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学新生电影好看吗

2022-03-09 02:10 作者:看电视 围观: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电影《大学》借清华为载体,表达着宏观概念上“大学”这座象牙塔内包含的精神与情怀,激励更多人勇敢追逐自己炙热而滚烫的理想。

文 | 小熊

在清华大学度过一生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个有点凡尔赛的问题被7月9日全国上映的纪录电影《大学》作出回答。

刚刚入学的本科生、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留洋归来的青年学者、年过耄耋的荣退院士,电影《大学》以纪录式手法和清新笔触,用四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清华人还原了“在清华度过一生”的体验。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作为国内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某种程度上是所有大学的代表和缩影。因而《大学》看似讲清华的故事,但其讲述的又绝不仅仅是清华的故事。恰如其英文题目《The Great Learning》,影片仅借清华为载体,表达着宏观概念上“大学”这座象牙塔内包含的精神与情怀。用电影监制、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的话说:“它是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也是大学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

影片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摄制,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年这个节骨眼上,孙虹、王静、柯永权三位皆来自清华大学的导演,用这样一部纪录电影展示了清华影人的专业能力和崇高情怀。

从弱冠至耄耋

四位典型人物还原“大学士”一生

“大学是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因此我们最开始对人物的设想就是一位新生、一位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影片导演孙虹将选角思路如此概括。实际上,这四种典型人物恰恰是人生面临重大转折的时候的缩影,“每个人在跨越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之时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些人生决定的背后又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如此,影片选择四位主人公,在同一时空内拼接起一名抽象的“大学士”形象,也记录他们在面临转折时的真实生活。

在上海的宾馆里,00后考生严韫洲查到自己的高考分数,比想象中的低一点,一家三口和清华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们都沉默了。但经过排名,他仍然在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录取名额之内,笑容又逐渐绽放开来。同时在场的小姑娘高考分数更高,清华已是稳拿,但担心学不上喜欢的商科,还是默默跑到卫生间里抹眼泪。在这个空间内,学霸们进行着自我鞭策,所有的失望与遗憾都并非来源于别人的苛责,而是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好在,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圆梦清华,成为清华又一波新鲜血液。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水利系博士毕业生宋云天参加了河南省选调生宣讲会,他手上有留校任教的机会,也有回乡扎根农村造福百姓的理想。做了一辈子村支书的奶奶告诉他,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导师建议他“在学校成熟两年再回到基层”;女朋友在电话里哭,希望未来的伴侣“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人在纠结的时候总会征求各种意见,但当所有意见都一边倒时,自己又会反复思考另一个选项出现的意义。宋云天在面临两难选择时内心的反复横跳,实际表达着博士毕业后人生路走向何方深沉思考,也反映着如何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价值选择。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旅美归来,刚刚入职清华大学的青年学者蔡峥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天文系。参加培训、试讲课程、研讨项目、推进采购、实地考察……兼有教、研两项任务的蔡峥忙得不可开交。“做成一件事很难”,这可能是蔡峥对这个新身份的总体认知,但他并未放慢脚步,在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名好科学家的路上坚定前行。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镜头从下摇到上,空椅子与始终站立的老者同时出现,已然荣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依旧站在讲台上。站立,这个例证性动作代表的是老院士舍不得讲台、舍不得学生的坚守。过年,钱易与青年教师们一起给更年长的老先生们拜年,到了许保玖家,镜头停留在墙上挂的画上,落款是“学生钱易”。老先生们不愿真的休息,“还是要做一点事的”,他们不断接过上一代先生递过来的接力棒,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一代一代,传承而光大。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从弱冠到耄耋,《大学》通过一个2018-2020年的时间截面,用四位长幼有别的清华人描绘出师、生、教、学的不同侧面。他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以努力奋斗与选择奉献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在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段位是大学士,而影片《大学》正像是用四位不同年纪的知识分子,组成一名抽象的“大学士”形象。“大学士”在清华度过一生,就是在大学里度过一生,也即真真切切地度过一生。从这个角度上讲,四位典型人物面对的人生抉择,是所有世人都会面临的困境,也可以令所有人在观影时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大学》讲得不只是清华,也在讲述有关芸芸众生的精彩人生。

纪录式手法、清新范语调

客观展示大学浪漫与包容

作为一部纪录片,《大学》采用了纯粹客观的纪录式手法,甚至不设一句旁白解说,仅仅用主人公自己的故事展示大学生活。同时,校园生活本就带有的清新感成了影片独具特色的风格,在被影院荧幕的画面放大后,这种清新范儿语调带来了更畅快的舒爽感。

导演王静称,影片跟拍蔡峥到夏威夷观测星空的过程比较艰难。“天文台在莫纳克亚山的山顶上,海拔很高,参与观测的人都要吸氧,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也要边吸氧边肩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那次拍摄是不小的挑战。”但这次观测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蔡峥对建立国内尖端水平望远镜的决心。夜里有了一点云,一些观测效果并不那么理想,“我们每年有10个夜晚可以观测,但我们做不出任何成果。”这使他决心推动中国天文学前进发展,以清华为基点,让基础学科更基础。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对于影片拍摄而言,纯粹的第三视角记录当然会带来一些困难,但正是这种在场令主人公迸发出来的情绪和表现无处可逃地被收入镜头中,这是比任何表演都更具感染力的宝贵情绪。

新生入学军训要进行20公里拉练,镜头在风雨中跟拍严韫洲。天至凌晨,大桥上的积水还在滴滴答答,清华大学艺术团的同学们坐在拉练必经之路的桥洞里演奏手风琴给大家鼓劲,拉练的同学们报以山呼海啸的掌声和叫好声。跟拍镜头记录下的,是深夜里清华人的独有记忆与浪漫,也令观众回忆起青葱岁月里青涩而美好的疯狂。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四位主人公的故事交叉进行,在不同故事之间,电影用排比式的蒙太奇过渡。这些转场画面既有学生校园生活的掠影,也有老师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还有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的画面,更有清华园四时之景不同的毓秀。用很短的镜头高密度拼接,即便是一段转场也在与观众探讨何为“好”与“正确”,表现大学校园对多元价值和多样生活方式的宽让与包容。

实际上,在这种纪录式手法和清新笔触之下,清华大学被宏观地抽象为人。所有主人公身上带有的坚韧、求索、奋发、蓬勃的品质,正是清华大学骨血中带有的人格与品格。人在赋予母校力量,母校也在赋予人精神。

出走半生仍少年

你与理想皆耀眼

大学往往被称为象牙塔,是纯洁的、无瑕的、理想的象征。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不累世俗,仰望星空。

严韫洲参加新生舞会,但苦于没有舞伴,只好和兄弟们在地下室打牌、吃零食、玩狼人杀。回到宿舍,室友说:“哪有时间谈恋爱,时间已经被上课、作业、科研压榨完了。”到大三,严韫洲参加了科研项目组,开始在导师的带领下接触高精尖的编程技术,并独当一面地开始设计程序。理想在这种对比之下显得更加耀眼,个人问题尚不着急,真才实学才是大学最宝贵的收获。

宋云天在清华园生活了九年,就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家国情怀和理想抱负早已被深深地嵌在他的潜意识里。放弃留校机会、北京户口、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担任一名村支书,宋云天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造福一方百姓”。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蔡峥在项目论证会上发言,用图片和视频演示欲搭建的望远镜所能观测的最终效果。从房间里出来,同事鼓励他:“你讲的很好啊。”能鞭策他“讲得很好”的,是永远对未知抱有好奇,永远要推动祖国科学事业发展,永远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与激情。

钱易探望恩师许保玖,许先生已过百岁高寿,仍然在钻研学问,让作为人大代表的钱易写一份提案,对“冗”字的汉语拼音进行优化。做学问就是老先生们的毕生追求,有一点热就发一点光,在大学中对理想的追求令他们即使“眼花耳背”也决不允许自己“躺平”。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出走半生仍少年,你与理想皆耀眼,电影《大学》展示的是象牙塔内的理想群像。所有身处大学的人都永葆青春活力,用毕生的精力实现那些瞩目耀眼的理想,在这一过程里,追梦者本身也变得闪耀起来。从这个角度说,《大学》实际提供了一种回溯与共鸣,激励无论是尚在象牙塔中或是已然走入社会的众生们,保持、追回大学青春时那些炙热而滚烫的理想。

影片即将结束时,伴着片尾字幕播出了一支介绍清华大学历史的小片。从建校以来,清华大学有无数仁人志士用英雄壮举证明着清华人的家国情怀。而实际上,作为国内大学的缩影,影片展示的家国情怀远远不只是清华人的抱负,更是所有高等学府、躬耕教师、莘莘学子们的理想信念。

毕业季最应景电影,《大学》让理想与你炙热滚烫

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年之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制作这样一部影片,实乃一个献给母校、献给有理想的人的珍贵礼物。

相关文章