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目前猫眼对影片的票房预测,已经从之前的38亿+上调到了45亿+,如果影片真的能达到上述票房,那么影片将极有可能向《战狼2》发起票房冲击。

而更代表普通观众而非豆瓣影迷观点的猫淘上,影片的观众评分均为9.5分的高分,许多观众是实实在在抹着眼泪走出影院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审美差异,还是这届国产战争片,真的就这么不入某些网友的眼?

同样是战争大片,迈克尔贝的二战大作《珍珠港》的豆瓣评分达到了8.0,评论中不乏溢美之词,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但这部打着战争片幌子让三位俊男美女大谈三角恋的影片,真的比《长津湖》要强?

对不起,我是绝不认同的。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普通观众和豆瓣打分网友的观感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难道真的是因为,这届打分的网友太年轻?还是说那么多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他们脸上的泪痕,都不是真的吗?

长,真的是战争片的缺点吗?

不是说,一部电影不能有争议,你可以像许多打出高分好评的观众认为本片故事感人、战争场面宏大震撼、演员表演出色;也可以认为剧情发散、煽情感动不到你等等,审美是主观的。

但有些质疑,未必有道理。

比如很多网友提出的,《长津湖》3个多小时的片长,太长。但电影长,是缺点吗?只有冗长才是。

一部描述那么一场宏大战役的史诗电影,要讲的故事那么多,光是要交待的历史背景就不少,176分钟,就是有必要的,但一些电影博主和网友却认为,这个时长“对观众不友好”。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大决战》电影三部曲每部时长都在210分钟以上,老一辈观众觉得长了吗?是嫌短,没看够。

当然,这届观众对影片时长可谓一视同仁。

早前《指环王》重映,网上就出现“时间太长”“对观众不友好”的批评之声,不少年轻观众因为看《指环王》睡着打了低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这和《长津湖》遭遇的何其相似。

但新一代观众真的不喜欢长?可是许多国产偶像剧动辄50集,观众却说看不够。

大概真相是:一边是大量60秒的短视频,让如今不少观众“正在失去耐心”。另一方面,是新一代观众习惯了选择性地看待长短,有甜宠有完美小哥哥,再长也不长,而一部史诗战争片,3个多小时对他们或许是长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还有观众提出,电影这么长了,为什么不把战士插科打诨的段落删短点,直接干仗不就完了。

但如果失去了这些对七连战士性格的有效铺垫,一部从头打到尾的电影,能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塑造出来吗?观众如何能感受到那种生死之际也不忘互损逗乐,“钢少气多”的精气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如果不把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的成长塑造出来,不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看看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观众能真正理解我们的战士们是群什么样的人吗?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有些长,就是必须的。

《珍珠港》183分钟,不长吗?

有关豆瓣评分一直存在一个说法:中国影视剧在豆瓣上,永远要比实际应得的分数少一分左右。

是不是呢,不评论。但我觉得一视同仁很重要。

不可否认好莱坞战争大片经过长期打磨,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不是所有的好莱坞战争片都是《敦刻尔克》,他们拍出的烂片一点都不少。

而中国电影工业经过多年发展,跟好莱坞顶级大片比起来有差距,但并不代表没有成长,为什么不能抛下某种自带的“优越感”,去公平地看待国产战争片的进步?

《长津湖》怎么会没有拍出三三制?

还有一些人提出《长津湖》军事呈现方面的不足,比如有人说,怎么没看到三三制?

但另一面的事实是,很多专业军迷在各大平台都在夸电影拍得好,而影片的军事顾问王树增先生,专业程度早已受到公认,就不说王树增,就说编剧兰晓龙,早就是国产战争题材的顶级编剧,他会不了解我军的基本战法?

如果说他真的不懂那场战争,为什么片中会出现美军对于军号和哨子充满畏惧的历史细节?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又为什么片中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阅兵的时候,有些战士敬礼的姿势不一样?因为兰晓龙注意到了扶枪礼在解放军中渐渐不再流行的历史细节。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虽然电影本就没有为绝对的历史真实负责的义务,因为电影作品不是纪录片,但《长津湖》确实做到了先从小处着眼,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历史细节上是非常讲究的,那编剧怎么可能会忽视那么简单的历史细节?

答案是:电影明明拍到了呀!

所谓三三制,简单说就是三人为一作战小组,一人进攻,两人协防。战士们战斗中随机应变。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那么请问,电影中第一场遭遇战,伍千里带领七连战士支援兄弟部队打的那场漂亮仗,不是用的三三制,是什么?

伍千里迅速观察地形,寻找有利条件,制定战术。先通过钢索缆车将炸药包送至敌人阵地,接着神枪手平河立马开枪,击中炸药包,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趁着敌人被炸蒙的时候,七连战士各显身手。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有的用学了两年的英语诱骗敌人。

有的继续寻找射击点狙击支援。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有的缴了敌军坦克,直接把敌军的坦克轰了。

这难道不是对我军三三制的完美呈现吗?

有人说,歼灭北极熊团的大战役,怎么没看到三三制呢?答案是:世界上没有一条作战原则是永恒不变的。

歼灭北极熊团的战役不是没有运用三三制,而是更突出地采用了我军纵深穿插作战的另外两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与三猛。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具体是什么,军迷懂的都懂,但这种打法,本身就是反对零零碎碎打的,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集中冲锋的波澜壮阔,既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处理,某种意义上,也是历史现场的再现,怎么就不符合史实了呢?

正相反,其间的恢弘大气、波澜壮阔,几句话都无法形容到位。

正是有着如此灵活机动的战术,才让装备远逊于美军的志愿军能在长津湖战役中,成功截断敌人,钉住敌人,消灭敌人。

真实的历史,比电影中更悲壮

还有一些对于电影的批评,本身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一种豆瓣影迷中存在的说法是,本片名为《长津湖》,但长津湖战役只在影片最后十几分钟打响。

但这根本是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误解。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到底什么是长津湖战役,长津湖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东线战役的重要部分,是一场中美两大王牌部队的对决,从东线发动总攻开始,全部都是长津湖战役。

也就是说,电影的第一场遭遇战,就已经是长津湖战役了,电影叫《长津湖》,有什么问题呢?

还有观众认为,电影的某些描述太夸张了。

但这恰恰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它对于我志愿军的描述,一丝一毫都不夸张。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当年的情况是,第九兵团入朝是相当仓促的,由于有叛徒和特务把相关情报告知了美军,美军加快了推进速度。第九军团一旦无法及时入朝作战,可能导致整个抗美援朝战局的被动,所以第9兵团在必要的冬装只补充了一半的情况下,被迫提前入朝作战。

所以才有了在火车站临时配发冬季棉服,甚至守备部队直接脱了身上的棉衣给到要入朝部队的画面。这就是历史。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又比如,整个第九兵团的火炮还不到陆战1师的一半,美军在前线能吃上感恩节火鸡,志愿军连磕牙的冻土豆都要相互让着吃的情况,这也是历史。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当时温度接近-40℃,战士们衣着单薄趴在雪地中隐藏,强忍严寒饥饿也一动不动。许多战士被冻掉手指、被截肢,这同样是历史。

电影中的美军绝不是绣花枕头,而是拥有制空权,单兵作战能力不弱的百战之师,这也符合历史,尤其是陆战一师,许多老兵经历过二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们都对得起王牌部队的称号。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如果他们的对手不是那么特别,嚣张也有嚣张的道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最后他们战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打,而仅仅因为一个原因——

那就是他们碰上了一次次超出他们对人类极限想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长津湖战役无比清晰地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志愿军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军队,是真正的陆战之王。

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

许多新一代观众用当下的经验去看待历史,当然哪哪都好像不符合常理,但如果一切都符合常理,当年军事装备远不及美剧的志愿军,如何能创造那场伟大的胜利?

事实就是:真正的历史场景,比电影中的更悲壮,而真正的英雄就像电影拍出的那么了不起。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就像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的: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破十亿速度超《战狼2》,因为观众看懂了电影最震动人心的东西

在三天破10亿之后,《长津湖》无疑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庆档“霸主”。 相比之下,位居亚军的《我和我的父辈》目前的总票房为4.6亿,与冠军差距不小,而到了第三名,则是只有一千三百多万票房。

目前《长津湖》破10的速度已经追平了今年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超过了2017年暑期档《战狼2》票房三天破10亿的速度。

那么《长津湖》的最终票房,有没有可能超过《战狼2》?

最关键的,就是影片的票房续航能力。

中国电影历史上曾创造票房破10的速度神话的《唐探3》,之所以被《李焕英》在春节档反超,关键就是出现了口碑争议,尤其是在豆瓣之外的普通观众口碑方面,同样遭遇不小的争议。

但目前看来,《长津湖》在普通观众口碑方面,是妥妥的国产大片第一方阵,也就是两个9.5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票房不足以说明一切,但路人观众的口碑总能说明一些问题,影片票房的势如破竹,本身也是对这种观众口碑的体现,一部走出影院大家都说好的电影,才能持续引发观影热潮。

那么普通观众到底看懂了什么?

首先当然就是影片对战争场面的细致描绘,那些宏大震撼、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确实非常震撼,非常燃。

但从观众反馈看,对于还在漫漫征途上的国产战争片来说,影片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讲好了一个故事,立住了一群人。

尤其是,电影里每个钢七连战士的困境都相当动人。

能文能武的7连指导员梅生,困境是挂念家中4岁的女的,战斗可能会有牺牲,他不怕死,但怕不能看着女儿长大;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脾气火暴、战场经验老到的“雷爹”,困境是既想着会沂蒙山老家,又想要护着一群七连的“孩子们”;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千里的困境是要带着战士们打好仗,还要带着弟弟安全回家,说一门媳妇。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而每个人面对困境的方式都相当震撼。

尤其是,雷爹最后牺牲那里,为了护着自己的一群七连的“孩子们”,他孤身犯险,开着吉普冲入敌阵,最后连人带车被炸翻,被卡车压住,到最后他颤抖着说自己好疼,让大家不要把他丢在这里,而空中飘荡起了沂蒙山小调。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胡军的演绎真是动人,但最关键的是,电影是一个奇妙的艺术,它总能拍出那部分让人心有戚戚,却言之不尽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的志愿军有多伟大?

当伍千里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第一页的老兵的名字全部画上框,语言都是乏力的。

观众的泪水就是千言万语。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好的路人口碑和票房,最重要的,是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的,关于那段历史,也关于我们中国,有过一群多了不起的战士——他们叫中国人民志愿军。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他们选择去作战,选择去牺牲,为的是一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永恒的东西,那个名字,就叫中国。

他们并不是主动要做一个英雄,而是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成为了英雄。

许多观众都被影片中一个场景打动,当伍千里推开赴朝的火车车门,蜿蜒如巨龙的长城扑面而来,那是落日余晖下雄关万里的长城,那样的美和肃穆令所有人震撼,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祖国真美啊,美到为了它不受任何损害,战士们宁愿奔赴万水千山。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当然,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部电影当然有瑕疵,没有瑕疵的电影是不存在的,但当某一个时刻,观众和电影中的人物完成了彻底的心意相通,彻底明白了这群人在为什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我觉得,这就是了不起的电影,它配得上任何成功。同时也以自己的成功告诉后来者,主旋律电影可以这么拍。

长津湖里梅生说“我们这代不打,就要我们的下一代打”,这句话,其实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老兵早就说过,他的后代写下了姥爷曾经说过的话:“我们打了,也就省的后辈人再受罪了。”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有人到现在还在问,为什么打那场仗?

答案是: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军机就已经飞过鸭绿江,轰炸我国的边境城市了。

所以片中才会出现毛泽东主席那句话: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

现在豆瓣会出现这样的评论,说这场战争,从战术上说是付出了重大代家的平局,战略上吃亏了。

对此我想回敬两句话:第一,即便付出了巨大的伤亡,那场战争毫无疑问换来的是胜利。

第二,直到如今,还有近万名烈士仍然安眠于距离长津湖战役遗址不远的烈士陵园中。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50年的冬天。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那么我想请问某些网友,那些英雄们血战到底,是为了谁呢?

历史绝不是书上几句冷冰冰的话,真正的志愿军精神也只有真正用心去体悟,才能真正懂得。

如果历史没有温度,那这些烈士该由谁来铭记?

而《长津湖》之所以在普通观众那里得到这样的高分,不断吸引这么多观众走进影院,不正是因为,它拍出了那群最可爱的人,而许多观众,都看懂了。

而某些年轻观众对影片的质疑,或许是现在生处美好生活中的他们想象不到的,那份坚韧那份毅力那份决绝,有多了不起,或许可以说,还是他们太年轻。

可当年像钢七连一样的志愿军战士,真的曾经在那样寒冷的深夜里浴血作战,周围是冰雪,背后是祖国,两三步万水千山,四五人万马千军。

《长津湖》票房破11亿,豆瓣7.6,是审美差异还是网友太年轻?

他们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军队,是最可爱的人,任何一部电影能拍出这样的了不起这样的可爱,对我来说,这就是最了不起的电影。任何电影都可以被批评,被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质疑,但我也可以不同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